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作為本位幣在全國流通,群眾形象地稱這種幣為“長腿鈔票”。各地區原發行的地方幣,與人民幣規定合理的比價,隻準在本地區流通,群眾形象地稱這種幣為“短腿鈔票”。
這樣就解決了解放區的幣製問題,貨幣的發行又可以抵頂了一部分財政支出。
為在短期內解決好貨幣的統一發行問題,陳雲指定原任東北人民銀行行長的曹菊如,專責掌管解放區貨幣流通的需要量,並要求分別計算新解放區的貨幣流通需要量和國營貿易公司收購工農業產品的貨幣需要量,依此及時地計算出貨幣的發行量,以便既準確又及時地決定貨幣的發行。
當時有人曾經提出,兩廣、西南可以另發鈔票,以使後方物價穩定。
陳雲堅決反對這種主張。他認為:“這種票子與人民幣比價假如不變,等於是一種票子。假如常常變動,則對前方的物資供應會發生很大問題。”
他還說:“現在決定一切的是部隊打勝仗,我們所有的工作都必須是為了戰爭的勝利,現在是大兵團作戰,需要發的票子很多,不是抗戰時期的那種小局麵了。所以,象抗戰時期那樣,發幾種票子,既可照顧後方,又可照顧前方的辦法,已經不再適用。”中財委給地方分權
1950年4月,全國財政狀況開始好轉,出現收支接近平衡、市場進一步穩定的可喜現象。
在統一財經前的1950年第一季度,各大區上繳中央的財政數字為全年應上繳數的79%,而中央補助地方的數字則為全年計劃補助數的43%。
統一財經後,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支出相對減少,再加上大搞精簡節約,財政收支漸趨平衡。貨幣的流通速度也逐漸減慢了,物價是穩中有降。私營企業的成交價格甚至一下降到國營牌價以下。
與此同時,人民幣的信用也提高了,銀行的存款大量增加,存放款的利率也有所下降。
到當年年底,全年總收入超過原概算的317%,由於10月份起開始抗美援朝戰爭和其他原因,這一年總支出雖然超過原概算93%,但全年收支相抵,財政赤字大大縮小,由原概算的187%減少為44%,當年財政收支基本持平,銀行透支也比原概算有很大降低。
從此,國家財政擺脫了依靠發行貨幣過日子的窘境,為徹底消除通貨膨脹,實現市場物價的長期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們終於鬆了一口氣,因飽嚐物價波動之苦形成的搶購心理開始有了變化。這是多少年不曾有過的情況。
至此,建國初期平抑物價,統一財經的鬥爭是初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