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生命行走——身殘誌堅的大學教授張立民(2 / 3)

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在教學過程中,張立民不斷總結並不斷充電,以充實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他先後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經典著作研究班、陝西省黨校理訓班、華南師範大學自然辯證法研究班攻讀哲學,為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而努力。他就是在這無止境的追求中一次次地學習、一次又一次地提高。

但他的努力並不能為所有人理解。即使他獲得了許多的榮譽,依然時常有人問他不覺得教思想政治課是在浪費時間嗎?也有好多朋友勸他離開這個“清水衙門”。還有的要幫助他調動工作。對於種種好意,他都婉言謝絕了。遇到態度激烈的,他總會淡然一笑,“不行啊,我要堅守這塊陣地!”

在多年的教學研究中張立民發現,在校大學生普遍對學校開設的思想品德課缺乏正確認識,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這門課不重要。對於學生們來說,上大學學好自己的專業課程才是最重要的。對於種種認識上的誤區,張立民深感憂慮。他認為:“做人與做學問是密切相關的,學習思想政治課絕對不應該被視為額外的負擔,相反它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養分,缺少這種養分在什麼地方都是會栽跟頭、吃虧的!”為了讓學生們明白並理解其中的道理及重要性,張立民在上課時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和人生體驗,講述自己戰勝殘疾的過程,以及樹立遠大理想目標對自己的激勵,從而給學生以引導和啟發。此外,他還把歌聲帶到了課堂,寓教於歌。當講到毛主席關心人民疾苦,為消滅了血吸蟲病而徹夜不眠時,就唱一首《送瘟神》;當講到毛主席為革命犧牲了六位親人,就唱一首《蝶戀花》;當講到人生觀,就以一曲《楊白勞》來教育學生認清錯誤的人生觀。他用歌聲鼓勵他的學生奮進,引起了學生的共鳴。

走下講台,他創辦了大學生心理谘詢中心。在學校出專欄、設信箱,以期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令張立民難忘的事發生在一個五一節前夕——

那天他和往常一樣到信箱去取學生們寫的谘詢信件。一封厚厚的信件引起他的注意,他立刻感到這封信很不尋常。細細讀來,寫信的這名學生署名“月月”。她在信中說:“我現在處於極度的痛苦之中,不想再活下去,我失去了生存的勇氣,真想跑到護城河邊與壞人搏鬥而了卻此生……”

在信中她說,自己的感情受挫,忍受不了別人對自己的不尊重,不知如何是好,有八個問題困擾著她,希望能夠得到及時答複。

看完這封信,張立民心急如焚。考慮到馬上就是五一節假期,如果不能及時地作出答複,可能會有令人難以想象的事情發生。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種種“可能”,張立民馬上召集了八位同樣關心學生心理問題的積極分子,一起討論如何做才能幫助這名學生走出困境。大家連夜更新學校心理谘詢專欄,把對這八個問題的答複寫在裏麵,讓全校的學生都可以看到,以緩解“月月”的焦慮情緒。

從這個專欄張貼出去的第一天起,張老師每天都到信箱去取信,希望能看到“月月”的回信。可是每次打開信箱,收到的都是失望。難道這名學生沒看到?他萬分擔心,猜想著種種可能性,並開始尋找著其他的解決方法。

終於,在專欄貼出的第十一天,“月月”的回信來了。張老師緊張地打開了這封回信:

noindent張老師:

謝謝您!看了您的答複,我感覺到自己的心情一下舒暢了,以前想不開的問題現在也明白了許多,……我現在嚐到了飯菜的香甜,還可以睡著覺了。以前的那些胡思亂想也不會再有了,真的謝謝您!

月月

一場風波終於平靜下來,這件事向所有人證明思想品德課對在校大學生甚至是教師們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張立民在心中樹立起了堅定的信念,他要努力堅守這塊陣地。

不同於授課、心理輔導,作報告是張立民另一種堅守陣地的形式。在“法輪功”被取締之前的那一年,他到省人才交流中心作報告。報告講完後,一個聽了他報告的大專生走向他:

“張老師,聽您作的報告很受鼓舞。您的境界很高,不知您看過這本書沒有?”學生隨即從包裏掏出書來,是李宏誌的《轉法輪》和一本關於“法輪功”的宣傳小冊子。

“沒有。”張立民接過書看了一下封皮說。

“那把這兩本書借給您看看,相信您會更上一個層次。”

看著這個學生如此的熱情,他不好推托,便接受了。

回到家,他打開這兩本書。仔細閱讀後,多年的從教經驗和理論素養很快使他得出了結論:“李宏誌的理論是偽科學!他拿一些自然科學裏的東西拚湊起來,騙那些不懂得自然科學的人;他拿一些社會科學的東西騙那些不懂得社會科學的人。”張立民結合著自己的學科背景,一語道出“法輪功”的實質。

幾天後的一個清晨,張立民出來鍛煉身體。大街上的人很少,隻有一些早起鍛煉的老年人。就在這時,一個學生向他走過來,說有些“想法”要跟他交流。張立民隨即認出了他。在談話的過程中,這名學生再次提到了《轉法輪》這本書,並說自己已經看過一百多遍,受“益”匪淺。張立民突然間意識到了這本書所帶來的可怕後果。

“這怎麼行,法輪功是在毀大學生啊!我不能不管。”張立民來不及再想什麼,即刻在大街上給這個學生做起了思想工作。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此時晨練的人們已經散去,他全然不覺,一直耐心地勸導著這個學生,舉例子,擺事實,聲情並茂。直到這名學生答應不再沉迷於“法輪功”。但這並不能使他完全安心。他留下了這名學生的聯係方式,此後多次與這名學生交流,直到確信他已經幡然醒悟、迷途知返為止。

辛勤的努力換來了大家的認可。在校執教期間,他多次獲得各種榮譽稱號:1987年獲西北大學優秀思想政治工作幹部稱號;1988年獲西北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1991年獲陝西省高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稱號;1994年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奉獻獎;1995年被評為西北大學優秀教師,獲“505”二等獎;1997年他被評為全國“兩課”優秀教師。

張立民在自己的崗位上不僅僅是堅守,更有令人矚目的累累碩果。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張豈之校長的指導下,他組織並主持了《偉大祖國》係列講座。在大學生中率先開展豐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在西北大學及全省大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作過專題報道。隨後,由張豈之校長任主編,張立民任副主編,編輯出版了《中國的魅力》一書,成為聞名全國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材。

也許,沒有能夠繼續他所摯愛的物理研究是張立民心中最大的遺憾,但能在他原本一無所知的領域取得驕人的成績,卻也是他最大的驕傲。張立民對自己的選擇有情無悔,因為他深深地愛著三尺講台,他做到了堅守。

“讓更多的殘疾人站起來!”

在講課、做研究的同時,張立民還擔任過西安市殘聯主席團委員兼肢殘人協會副主席之職,他經常出席殘聯的工作會議,對生活中千千萬萬身體有缺陷的人們都非常關心。在日常生活中,他還結識了一批殘疾人朋友。每當聽說有人因自己身體殘疾而自暴自棄、痛不欲生時,他便撐著拐杖出現在那個人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