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又稱《前漢書》,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全書主要記述了漢高祖至新朝王莽時事,包括紀12篇,表8篇,誌10篇,傳70篇,共100篇,約80萬字。
【閱讀鏈接】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麵。隻是說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怎麼會有人趕上呢?”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說來,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人的天賦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學習和努力同樣重要。兩者加在一起,就是錦上添花,好上加好了。此外,若引申出“不能驕傲自滿,應該時刻鞭策自己,更進一步”的意思也說得過去。
講究巧取巧勝的方式
中庸之道講究修己治人,“修己”的意思就是加強自身修養,加強自身素質,簡單說就是完善自我的意思。“治人”的意思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意。
“修己”是“治人”的基礎,“治人”是“修己”的目的之一,“治人”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不走極端,不行偏鋒,方符合中庸之道。
孔子在魯國曾經擔任過司寇的職務。他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一天,有父子二人來告狀,父親控告兒子,兒子也控告父親,兩人爭執難解,隻好來請孔子來決斷。
父子二人進了大堂,一人站一邊,離得遠遠的,神情沮喪,互相誰也不正眼看誰一眼,根本沒有父子間父慈子孝的親情。
孔子知道了他們是父子以後,就問發生了什麼事。
兩人幾乎同時說:“我先說吧。”
孔子臉沉了下來,嚴肅地說:“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互相競爭,成什麼樣子,請當父親的先說吧。”
父親講了起來。原來,這個父親的妻子很早就因病離世了,剩下父子二人相依為命。誰知道父子二人相處得並不融洽。父親嘴饞,經常花錢買些好吃的解饞。而兒子很懶惰,田裏的活不辛勤打理,致使田地荒蕪,父子倆經常為了家庭的生計問題鬧別扭。
今天父子二人來到大堂告狀,就是因為父子二人吃飯的時候吵了起來,父親覺得兒子忤逆不孝,就動手打了兒子。兒子長大了,知道些禮節,不敢還手,就拿家裏的東西出氣,把家裏的很多東西都砸壞了。父子倆都覺得日子沒法過了,就來官府狀,想請孔子給評評理。
孔子本可以將這個小案子發回地方,讓曲阜地方的法官審理,但是,他覺得這件案子雖然小,實際上卻很棘手,地方法官不見得能處理好,一時間沉思起來,沒有決斷。
父子二人都等著孔子給說個是非曲直,說說誰是誰非,沒想到孔子半天不言不語。父子二人斜眼看著一臉嚴肅的孔子,心裏忐忑不安起來,心裏嘀咕:“該不會把我們都關進大牢裏吧?”
這時,孔子開口了,他訓斥二人:“大膽刁民,無事生非地來大堂吵嚷,全不講禮讓道德,豈有此理!來人,把老的暫且關進新牢,把小的關進舊牢,聽候發落。”
就這樣,不管父子二人怎樣哀求,還是被各自關進了監獄。這時,父子二人都後悔不已,老者在監牢裏唉聲歎氣,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兒子,反而因為他坐了牢。
舊牢裏的兒子也在暗自後悔,後悔自己沒盡到孝道,父親辛辛苦苦撫養自己長大成人,自己不僅不知道報恩,反而因自己鋃鐺入獄,自己真是禽獸不如啊!
整整關了這對父子二人3天,孔子才把他們放出來再審。意料之中的事情發生了,這父子3天沒見麵,見麵會竟然相擁而泣。
這時,孔子嚴肅地問:“你們知罪嗎?”
父親先做了自我批評:“是我教子無方,平日太爭競,罪責在我!”
兒子也一臉羞愧地說:“小的明白了,我理當禮讓老人,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
孔子見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就說:“既然你們都想通了,這個案子就這樣結了,你們以後要改過自新,父慈子孝,別老打打鬧鬧的,現在都回去吧。”
一個學生知道情況後,就問孔子:“為什麼不判誰對誰錯就結案呢?”
孔子回答說:“凡事要靈活應對,好的法律起的作用應當是怎樣讓人更好地活著,而不是怎樣懲罰人。”
孔子主張的“執其兩端”的中庸之道就是要理性地分析客觀情況,冷靜地處理問題。不走極端,尋找最適宜的辦法恰到好處地解決問題。
宋太宗曾經誇讚寇準“臨事明敏”。就是說,寇準很機智,足智多謀,在處理棘手的事情時有策略,講究方式方法。
北宋朝廷處理了兩樁受賄案。貪官王淮貪汙了數以千萬計的贓錢,僅被撤職杖責,不久又恢複了原職;而情節較輕的同案人祖吉,卻被處以死刑。
寇準知道這肯定是王淮的哥哥、參政王沔從中做了手腳,因此感到心中憤憤不平,但機智多謀的寇準並沒有馬上查究。
碰巧那一年春天發生了一次大旱災,宋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多認為是天數所致,寇準卻借用西漢時期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指出旱災是上天對朝廷刑罰不平的警告。
宋太宗聽了寇準不合時宜的話,感到很納悶,同時也感到很生氣,他回到宮內生了一會悶氣,但又覺得寇準的話必有根據,就又轉回來召問寇準朝廷的刑罰怎麼不平。寇準早有準備,回答說:“請將二府大臣都叫來,我當麵解釋。”
當宋太宗依照寇準的命令將王沔等人傳上殿後,寇準就把王淮、祖吉二案的判決述說了一遍,然後看了王沔一眼,問道:“這難道不是刑罰不平嗎?”宋太宗當即責問王沔。王沔嚇得魂不附體,連連謝罪。
有一年遼聖宗和他的母親蕭太後率20萬大軍從幽州出發,浩浩蕩蕩向南推進,侵犯北宋的疆土。北宋執政集團的上層人物大多驚惶恐懼。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用躲避敵人的辦法,應付敵人的入侵。
宋真宗本來就無心抗敵,思想上表現出很大的動搖。寇準堅決主張抵抗,當宋真宗問他的意見時,王欽若正好在場。
寇準心裏清楚,遷都的主意就是他提出的,但寇準卻假裝不知,對真宗說: “不知誰給陛下出此遷都之策?罪可殺頭!”他進一步提出,皇帝應該親征以決勝。
宋真宗最終聽取了寇準抗戰的主張。為了消除王欽若對真宗的影響,寇準悄悄地把他從宋真宗身邊調到天雄軍前線去防遼兵。
宋真宗離京親征的同時,宋王朝的議和使節曹利用也被派往遼軍營議和。曹利用當時是一個職位很低的官員。在遼宋對壘的過程中,曹利用是往來於兩軍之間傳話的。當時遼國提出的議和條件是要宋歸還後周世宗北伐奪得的“關南之地”。
宋朝廷的條件是,隻要遼國退兵,可以每年給遼一些銀、絹,但不答應領土要求。談判在兩軍對峙中進行。最後終於按宋方的條件達成了協議,剩下的問題就是每年給遼銀、絹的數量。
曹利用臨行前曾經請示過宋真宗。懦弱的宋真宗說:“逼不得已,一百萬也可。”曹利用從真宗的行宮一出來就被一直守候在門外的寇準叫住,寇準叮嚀他說:“雖然有聖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應所給銀和絹總數不得超過30萬。否則,我必不饒你!”
曹利用前往遼軍簽約協議。最終簽訂的“澶淵之盟”明確規定: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10萬兩,絹20萬匹。也就是說,寇準對曹利用的限定達到了應有的效果,最後敲定的“澶淵之盟”條約中銀10萬、絹20萬,加起來剛好30萬。
寇準無法阻止宋真宗議和,但他以自己的方式成功減少了國家和百姓的損失。
行道需要智慧,也需要時機。在現實中有效地行道,就需要正確把握時機,把握住事物發展的細微脈絡,在恰當的時機,利用合適的方式方法,贏取先機,取得勝利。 中庸之道就是在一定的社會組織中處理人際關係時一定要掌握的處世準則。中庸之道是最恰當的統治方式,能有效地協調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係。
【旁注】
齊家治國平天下 語出《禮記·大學》。意思是:自身的修養到了,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把自己家庭的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家治理好的人,那麼他也一定能讓世界充滿和諧。
司寇 我國古代的一個官職,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空、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各諸侯國亦置此官,職掌同西周,楚、陳等國稱司敗。後世也用作刑部尚書的別稱。
曲阜 古地名,位於山東西南部,古稱魯縣,是春秋時期魯國國都。“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曲阜有著名的“三孔”:孔府、孔廟、孔林,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宋太宗 (939年~997年),趙光義,字廷宜,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趙光義即位後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麵。兩次攻遼,企圖收複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
參政 我國古代官名,即參知政事,為宰相的副手,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地位高下不一。“參政”一詞從宋代開始。宋代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
宋真宗 (968年~1022年),趙恒,宋代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997年繼位,1022年駕崩,在位25年。1004年,以每年進貢大量金銀為“歲幣”與入侵的遼國和解。宋真宗後期,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絹 專指采用梭織方法織造的平紋或平紋變化組織為地組織的織物。在絲綢類指采用真絲短纖維再生紡出來的紗線織的產品。在紡織品類指將紗合撚為線而織造出來的產品。後成為紡織品的統稱。
澶淵之盟 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1005年1月訂立,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求和的結果。此後宋、遼之間禮尚往來,通使殷勤。
【閱讀鏈接】
寇準平時喜歡聽歌,酒餘茶後經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憂解悶。有一次,一個歌女來相府清唱,寇準見她麵目姣好,聽她歌聲圓潤,一時興起,就賞她一匹綾緞。想不到歌女還嫌賞賜少,一臉的不高興。當時寇準身邊有一個出身寒門的侍妾名蒨桃,她見到這個情形很氣憤,事後就寫了一首小詩《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熒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
寇準讀了蒨桃的詩,很是感動,心想:蒨桃詩說得對,這一匹一匹的綾緞,都來之不易,隨心所欲揮霍是不應該的。從此以後,寇準堅決改了,一直保持勤儉樸素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