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92年4月的一天,天陰沉沉的。張立民外出辦事,在路上碰見一個殘疾人朋友,從他那兒聽說有一個女孩兒因車禍致殘而失去了生存的勇氣,幾次自殺未遂。聽後他十分著急,放下手中的事情,多方聯係打聽到了那個女孩兒的家,準備去她家。
就在這時,天空下起了小雨。他不顧自己的身體,冒雨騎著自行車向她家趕去。雨越下越大,他越騎越慢。在風雨中飄搖的他就這樣堅持著。黃豆大的雨點打在他身上,發出了“啪啪”的聲響。路上的行人不時投來詫異的目光——一個殘疾人竟然在這樣的雨天騎著單車。20分鍾過去了,他來到了那個女孩兒的家。就在門打開的一刹那,女孩兒全家驚呆了。眼前這位年近花甲的撐拐老人全身濕透了,稀少的發絲不斷地往下滴著水,仿佛每一滴落在地上的雨水都在敲打著他們的心。看著他那隻被雨水浸泡而發白的腳,孩子的父母眼前模糊一片,在這樣一個大雨滂沱的日子,他——此時的張立民,無異於光明使者的化身,照亮了女孩全家,溫暖著她的心。
經詢問才知道這個女孩兒正在上初中,她的父母是西安市第十中學的教師。一次意外的車禍,撞斷了女孩兒的右腿,正值豆蔻年華的她無法承受這個沉痛的事實。張立民結合著自己的親身經曆,講述自己如何戰勝殘疾的過程。他說自己也曾經絕望,也曾經心灰意冷,對前途失去信心。但是,“一個人身體的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殘疾。殘疾了並不是什麼都不能做了,我們仍然能發揮我們自己的所長,做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要勇敢地麵對人生的挑戰,更加堅強地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生活道路!”老人溫和親切的勸說,讓這個幼小的心靈開始蘇醒,明白了生活中是有著許多坎坷和不公平,但生活又是那樣的多彩。看到女孩兒漸漸平靜的臉,在旁的父母再次熱淚盈眶。他們在心裏默默地感謝這位身殘誌堅的老人。慢慢的,女孩兒臉上露出了淺淺的一笑,這讓所有人緊繃的神經都鬆弛了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裏,隻要有時間,張老就會去女孩兒家看望她,和她聊天。一直到女孩兒的情緒完全穩定下來,開始積極麵對新生活。
多年後的一天,張立民遇到了女孩兒的父親,那位父親激動地握著張立民的手,說一家人都很感激他,是張老的開導讓他女兒重新振作起來。現在女孩兒在豐慶路一個市場開了個攤位搞批發,日子過得很開心。而這,正是張立民最希望聽到的消息。
對別人的關心以及由此獲得的回報、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愛與情感,使張立民原本“殘缺”的生活變得更加完整、溫暖,充滿樂趣。
用歌聲喚醒生命的春天
也許上天真的很公平。在剝奪了他賴以支撐身體的右腿之後,卻給了他更多的支撐生命的東西。音樂就是其中之一。
張立民從小就喜歡唱歌。上中學時,他經常去看露天電影。和那個年代的所有年輕人一樣,電影中英雄們的堅毅與不屈、彌漫在戰火中的浪漫與激情總會讓他興奮不已、心馳神往。而旋律動人的電影插曲也往往激勵他更執著地去追求心中的理想。
直到現在張立民依然清楚地記得,他第一次去看歌劇《劉胡蘭》時,那優美而流暢的旋律是怎樣激動著他的心靈,“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水……放心吧,莫掛牽,句句話兒我記在心間,不怕風來不怕浪,不怕難來不避險……”回家的路上,他把這首曲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就像是著了魔一樣,生怕自己會忘記那些歌詞。在那樣一個精神貧乏的年代,隻有音樂的浸潤才使得有夢想的年輕人奮發向上。“學英雄、唱英雄,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也就是從那時起,他愛上了唱歌。
最令人稱奇的是,張立民夫婦那傳奇式的愛情也由唱歌而起,歌聲見證了張老夫婦美滿的一生。在1960的元旦晚會上,舞台上又傳來了張立民激昂的歌聲:“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水……”,那歌聲飽含著熱情,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人群中一位女生的心也隨著張立民的歌聲不斷地起伏,他的形象更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裏。這位女生名叫竇育男,後來成為張立民的妻子。在那次晚會之後的多次接觸中,她更為張立民頑強拚搏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所打動,她不顧家人和朋友的百般勸阻,毅然地嫁給了這個殘疾人。
1964年國慶,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他們買了5塊錢的水果糖,在西北大學的一間會議室舉行了熱鬧而簡樸的婚禮。他們有個願望,那就是在婚禮上開一場個人演唱會,婚禮那天他們如願以償。整個婚禮他們從頭唱到尾,歌唱愛情,歌唱新生活,唱出了他們心中深深的情。
夫妻二人有著許多共同的愛好,在婚後的日子裏,他們常常一起看電影、聽歌劇。每當有好的劇本,他們就買回來,關上門窗在家裏練習著唱。雖然日子清貧,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卻是富有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真正的愛情使人升華,使人高尚,使人徹底改變。”婚姻如一道清新的陽光照進他的生命,這是光明,這更是力量。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張老夫婦的這一愛好依舊沒有改變。尤其是退休以後,空閑的時間多了,他們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注在自己的愛好上。他們參加了陝西高校老年合唱團。每到周末,兩個人總會相依相伴地出現在舞台上。
2006年11月,我國著名詞曲家黨音之在西京醫院接受化療。為了紀念他為我國藝術事業所作的貢獻,張立民所在的合唱團決定為他籌辦一場音樂會。一場別開生麵的演唱會就這樣在第四軍醫大學的禮堂裏上演了。上千平米的演出劇場,張立民撐著拐,站在合唱團的前麵,聲情並茂地對著敬愛的黨音之老師致詞,他朗誦了自己寫的一篇激情四溢的詩來表達對黨音之的敬愛之情:
你是一顆青草,吮吸著黃土高原的養分;曆經四十五載風霜,營造出一片鬱鬱蔥蔥。
你是一股山泉,流淌著淳樸的原聲;一曲蘭花花的詠歎,譜寫出沁人肺腑的鄉情。
你是一彎明月,把閃亮的音符灑滿人間;為民族聲樂增添異彩,謳歌人民大眾的喜悅。
你是一隻雄鷹,翱翔在理想的蒼穹;用那穿越時空的雙翼,搏擊新世紀的強音。
你是一柱聖火,燃燒在紅色土地上;優美豪放音之旋律,永遠永遠在我們心中回蕩。
張立民動情地說:“黨老師,這首歌我們隻唱給您一人聽。”演唱會正式開始……台下的黨音之老師注視著,聽著,淚流滿麵。
2007年1月7日,黨音之老師在西京醫院辭世。帶著他們深情的歌聲,黨老師走得更加安詳。
音樂浸潤了張立民的一生。在他青年時,激勵他追逐夢想;在他渴望愛情時,為他牽線搭橋;在他的晚年,又是音樂豐富了他的生活。其實,音樂也是他生命的象征。在音樂裏,有黯然低沉的旋律,就像他的人生有坎坷不如意的時候;在音樂裏,同樣有激揚高昂的旋律,就像他的人生最終駛向了平靜安詳的港灣一樣。
時光荏苒,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張立民回顧這一生,他講的最多的是:社會主義為我們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和廣闊的前景。在我們這樣的社會裏,最可怕的不是身體的殘疾,而是心誌的殘缺!身體的缺陷對殘疾人來說是不幸的,但任何一個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都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這也正是張立民用自己的一生向所有的人證明了的。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