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衡財政8

陳雲還仔細地算了一筆帳,他說:

現在,僅豬鬃、桐油、茶葉、雞蛋、藥材等項,平均約占農業收入的10%,有的地方占20%,甚至更多,如去年全國產糧以2400億斤計,土產收入即相當於240億斤糧食。去年公糧大概是220億斤,如果幫助農民把土產推銷出去,農民的收入就相當於交公糧的數量。農民有了錢,工業產品就好賣了。

因此,陳雲主張,1950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大力收購土產,恢複城鄉交流上。

加工訂貨實際上是國家出錢買私營企業的產品,這就更加保證了私營企業產品的銷路。這對處於“休克”狀態的私營企業來說,簡直就是一種“人工呼吸”。

實踐證明,陳雲同誌提出的這兩條措施是非常有力的,由於這兩條措施和其他一些配套措施的實施,如:在原料供應、資金供給等方麵,實行公私大體平等的原則。劃分公私經營範圍,調整價格政策,使私營零售商有利可圖。適當減輕稅負,簡化征稅手續等。

這些措施的實施,到1950年下半年,全國的工商業即開始活躍起來。

1951年,陳雲在總結1950調整工商業方麵的工作時指出:

去年在經濟戰線上,我們是稅收、公債、貨幣回籠、收購四路“進兵”,一下子把通貨膨脹製止了。3月物價穩定,5月中旬全國各地工商業者都叫喊貨賣不出去。於是我們發了兩路“救兵”,一為加工訂貨,一為收購土產,起決定作用的是收購土產。因為收購土產,就發出了鈔票,農民有錢就可以買東西。到9月全國情況就改觀了,霓虹燈都亮了。

調整工商業措施的成功,對於實現就業、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國民經濟恢複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後來,陳雲對這一段的工作曾作過一段精彩的概括。他說:

當時我們主要抓了兩件事,一是統一,二是調整。統一是統一財經管理。調整是調整工商業。一統一調,隻此兩事,天下大定。

調整工商業的各項措施收效以後,解放初期穩定金融物價的鬥爭即告一段落,從此中國經濟開始逐漸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