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命運的另一種精彩——自強不息的養殖戶楊寶民(2 / 3)

之後,他憑借自己的頭腦和勤快一直在與糧食有關的行當打拚。他用賺來的錢相繼買了三輛大車,成為西安長安麵粉廠的主要輸送力量。1991年他又承包了一個廠子,自己收購糧食發往麵粉廠,還收購麩皮、玉米等用車皮發往四川。1995年,敏銳的他又注意到新興的餐飲娛樂生意不錯,於是和朋友們一合計,很快就在雨今開了一家餐飲卡拉OK一條龍的門麵,出車禍時,這項生意才開業一年。在做這些的同時,一位做出口日本食品的親戚又給他提供了另外一條發展路子——承包地種雞菇,他們公司可以收購後製成成品。和開餐廳一樣,楊寶民覺得這個項目不錯,就迅速行動。他在離父母家不遠的村子看好了一塊40畝的地,打算就在這裏種植雞菇,如果效益不錯,就發展村民們都來做,搞一個大規模的種植基地。可惜這個想法剛醞釀好還沒來得及實施,車禍就發生了。

“那時候,說幹什麼,馬上就開始幹。”楊寶民提起那時候的事情,一臉的興奮。和楊寶民接觸過的人也都說他腦筋活,接受新事物快,有闖勁,敢想敢做。這些特質在他從車禍的悲痛中恢複過來後就又強烈地顯現出來。當他還是哪兒也動不了隻能躺在床上時,已開始為以後的生活謀劃。聽取了朋友們的建議,在仔細考量一番後,他覺得在雨今的那些生意自己已不可能再經營下去,就順勢讓同樣在雨今做汽修生意的哥哥接了手,著重考慮之前計劃的承包土地種植雞菇這條路。他想承包的那40畝地,可種雞菇,還可以養豬、種糧食,重要的是這些事情不需要像以前的生意那樣大量地跑動,隻需他盯著進程,具體的活計完全可以雇人完成,他覺得這樣發展是可行的,於是1997年上半年,那片承包來的土地上就陸續蓋起了房子,建起了豬舍。楊寶民一家也於下半年從雨今搬來這裏,開始了他們的另一種生活。

傾注心血種雞菇

10畝地種雞菇,6畝蓋豬舍,剩下的種糧食,當這一切都按照楊寶民的構想變成現實時,當他被抬著搬進這裏時,他對未來既充滿信心又不是很拿得準。養殖業畢竟對他來說是個新行業,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巧,他不知道自己這樣躺在床上當“統帥”能不能做成。以前生意上的很多事情他都一定要親自盯著,以確保萬無一失,他會看著往發向四川的車皮上裝貨,會經常跟著車跑,但是顯然這些隻能成為過去了。現在他隻有更加勤勉地打探消息,聽取反饋,組織協調好雇傭人員。

雞菇的種植需要專業的技術和人員,由合作的那家食品出口公司介紹,楊寶民差人從山西一家公司進來了菌種,並聘請了兩位技術人員,然後從村子裏招聘了80多人,成立了雞菇廠。從村子裏招人,楊寶民是這樣考慮的:一方麵希望這些人通過學習能掌握這項技術,以後能自己種植,實現技術的推廣;另一方麵,也算是安置了村裏的閑散勞動力。他派人去挨家挨戶地叫人到家裏來,他就躺在床上給他們講他的計劃,講這項種植的收益,講未來的前景。憑著他之前那麼多年做生意積累下的威信和誠信,很多人都積極地表示願意跟著他幹。於是,這些人在培訓20多天後開始了種植的摸索。他們8月前後開始準備,這樣剛好趕上下半年的秋冬季,是北方地區大棚種植雞菇的適宜時期。這期間,每一天,忍著全身的疼痛,每一步進度楊寶民都要問到,長勢怎樣,有沒有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他自己也開始看這方麵的指導書籍,人躺在床上,心卻早就飛到大棚裏想去親自瞧一瞧。

雞菇收獲前的這段時間,也是他的身體出現明顯好轉的時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他終於可以坐起來了。“當時能坐起來讓我非常激動,多虧我妻子照顧得好啊,”楊寶民說著,看著出出進進忙碌的妻子,“全靠她啊,到現在喝口水都靠她啊!”這位樸實的好妻子卻隻說:“沒什麼,應該的。”楊寶民的妻子是他的高中同學,結婚以後有了孩子就辭掉了雨金鎮政府的工作,全力支持丈夫的生意。車禍的那天晚上,她知道消息後整個人都快垮了,那天他們六歲的小女兒也在車上,還好孩子隻是胳膊骨折,她就一邊照顧孩子治療,一邊牽掛著處於昏迷的丈夫,眼淚都快哭幹了。丈夫出院後她就義無反顧地撐起了這個家,每日精心照顧,同時還要料理家務,撫養孩子,侍奉老人,甚至還要幫忙跑腿落實丈夫的每一步計劃,十年如一日。楊寶民躺在床上不能動長達五六年,身上卻從未長過褥瘡,肌肉也基本沒有萎縮,全靠妻子每天數次的翻身、按摩。這樣的護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現在楊寶民每天還要靠妻子扶著才能坐起來,拄著拐杖跌倒了,妻子也是趕緊就撲過去一把扶起。

一個冬天就這樣在日日的期盼中過去了,那一年連過年大家談論的都是種植的事情。到了來年開春,那10畝地的雞菇終於收獲了,長勢非常好,個又大又飽滿,總產量大概有10萬多斤,楊寶民很快按照和那家食品公司的合同全部賣出。看著成堆鮮嫩的雞菇裝上車,他的心情舒暢極了。

當時,雞菇的種植剛剛興起,全陝西省也沒有幾個人嚐試,因此這件事可謂是轟動了十裏八鄉,算個大新聞。各級媒體都陸續趕來采訪,從當地的臨潼電視台一直到西安市電視台、陝西省電視台甚至中央電視台。所有的媒體在關注農村新型種植業的發展時,都驚奇地發現如此規模的種植、如此大膽地嚐試居然是由楊寶民——一個高位截癱那時隻能勉強坐著輪椅的殘疾人完成的。大家都從他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種鮮活的精神,他超前的眼光,他堅強的毅力,他非凡的決心。對任何人來說,能從那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挺過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楊寶民不但做到了,還絲毫沒有任何停頓地就開始了自立自強的創業,還帶動了全村人的參與。這種精神引起了市殘聯和區殘聯的重視,他們肯定了楊寶民的成績,鼓勵他繼續努力,爭取在就地發展養殖種植這條路上走得更寬更遠,能夠帶動其他農村殘疾人的發展,張揚一種自我實現價值的精神,拓開一條新的殘疾人互幫互助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