複興開拓——創建理學2(3 / 3)

提刑官 全稱“浙提點刑獄公事”,是宋代特有的一種官職名稱。相當於現在的法醫這一概念。提刑官是提刑司的長官。提刑司是“路”級的司法機構,主要掌管刑獄之事,並總管所轄州、府、軍的刑獄公事、核準死刑等,也有權對本路的其他官員和下屬的州、縣官員實施監察。

《中庸》 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的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時期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時期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

篤行 “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隻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誌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訓詁之學 即訓詁學。是我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傳統的語文學即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閱讀鏈接]

朱熹的弟子曾經對朱熹讀書方法進行概括,總結出“朱子讀書法”6條:

一是循序漸進,即按一定次序讀書,不可急於求成;二是熟讀精思,即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於思考;三是虛心涵泳,即讀書時要反複咀嚼,細心玩味;四是切己體察,強調學以致用;五是著緊用力,即讀書必須發憤忘食,精神抖擻;六是居敬持誌,強調讀書必須精神專注。

“朱子讀書法”集中反映了古代對於讀書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內容,值得我們借鑒。

陸九淵的自我道德修養

緊隨朱熹之後,陸九淵開啟了宋明兩代主觀唯心主義“心學”之先河。他與朱熹齊名,被史界稱為“朱陸”,被後人稱為“陸子”。

陸九淵,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因其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因其山形如象,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陸象山”。他是江西省金溪陸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陸”中最負盛名,是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陸九淵認為,孜孜於自我之道德修養,然後治理好家庭與家族,這正是所以能立國平天下之基礎。他曾經說:

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黨,以交朋友,以接鄰裏,使不得罪於尊卑上下之際。”

在此基礎上,人們才可以進一步去讀史書,去知曉治國之方略。

陸九淵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自幼秉承良好家教,一生致力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勤於政務,造福一方,履行了一代大儒修身治國的誓言。

陸九淵出身於一個九世同居、闔門百口的封建大家庭。陸氏家風,篤實嚴謹。陸門治家一靠嚴格執行宗法倫理,同時,也靠家庭成員發揮各自的積極性、主動性,各盡其能,各供其職。

生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從小耳濡目染,長大成人後親自管家,這樣的生活經曆對於陸九淵形成對社會國家的參與意識會有很大影響。而這就是他的學問起點。

陸九淵出生時,其父陸賀因兒子多,打算讓鄉人收養,長兄陸九思的妻子剛好生有兒子陸煥之,陸九思即令妻乳陸九淵,而將自己的兒子讓別人奶喂。陸九淵後來對兄嫂如事父母。

陸九淵自幼好學,他的好學不在於博覽,而表現在善於思考上。三四歲時,他曾向父親發問:“天地為什麼沒有邊際呢?”

父笑而不答,他竟為這個問題費盡思索而至廢寢忘食。

陸九淵13歲時,曾經對自己少兒時思考的問題忽有所悟。

有一天,他讀古書到“宇宙”兩字,書中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於是他忽然省悟,原來“無窮”便是如此啊,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他提筆寫下:“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就是說他從“宇宙”兩字,悟得了人生之道。

陸九淵立誌要做儒家的聖人,而他以為,做聖人的道理不用別尋他索,其實就在自己心中。對宇宙無窮與對聖人之心廣大的頓悟,使陸九淵進入了一種新的人生境界。

陸九淵34歲中進士,先任隆興建安縣主簿,後改建安崇寧縣。大約10年後,他被薦為國子正,不久,又遷敕令所刪定官。後來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觀,因這隻是個管理道觀的閑職,於是他便歸江西故裏講學,彙集了四方學者。

多年的探索及教學積累的經驗,使陸九淵形成了自己的“心學”思想,並積極與當時很多著名的思想家進行討論。

1145年4月,陸九淵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與態度。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持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應“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無須在讀書窮理方麵過多地費工夫。

雙方賦詩論辯。陸指責朱“支離”,朱譏諷陸“禪學”,兩派學術見解爭持不下。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鵝湖之會”、“鵝湖大辯論”。

鵝湖之會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朱、陸雙方辯論的“為學之方”,表現出朱熹與陸九淵在哲學上的基本分歧點,曾對明清兩代思想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190年,50歲的陸九淵被任命為荊湖北路荊門知軍。次年農曆九月初三,陸九淵千裏迢迢從江西到荊門上任。

陸九淵走馬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飭邊防,嚴肅軍紀,加強抵禦金兵犯境的能力,修築了著名的荊州城牆。這種心理素質,這種獻身的精神,這種大義凜然,為國分憂的氣概,實在是儒學思想家的典範。

陸九淵上任後的另一件帶有根本性的大事,就是興建軍學、貢院、客館、官舍,改善軍政建設,樹立政府形象,使荊門地方官員的精神麵貌有了重大的改變。

在此之前,荊門官員惰性成俗,人人都以辦公差為恥,官吏隻是喜歡裝扮麵子。為了改變官吏好逸惡勞的壞習慣,陸九淵躬身勸督,以身作則,把哲學思想貫徹到具體的政務之中,采取思想啟迪的辦法,自上而下,打造樸實厚道的民風。

在行政管理上,陸九淵不僅僅是經驗豐富,所有軍政大事有緩有急,有條不紊,次第展開。其中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始終將軍務政事都涵蓋在他的哲學思想的理論框架之中。

陸九淵根據當時的社會曆史環境和行政管理體係,認為隻有從官員抓起,“任賢,使能,賞功,罰罪”,把官員的精神麵貌振作起來,全社會的“人心”才有“正”的可能。“政者,正也”,這是先秦時期儒家孔子的祖訓,陸九淵可謂深得其中精神。

陸九淵認為自己“生於末世”。“末世”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士大夫的誌向以文取仕,以至於一些士大夫苟且偷安。由於陸九淵出生、成長於一個鍾鳴鼎食的大家族裏,各種家務、商務活動使他精通事物,因而能夠將儒家傳世經典的要義從親身實踐中體現出來, 通過“料理得人”,取得了“正人心”的最好效果。

1193年初,陸九淵在荊門病逝,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吊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千人。他去世後,諡為“文安”。

陸九淵以“心即理”為核心,創立“心學”,強調“自作主宰”,宣揚精神的能動性作用,其“修其本心、存心去欲”的思想學說獨樹一幟。

後人對這一思想學說進行了充實、發揮,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在知與行的關係上提出了“知行合一並進”的觀點,成為我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我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

[旁注]

心學 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追溯至孟子,而北宋時期程顥開其端,南宋時期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代,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金溪三陸 指南宋時期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陸坊村的陸賀6個兒子裏麵後麵的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三兄弟。陸九思著有《家問》,為陸氏治家準則。陸九敘善於持家,以經營藥鋪為業,供全家各項費用。陸九皋文行俱優,,學者稱“庸齋先生”。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並稱“三陸之學”,皆導源於九皋。

主簿 古代官名,即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隋唐以時期前,因為是長官的親吏,權勢頗重。魏晉時期以下統兵開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參機要,總領府事,此為主簿權勢最盛之時。隋唐時期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南宋中葉後,禦史台也不設主簿。

荊湖北路 南宋王朝荊州湖北路的簡稱,是當時的15路或省之一,首府在今天的荊州。由於大部分土地在洞庭湖以北,故而民間也稱呼其“湖北路”。宋代分全國為15路,湖北有30多縣屬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於此;有19縣屬京西南路,另數縣分屬淮南西路、夔州路。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的人事體製為我國所獨有,因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士大夫階層,即專門為做官而讀書考試的知識分子階層。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特殊集團。他們是知識分子與官僚相結合的產物,是兩者的膠著體。

王陽明 (1472年~1529年)。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是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閱讀鏈接]

平遙古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並列為我國現存最好的4座古城牆。其中的荊州城牆與陸九淵也有一定關係。

荊州城牆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陸九淵50歲時宋光宗被任命為荊湖北路荊門知軍。當時金兵南侵壓境,荊門地處南宋邊防前線。他看見荊門沒有城牆,認為這裏南麵捍衛江陵,北麵支援襄陽,東麵守護隨州、鍾祥,西麵扼守宜昌;荊門鞏固,四鄰才有依靠,不然就會腹背受敵。於是,下決心修築了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