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紮。
這首歌詞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當年采風時聽到的原唱歌詞。除此之外,這首歌詞還有一個深刻含義,它反映了徐達當年複雜的心情。
歌詞中所提到的3種花分別代表了名、利、權。茉莉音“moli”,根據諧音讀“沒利”,意思是說要看輕名;金銀花指金銀財寶,但在開花時花上卻帶著一個鉤兒,如果你要取金銀財寶就要付出代價,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貴,如果你要想擁有寶貴,則要受到懲罰。
這三種花代表“名利權”,這“名、利、權”雖然都是好東西,可我“有心來采”,但卻會受到“看花人罵”。這裏的“我”是指徐達,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這樣,基於花鼓戲調子之上創作的《茉莉花》開始在大明帝國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廣泛的傳唱,成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當時的國歌。
古人雲:“欲成事先成人。”徐達功高不驕,深知朱元璋的為人,於是,他便把自己的功歸於朱元璋。
在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有些人自命不凡,有些人自命清高,有些人擺不正位置,有些人總想與人爭鬥,到頭來又如何?竹籃打水一場空,都是不懂為人處事的下場。
我們常講“為人處事”,那麼又如何“為人”?又如何“處事”?有人這樣說“在人的一生中,能夠立自身根基的事不外乎兩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為此,我們現在說做事先做人,這也是人的一生做人做事的準則。所以說最能促進自己、發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為人處事之道便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旁注】
朱元璋 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他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
徐達 字天德。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將時,徐達便去投靠朱元璋,成為朱元璋部下。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為軍鋒之冠,後為大將,統兵征戰。吳元年,為左相國,拜大將軍。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治軍嚴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
萬歲 在封建社會裏,“萬歲”一詞是最高執政者的代名詞。臣子口中的“萬歲爺”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誰也不敢將自己與“萬歲”聯係起來,但除了皇帝之外,太後也稱萬歲。在先秦時代,萬歲表示上天的別稱,即永恒存在的萬能之天。軍隊得勝歸來,振臂高呼萬歲,以示有上天支持,戰無不勝。
花鼓戲 我國戲曲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
同僚 亦作“同竂”。在我國古代,指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或者同在一個單位任職的官吏。
【閱讀鏈接】
徐達為人謙和,做事講求中庸,他的家族顯赫與他的這一秉性關係極大。他在幫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為軍鋒之冠。大明建立後,洪武初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
徐達有4子3女。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爵位,受封魏國公。幼子徐增壽後被明成祖追封為定國公。一門二公,明一代隻有徐達一家。徐家三世皆為王爵,徐府自然十分豪華。據資料記載,當年的徐府金丁朱戶,大門兩旁掛著“春王正朔頒千載,開國元勳第一家”的對聯,門楣上懸著“大功坊”的匾額,氣度非凡。
端正心態方能成事業
孔子認為,懂得中庸之道的人不是那種不安現狀的人,而是“無入而不得”的曠達之人人。《中庸》第十四章講: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意思是說,講求中庸之道的君子,安心地處於平素的位置上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羨慕本分以外的名利。若平素處於富貴的地位,那就應該做富貴者應該做的事;若平素處於貧賤的地位,那就做貧賤者應該做的事。 若平素居於夷狄之境,那就依夷狄的處境行事;若平素處於患難之境,那就依患難的處境行事。這樣的話,君子無論處於什麼境地,都可以自得其樂而泰然處之。
“素其位而行”乃是 一種中庸之道,它表現的是追求發展必須切合實際,隻有在客觀條件和主觀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尋求發展,彩色合乎中庸之道的,而一切脫離實際的好高騖遠的行為都是不足取的。
孔子的家境不富裕,在兒子孔鯉出生後,日子更加拮據。魯國貴族季平子想籠絡孔子,碰巧他手下的委吏把他的田賦賬目搞得亂七八糟。季平子想把這個委吏辭掉,而請孔子來擔任這個職務,但又想到孔子誌向遠大,吃不準孔子願不願意擔任這個小職位,於是,就派了一個門客到孔子家去試探。
這個門客知道孔子對治國很有見地,因此,在見到孔子後,說:“從政應該從小事做起,然後才能擔當大任,如若不然,也許會招致大錯。”
孔子讚同這個主張,因此說:“我同意你的見解,從小事做起,這叫小試。一個人滿腹經綸和治國大道,可是別人並不了解和認可,隻有擔當了公職,才能顯示出自己的才學,那時候自然名顯諸侯,各國爭相征聘了。”
這個門客聽了孔子的口風,揣測孔子可能會答應擔任委吏的事,就把自己的主人季平子想請孔子擔任管理田賦賬目的委吏的事說了出來。果然,孔子聽後,滿口答應了。
就這樣,孔子當起了小小的委吏。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其中“數”,即計算,是一種古代的算術方法。當時,田賦賬目管理需要“數”。
當人們前來交租時,孔子投籌、計籌又快又準,讓季平子大開眼界,對孔子讚不絕口。
收租之後,孔子又開始清理倉庫。孔子針對倉庫潮濕容易使糧食黴變的問題,向季平子建議把倉庫的形狀改成尖頂形,並用繩索把屋頂固定結實。尖頂形有利於雨雪順利排下,不會長久堆積在倉庫上。
為了減少潮氣,孔子還建議倉庫四周設立通風口,可開可關,便於通風,以防止倉庫裏潮氣過大。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孔子建議在倉庫周邊放置一些大水缸,長期存水,以便緊急情況下用這些存水救火。
孔子還要求管理倉庫的人要潔淨,講究衛生,以免使糧食受汙染。為了防止老鼠吃糧食,還養了幾隻貓。
孔子的所作所為,令季平子十分欽佩,他視孔子為一個真正的能頂天立地的大聖人,十分看好孔子,後來,他向魯定公舉薦孔子擔任高級別的官吏。
作為一個大知識家,一個誌向遠大的聖人,孔子能心甘情願從一個小小的委吏做起,可見其心胸多麼寬廣,同時,這也是孔子深諳中庸之道的表現。
能屈能伸方為君子之風,也符合中庸之道的原則和精神。曹操就是一個能屈能伸的梟雄。他在40餘年的政治軍事生涯中,非常重用人才,招募人才,團結人才,曾3次下令求賢。
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祖代都起自“布衣”,曹操把他從一個小小的縣令破格提拔到中央當尚書令,參與軍政大事。郭嘉原來也是小吏,後來被曹操提到重要領導崗位上。他們在曹操的統一事業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曹操不僅重用出身低微的人,就是過去與他抱敵對態度的人,隻要改了,也能一樣錄用。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寫得一手好文章,並一度投靠大軍閥袁紹,袁紹討伐曹操的檄文就是他寫的。
陳琳在檄文中用“贅閹遺醜”等惡語辱罵曹操,還把曹操的祖父和父親罵了一通。後來曹操打敗袁紹,平定河北,陳琳落在曹操手中。
陳琳惶恐不安,急忙請罪,以為曹操一定會把他處死。可曹操不但沒治他的罪,還安慰他說:“過去的事就算了,隻要你為我獻計獻策就行了。”曹操將陳琳留在身邊掌管文書。後來曹操發表的重要文告,很多都是陳琳起草的。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時,在繳獲的文件檔案中,發現很多自己軍中的人寫給袁紹的私人書信。有人提議要嚴加追查懲辦。
曹操卻說:“那時袁紹勢力強大,我自己的地位都難保,何況部下呢?”他下令把這些信件全部燒掉。
曹操的這一舉動,使那些過去與袁紹有私交的官員深為感動,消除了顧慮,後來都積極為曹操的事業效力。
對豪強、軍閥,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如原屬軍閥董卓係統的軍閥張綽,指揮作戰的才能非常出眾。他與曹操多次交戰,在一次戰爭中還殺死了曹操的大兒子曹昂,可謂深仇大恨。最後因作戰失敗,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曹操的部下所俘。
張綽以為自己性命難保,可曹操不記私仇,仍然讓他指揮軍隊。後來在官渡大戰中立了大功,曹操把他和其他有功人員一樣對待,封為列侯。
深諳中庸之道的人,都能夠擺正好自己的位置,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協調好人際關係。因此,他們辦起事情來,總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把事情辦好。
【旁注】
夷狄 “夷”是曆史上對異族的貶稱,尤指東方民族;“狄”是曆史上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夷狄”合用,乃是對中原華夏族以外各族的泛稱。在古代也泛指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季平子 (?~公元前505年),季孫意如,春秋時魯國正卿,姬姓,季氏,諡平,史稱“季平子”。季平子輔佐魯昭公、魯定公將近10年。在這兩朝中,他的權力很大,甚至超過了這兩個國君的權力。
六藝 我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係,也指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6種基本才能,也可以說是六種技藝:禮、樂、射、禦、書、數。春秋時期孔子開私學也授“六藝”,但此“六藝”是指儒學的“六經”,包括《易》、《書》、《詩》、《禮》、《樂》、《春秋》。
尚書令 我國古代一種官職名。始於秦,本為掌文書及群臣的奏章的官。西漢沿置,漢武帝時以宦官司擔任,將其名改稱中書謁者令和中謁者令,漢成帝時恢複尚書令名稱。權勢漸重,直接對皇帝負責,總攬事權。
董卓 (?~192年),字仲穎,隴西臨洮人,臨洮即今甘肅省岷縣。東漢末年漢少帝、漢獻帝時的權臣,涼州軍閥,官至太師,封郿侯。原本屯兵涼州,於漢靈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亂”時受大將軍何進之召率軍進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權。後被其親信呂布所殺。
【閱讀鏈接】
在季氏的舉薦下,魯定公任命孔子做了中都的司寇,一年後,又升任魯國司空,接著又升任魯國大司寇,也就是大法官,孔子終於踏上了夢寐以求的仕途。
公元前500年,孔子陪同魯定公前往齊國境內的夾穀與齊國國君齊景公會晤。期間,齊景公企圖幾次派人欲傷害魯定公,都被孔子及時發覺並喝止。魯定公得以安然無恙回到魯國,而齊景公則因陰謀被識別而羞愧難當。公元前496年,孔子終於登上仕途之巔,由大司寇被任命為代理宰相。接到這個任命時,孔子不禁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