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衡財政3
報告指出:
一、為了在8至10月青黃不接時期緊縮一部分貨幣,使物價不過分波動,以便在冬季除財政開支外發行更多票子,以收購棉花及出口土產。經華東局、華中局及西北局到會同誌同意,用各區名義分別發行折實公債,總共2400億元,計:華東1200億元、華中700億元、華北400億元、西北100億元。
二、發行對象主要是城市工商業家,未經土改的新區之地主亦需推銷。
三、公債條例爭取在8月份內盡早公布,發行期間至10月底截止。收款重點在9月份。
四、公債款每年還1/3,分3年還清。明年11月開始第一次還本付息。年利定為4厘。
8月14日,毛澤東以中央名義致電陳雲,提出如下5個問題,要求給予答複:
一、2400億元的用途。
二、為什麼需要2400億元之多,是否可以減少。
三、估計城市工商業家對此項公債的態度將如何,是否會擁護,如不擁護是否有失敗之可能。
四、利息4厘是否適當,為什麼是適當的。
五、為什麼規定明年11月起還本付息,3年還清,期限是否太促,為什麼要如此規定?
8月15日,收到毛澤東的電報後,陳雲立即複電毛澤東,對上述5個問題逐一作了回答。
關於2400億元的用途。陳雲解釋說:
因解放區日益擴大,人員繼續增加,加之修鐵路、戰爭等原因,開支不斷增加,而收入一時難以驟增。8月至12月,全國財政赤字估計為5800億。
為保證紡織、農副產品的繼續生產,收購物資款亦不可少,秋後收購棉花及出口物資,需現鈔3500億。兩項合計為9300億元。
……
發行公債2400億,隻占貨幣發行額的1/4,但對金融上所起的作用很大。其利如下:彌補赤字1/4;減少物價波度;易於收購土產;幫助貨幣下鄉。
關於2400億數字的由來。陳雲說:會上提出過3個方案,即:1600億、2000億、2400億。
最後,大家一致同意按2400億發行公債。
關於工商業界對公債的態度。陳雲認為:公債以勸購、派購形式推銷,工商業家內心不會積極擁護,但公開積極反對者估計也隻有少數。
大中城市遊資很多,發2400億元公債數目不算大;另一方麵債幣下鄉,極有利於物資交流,又可刺激工業的恢複,這種影響對於工商業,特別是工業資本家是有利的。
8月17日淩晨,接到陳雲的電報後,毛澤東再次致電陳雲,指出:
公債問題關係重大,請陳雲立即回來向中央報告,加以討論然後決定。
為慎重起見,同日晚些時候,經毛澤東同意,周恩來又以中央名義致電陳雲,請他在動身回京前,抽時間邀請上海工商界代表人物分批座談財經問題,以便今後在商量決定公債等問題時有“更多的把握”。
遵照中央的指示,財經會議結束後,陳雲繼續在上海和南京逗留了10天左右,與民主建國會和其他工商界人士就公債問題進行了座談。
回到北京以後,陳雲將在上海、南京等地了解的情況向中央作了彙報。
因為一些工商業家不讚成發行公債,考慮到戰爭還在進行,政局尚不穩定,與資產階級的關係不能搞得太緊張,因此,中央決定暫緩發行公債。
此時的財經形勢卻進一步惡化。由於財政赤字龐大,貨幣發行量猛增,自10月15日起,從滬、津開始,華中、西北跟進,全國幣值大跌,物價猛漲。僅半個月的時間,全國主要大中城市物價上漲了近2倍。物價的迅猛上漲,加之投機分子乘機搗亂,使全國市場呈現出一片混亂狀態。
這次物價的再次波動,更加堅定了陳雲對發行公債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