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開創民航事業5(2 / 2)

1960年4月19日,民航局正式向民航北京管理局下達了試航拉薩的任務。有了“步步登高”積累的經驗,他們選定了最為合理的飛行方案,決定實地試飛在5月底進行。

當雄地區的氣象條件惡劣,是飛行員前所未見。當地老百姓中流傳這樣一段諺語:“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臘,學狗爬。”

五月,正是“雨淋頭”的時候,但這時候能見度高,機組人員能清楚地看出山高、地形、地貌;強風少,航線飛行條件相對良好。試航前,他們分析得出,在當雄機場起降麵臨的三大問題:

第一,由於當雄機場是建在一個大峽穀裏,東邊是峽穀口,西邊則是河灘和大山,不存在複飛可能。要確保起降一次成功,必須準確掌握飛機進入山口後的飛行數據,找準拉平點和接地點。刹車這一環節也猶為重要,由於空氣稀薄,阻力小,飛機急刹車時,刹猛了,輪子容易刹爆;刹遲了,跑道不夠用,則有下河和撞山的危險。

第二,在這樣的高度和自然環境下,飛機落地後發動機能不能再次啟動,並順利起飛。

第三,飛行地形如此複雜的地方,必須能見度很高,而這裏落後的通訊導航和惡劣而又變化無常的天氣是個很大的隱患。

基於以上考慮,他們在技術上嚴格要求,並對相關數據進行精確計算,以確保萬無一失。

此外,試航拉薩的飛行員們還對飛機進行了專門維修和100小時高檢,並作了適應高原飛行的改裝。

他們還針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隨機增加了醫護人員搶救組長席增祥。蘇聯顧問丹佐夫也加入到試航人員的行列中。為預防試航人員下機後產生高原反應,他們還給參加試航的人員每人配備了一個可供兩個半小時使用的氧氣瓶。

5月31日上午,試航拉薩的飛行員們駕駛206飛機從首都機場飛抵格爾木機場,拉開了試航拉薩的序幕。

6月1日,天氣晴好,張瑞靄和孫全貴、王敏、畢春芳3位機長駕機進行了第一次試飛。同行的還有機械工程師魯興及蘇聯顧問丹佐夫。

這次試飛,由張瑞靄和孫全貴做正駕駛。機組沉著操縱,密切配合,先沿著峽穀由東向西通過機場上空,以便仔細觀測機場實地環境,然後作180度盤旋,調轉機頭飛到下降點。下降過程中,他們始終捏著一把汗。待飛機停穩,一看,離跑道頭隻有幾百米的距離了。

他們經過仔細研究,決定這次先不下人,接著試驗起飛。握著駕駛盤,張瑞靄心情十分緊張。飛機在跑道頭作180度轉頭後,開始加速滑行在跑道上。高原空氣稀薄,飛機滑跑快,但是,儀表數值的增加卻相對顯得較慢。張瑞靄真擔心到不了離地的速度,飛機會拉不起來。終於,飛機在滑跑2600米時騰空而起,迅速爬升,在6000米的高度上安全飛越喬克溪山穀。

此後,他們又分南北兩線先後進行了4次實地試航。北線兩次,從格爾木經沱沱河,飛到當雄機場。南線兩次,從成都直飛當雄機場。高空風很強,一般情況下都是時速二三百公裏。他們提前測出風向、風速,據此設定最佳下降率、高度、速度、航跡。

第一次飛行,飛機載重最輕,此後一次比一次加重飛機的載量,試飛完記錄下相關數據,確保通航安全。

5次實地試航,機組人員們有兩次在機場過夜,以考驗飛機和人的身體是否適應。大家都不同程度地感到頭暈、嘔吐、吃不下飯。過夜後的飛機發動機啟動很困難,有一次,發動了10多次都啟動不起來,最後隻好先啟動一台發動機,再利用飛機滑跑的速度來啟動其餘的發動機。

1960年6月15日,206機組正式執行拉薩航線首次通航任務。這次,他們先飛到格爾木機場,並在那裏休整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