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開創民航事業3(1 / 1)

四、開創民航事業3

中國民航“八一”開航

1950年,民用航空局決定:新中國民航在1950年8月1日,正式開航。

按照這樣的方針、原則,為了盡快培養業務技術人員,中央和地方多方開始了積極籌劃。

1950年1月,經周恩來總理批準,軍委民用航空局創辦了民航學校。周總理不隻批準了呈報的有關請示報告,還對校址作了具體指示。

同年,重慶第一民航學校、天津第二民航學校、上海第三民航學校等4所民航學校相繼成立。

同年6月,在河北省石家莊機場還創立了中央軍委民航局幹部訓練隊,培訓從軍隊調來的幹部。因朝鮮戰爭爆發,培訓於7月結束,共培訓了24名站長、14名空中交通管製人員。開航的各項準備緊張有序地展開。

1950年3月15日,軍委民航局局長鍾赤兵根據“小飛”方針,提出1950年主要業務工作方針:

一是業務上不大搞,飛機也不準備大飛;二是為戰爭破壞的地麵設備作必要的修補;三是機構設置以維持工作為原則。

6月,民航局設立了機務科和航務科,逐步擬定了適合當時實際的民航組織、財務、營運、機務、航務等工作計劃與製度,以及成本計算與運價標準。

在開航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後,7月,民航局鍾赤兵局長、唐凱副局長向周恩來總理、聶榮臻代總參謀長以及劉亞樓空軍司令員等作了開航事宜的請示報告。

這份報告的內容包括:

在航線安排上:擬於8月1日以3架飛機複航天津至重慶,天津至廣州的直達線與重慶至成都、重慶至昆明、重慶至貴陽、重慶至漢口的班機飛行。

具體的配備是:2架飛機以天津為基地,飛廣州和重慶,1架飛機以重慶為基地,飛成都、貴陽、漢口、昆明。

飛行時間安排為:一般情況下各地航班飛行暫定每星期一次,每月飛行150~200小時,然後視情況逐步增加。

很快,周總理批示“同意”這一請示報告。

為了充分做好開航準備工作,在正式開航前還進行了非營業性飛行。

在北京航站,由2名機務人員負責短停飛機的過往工作。在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武漢、柳州的各地辦事處也籌組了必需的航務、機務機構。

到1950年7月,各民航辦事處都正式成立了機務股或機務工作隊。

為做好物質準備,全國各地民航機構還開展了航空器材大清查活動,同時,還在兩航起義的員工中掀起了捐獻工具活動。廣大民航職工積極響應民航局的號召,對開航工作積極支持,紛紛捐獻出自備的各種常用工具,以解燃眉之急。

開航前的7月29日,在北京還隆重舉行了命名兩航起義北飛的主機康維爾240型XT-610號飛機為“北京”號的慶祝典禮。

1950年8月1日,中國天津,在新中國民航曆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天到來了。

這一天,新中國民航正式開飛了“天津—北京—漢口—廣州”和“天津—北京—漢口—重慶”兩條航線。這是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偉大開端,曆史上稱之為“八一”開航。

1950年的8月1日,天氣格外晴朗。由“飛虎隊”戰略轟炸機機長、兩航起義機長何其忱駕駛的天津經由北京、武漢飛往重慶的首航班機139號,載著14名乘客於8時30分在天津機場起飛。

同日10時30分,由毛澤東主席親自題字的“北京”號飛機,在參加開航典禮的各界代表的歡呼聲中,伴隨著國歌隆隆飛起,飛向天津。

“北京”號首航班機經停北京西郊機場時,軍委民航局舉行了隆重的“八一”開航慶祝活動。鍾赤兵局長致辭祝賀,唐凱副局長為首航班機剪彩,中央軍委派代表到場祝賀,首航班機機長潘國定代表機組講話。

同日,在天津民航辦事處駐地、武昌南湖機場、廣州天河機場和重慶白市驛機場都分別舉行了新中國開航慶祝活動。

兩航起義留港人員深切關心新中國民航開航,也在香港原中國航空公司倉庫舉行了“八一”開航慶祝活動。

《人民日報》、《天津日報》分別發表了《國內民用航空八一正式開航》的通訊報道,以及《飛行在自由祖國的天空》的文章。

人民日報記者在文章中寫到:

中國人民的民用航空事業,在“八一”建軍節正式開航,標誌著它將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樣,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地逐漸成長,前途是無量的……

“八一”開航使遼闊的祖國大地縮短了距離,對加強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聯係,恢複國民經濟起到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當時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封鎖,它拉開了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