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治人——疏通人際2(1 / 3)

修己治人——疏通人際2

上不居功,下不欺淩

《中庸》第十四章中曾經講道:  君子居於上位,不會仗勢欺淩居於下位的人;居於下位,不會巴結逢迎居於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行為而不苛求於別人,這樣別人就不會有怨恨之心。

唐王朝從“貞觀之治”以來,各地多年太平無事,因此,軍隊紀律渙散,軍備空虛。唐玄宗長期沉溺於遊樂宴飲,對“安史之亂”毫無應變的準備,戰事一開,驚慌失措,倉促應戰。

黃河以北24郡的文官武將,有的開城迎敵,有的棄城逃跑,有的被叛軍擒殺。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長驅南下,勢如破竹,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很快地就席卷了一大片地區。

在安祿山的放縱下,叛軍每到一個地方,就燒殺擄掠,強抽壯丁,殘害百姓,無惡不作,使得淪陷區廣大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驚慌失措的唐玄宗急忙派封常清、高仙芝去東京洛陽募兵抵抗。但烏合之眾難敵虎狼之師,洛陽很快陷落。唐玄宗在盛怒之下,處斬了封、高二將。當時的形勢十分嚴重。

在這緊急關頭,朔方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被升任為朔方節度使,奉命率兵東討叛軍。

郭子儀立即親赴校場,檢閱三軍,誓師出征。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鬥爭,郭子儀率軍收複了長安和洛陽,最終,“安史之亂”平息了。

郭子儀因功被封為代國公。不久,郭子儀入朝,時已繼位的唐肅宗看見郭子儀得勝,感激地對他說:“大唐的江山,愛卿有再造之恩啊!”郭子儀頓首感謝。

郭子儀曾經施恩給很多人,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人們都很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仆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郭子儀的威望,甚至叛軍中有些叛將也很尊重他。叛將主帥安祿山之子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占據魏州後,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這個部將一聽說是郭子儀派來的人,變得規矩起來,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

郭子儀處處做士兵的榜樣。他領兵打仗從不侵犯百姓的利益。當時,連年戰爭,農村經濟破壞,農民生活困難,負擔很重,籌集軍糧確實不易。

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郭子儀不顧自己年邁力衰,親自耕種。在他的帶動下,官兵在休戰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勞動。動亂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

郭子儀也對朝廷忠心耿耿,毫無二心,誠心可鑒。一般來說,臣下功高蓋主,皇帝對有功的大臣總是有所猜忌和提防,但是,郭子儀是個例外,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幾朝皇帝對他的忠心從來沒有懷疑過。

郭子儀擅長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講究:“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郭子儀就是獲得了皇帝的極大信任,才得以放手行事的。

在獲得極大成功後,郭子儀沒有居功自傲,眼高於頂,而是宛如平常,謙恭做人,從而避免了被猜忌和嫉妒,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自己,得以“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在行使權力的時候,郭子儀處處謹慎,恩威並濟,講究情分,即使對對手也講究仁慈,講究“和為貴”,這樣雙管齊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也是他能夠得到對手尊重的重要原因。

郭子儀從不居功自傲,對人也從來沒有驕矜之色,總是和藹對人。他去世的時候,唐德宗為了追念他的功績,廢朝五日。按照當時的禮製規定,像郭子儀那樣的一品官的墳墓規製是一丈八尺,但是唐德宗特地下詔給郭子儀的墳墓加高十尺以示崇敬。

曆史上,能做到像郭子儀這樣位極人臣,而不被皇帝猜忌,相反卻得到四朝帝王一致的尊崇;同時,又能贏得下麵人,甚至對手的尊重,真是少之又少。如果不擅長中庸之道,不深諳其中的奧妙,是無法得以遊刃有餘的。

【旁注】

貞觀之治 指唐太宗李世民繼承唐高祖李淵製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麵。期間唐太宗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並采取了一些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麵。當時年號為“貞觀”,故史稱“貞觀之治”。

唐肅宗 (711年~762年),李亨,本名李璵,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唐朝第七位皇帝,756年至762年在位。天寶十四年,也就是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次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即位。唐肅宗在位7年,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

唐代宗 (726年~779年),李豫,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唐朝第八位皇帝,762年至779年在位。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唐代宗為求安定,大封節度使,造成了藩鎮割據。唐王朝政治經濟進一步惡化。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

唐德宗 (742~805年),李適,唐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26年。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幹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在執政後期,唐德宗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稅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

【閱讀鏈接】

郭子儀眼光如炬,他每次會見客人時,總有一大幫愛姬侍女相伴。有一次,朝中大臣盧杞來看望他時,他特意讓陪侍的女眷退下去。郭子儀身邊的人問他:“以往您會客,總是姬妾滿堂,並不讓她們回避,為什麼今天聽說盧杞要來,就趕走了所有女眷?”  郭子儀解釋說:“盧杞這個人生來相貌醜陋,為人陰險狡詐。我怕家中女眷見了他會驚訝和竊笑,那樣必然使盧杞記恨在心。要是有一天他得了誌,一定會為了報這一笑之仇,將咱們全家斬草除根。”

後來,盧杞當上了宰相,因為嫉賢妒能,心胸狹窄,害死了不少人,唯獨郭子儀一家幸免。這得益於郭子儀的遠見。

順情順理辦事而順暢

按宋代理學大師程頤、程顥的說法,“中庸”即是用中之常道,它的最大特色是人情與道理的協調,符合多數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也就是合於情理。

人性之中有三大要素:情欲、德性、理智,其中德性是調節情欲與理智的杠杆。情欲強而理智弱則流於放蕩,理智強而情欲弱則失於冷酷。

在這方麵,我國曆史上湧現出許多諳熟其道的人,如西周時期的薑尚、唐代時的吐蕃國王鬆讚幹布、清代著名商人胡雪岩。他們所做的事情合情合理,被多數人所接受,實現了情與理的平衡。

薑尚的祖先  在舜執掌天下的時候,就曾有功於社稷,有功於百姓。於是,舜就將呂這塊地方賞賜給他,故稱之為呂氏。

呂氏家族一度十分興旺,後來家道中落,到商周之際,呂氏家族傳到了薑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薑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宰牛賣肉,後來,又到孟津從事賣酒生意。

薑尚雖然貧寒,但人窮誌不短,他胸懷大誌,有著遠大的抱負。他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這一天,還真讓他等到了。雖然這一天到來的有些晚,但畢竟是來到了。

在當時,殷商國君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而管理西岐的諸侯姬昌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因此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姬昌的仁政吸引了天下的百姓慢慢都聚往西岐,四邊諸侯也望風依附。一直尋找機會的薑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岐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

據說,薑尚釣魚用的是直鉤,魚當然釣不上來,所以後世才有“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說法。他是希望用這種獨特的方法引起姬昌對自己的注意,以圖建功立業。

薑尚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裏。他立即派一名士兵去叫這位老人來,但薑尚並不理睬這個士兵,隻顧自己釣魚,並咕噥著:“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薑尚來。可是薑尚依然不搭不理,咕噥著:“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魚的老人一定是國之棟梁,要親自去請才行。當時的姬昌也已經80多歲了,他吃了3天素,梳洗換衣,帶著厚禮去聘請薑尚。

薑尚見姬昌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薑尚的大半生勤學苦讀,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他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學識淵博。他幫助姬昌製定了一係列發展經濟的政策,比如實行“九一租稅製”,即農人租用公田,隻繳納九分之一租稅的低稅製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為官吏的俸祿,而且子孫可以承襲等。

薑尚的這些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西岐人們的積極性,促進了西岐生產力的發展,為興兵伐紂打下了穩固的經濟基礎。

姬昌去世後,周武王姬發繼位,他拜薑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薑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西岐羽翼漸豐,國勢日隆。最後,薑尚幫助周武王滅掉了商紂王。

薑尚因功勞甚巨,被周武王封於齊地,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吐蕃區域的封地國王鬆讚幹布曾經先後降服周圍的蘇毗、多彌、羊同等部,於635年前後統一了西藏。

鬆讚幹布是一位非常精明的人,他深知要管理好自己的地盤,需要與西邊鄰國尼泊爾通好,迎娶尼泊爾國王的女兒赤尊公主,這樣就解除了邊境的後顧之憂,此後,鬆讚幹布又向東想要和唐王結為親家。

鬆讚幹布想要交好大唐,也是由於他非常仰慕唐王朝的強大興盛和中原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文化。634年,鬆讚幹布派使者遠赴長安向唐朝請求聯姻結好。唐太宗李世民對吐蕃的首次通使很重視,他隆重接待了使者,並遣使到吐蕃回訪。

據《冊府元龜》記載,鬆讚幹布聽說突厥欲與唐朝聯姻,也不甘落後,就遣使赴長安求婚,但幾次都沒有得到唐太宗的允許。

鬆讚幹布不免有些生氣,再加上血氣方剛,他決定利用武力逼婚,於638年發動了吐唐之間的首次衝突,後來以吐蕃失敗而告終。

鬆讚幹布又一次派遣使者於640年攜帶厚禮來到長安,再次向唐太宗請婚。幾經周折,唐太宗被鬆讚幹布的這種執著精神所打動,最終答應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

641年,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16歲的文成公主進入吐蕃與鬆讚幹布完婚。此後的200年間,吐蕃和大唐很少有戰事,使臣和商人往來不斷,在長安和拉薩之間,踏出了一條幾千公裏的“唐蕃古道”。

文成公主在沿唐蕃古道進藏的道路上,不僅播下了漢藏友好的種子,也揭開了唐蕃古道曆史上非常重要和影響深遠的一頁。

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和親政策,促進了漢藏人民間的友誼和經濟往來,這種和平的外交政策為漢藏人民營造了和平發展的道路,比起用武力征服使外族人屈服的方法,要高明數倍。

胡雪岩是著名的清代大商人,他名滿天下,廣結人緣,可謂深悟中庸之道的人。胡雪岩先後通過相助王有齡和左宗棠,逐步擴展了自己的事業,並最終成為名動一時的“紅頂商人”。

從表麵上看,胡雪岩的暴富與官場的王有齡和左宗棠有直接關係,但從實質上,他的暴富和人脈通達與他的為人處世之道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