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好問搞養殖
1998年這年,憑著他的精神和事跡,楊寶民被評為陝西省“新長征突擊手”。有了各級政府的肯定,有了各級殘聯的鼓勵和幫助,楊寶民的信心更足了。1998年由於受到東南亞經濟危機的影響,雞菇的價錢暴跌,於是楊寶民轉而投向其他方麵的發展。這時,他和雞菇一起開始養的那500多隻豬見了成效,掙了2萬多元,讓楊寶民看到了前景。從那時候開始,他就一直沒間斷過養豬,到現在十年了,他已經完全成了一個專家。從剛開始的小規模到一度一兩萬頭連養帶販的大規模,從買了肚子裏灌了水泥以防拉稀的病豬到可以自己給豬打針、動手術看病,養豬這條路他走得可謂是深一腳淺一腳。沒養豬之前,他沒有料到豬有這麼多的傳染病,一不小心就可能賠光。有一年就因為大規模暴發豬疫,楊寶民一下子賠了幾十萬。吃一塹長一智,他在請獸醫來醫治的同時,開始自己看書、鑽研、觀察,跟獸醫學。慢慢地他自己就能診斷豬病了,村裏人養的豬有了什麼病,都願意先找他來瞧一瞧。他甚至還學會了給豬動手術。找人按住病豬,他把拄著的拐杖往旁邊一放,就開始了。
自從他開始大規模地養豬以後,村裏養豬的人開始多了起來,幾十頭、幾百頭規模不等,帶動了附近一大片村子。由於他的規模大,和商販的來往也就更多一些,於是他就基本上成了免費的聯係買賣的中間人,經常熱心地幫助村民買豬賣豬。平時沒事,大家也都喜歡拉他去給看一下,估摸個價錢,反正有他在場,大家心裏就踏實。現在去楊寶民那裏參觀,能看到不久前翻修的水泥的豬圈,條件很好,全部安裝了自動喂食、自動飲水的設備,每套價值數百元,“隻用雇一個人看管就行了,很方便。”楊寶民做事情就是這樣,不會計較眼前投入的少與多,著眼的是長遠的收益和更便捷的運作。
除了養豬,他還嚐試過養牛、養羊。2002年,他引進了30多頭秦川肉牛和100多隻奶山羊,又開始學習摸索這方麵的養殖知識。市殘聯和區殘聯一直都和楊寶民保持著聯係,關注著他的發展,隨時幫助他解決難題。一有養殖、種植方麵的新動態,就趕快告訴他,或者幫他從報紙上剪下來。在得知他養奶山羊後,剛好當時殘聯和市科委聯合在農村發展科技養殖事業,殘聯的領導就建議他嚐試當時很搶手的布爾山羊。於是楊寶民就購買了幾隻,摸索著養。一年後出手,果然收益不錯。提到這些,楊寶民一再稱殘聯給了他很大幫助,提供思路,從經濟上補助,讓他一直心裏都暖暖的。楊寶民很記人的好處,誰幫助過他,他都牢記在心裏,總想著能有回報的機會。殘聯對他的幫助,讓他很受鼓舞,他非常願意為其他和他一樣處於困境的殘疾人做點兒事情,於是,他先後幫助多名殘疾人,為他們送去仔豬,向附近村裏的殘疾人捐奶山羊。他還耐心解答從全國各地寄來的詢問養殖事宜的殘疾人的來信,鼓勵他們大膽嚐試。
書寫生命的精彩
楊寶民就這樣一步步體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對自己取得的成績,他會不好意思地笑笑,什麼也不多說。其實個中的酸甜苦辣,怕是正常人難以想象的。
他自強,始終有種向上的精神,一種做什麼都努力做好的精神。從他買拖拉機大膽地開始一步步經營自己的事業到他正當壯年突遇橫禍後發展養殖業,我們看到,環境變了,從一直熟悉的糧食行業變成了不熟悉的養殖種植業;人變了,從一個健康的正常人一下子變成了臥床不起高位截癱的殘疾人。但沒有變的正是他身上這股精神。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殘酷得近於戲劇,讓我們甚至都不敢假設自己是主角,因為我們幾乎可以想象我們脆弱的意誌將會怎樣搞砸全部。但是楊寶民,卻用他的精神完成了對生命一筆漂亮的書寫。他那堅強完滿的意誌的存在,體現了人性的偉大力量,讓我們在對命運的種種迷茫看到一種穿透力,使我們前行的腳步也變得堅強。
他肯吃苦,不容易為困難所絆倒。以他躺在床上一動也不能動的狀態,要做成一個正常人都可能勉為其難的事情,他吃的苦是不可估量的。從他的腿有了知覺,他就嚐試著站立,從最開始的一站就倒到後來的幾分鍾,再到後來的行走,每一次他都是咬緊了牙關在堅持。拄著拐杖,一步一挪,但他該去哪兒還是去哪兒,經常一不小心就跌倒在地,自己根本無法站立起來,但他沒叫過苦。
他好學,需要什麼,就學什麼,因而他眼界開闊,腦筋活,接受新事物快,做起事情來也更顯前瞻性和全局性。這麼多年,他一直是每天5點多就起床,看報紙,看農業書籍,看山東台的“四季風”、遼寧的“黑土地”等農業節目。他說感覺學習幫助很大,在殘聯給他送了一台電腦後,他高興地說以後就可以上網瀏覽信息了,更方便交流和學習了。
他善良,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他都誠懇待人,熱情助人。他是鄰裏村裏人們信賴的人,大家有什麼事都願意找他商量,有什麼困難也願意跟他說說。他看到有困難的人就心軟,就想幫他們。現在他還雇著兩個殘疾人幫他做事,就是不願意看著他們沒有出路。他出車禍時的責任方,按照規定應該給他賠償4000元,但他後來了解到那家人的生活很是貧困,就沒有要那筆錢。
楊寶民用他的行動言說著生命的意義,體現著人生的可能性,他說他願意用自己的一點力量為殘疾人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毫不懷疑,憑著他的努力,一定會走得更遠更好……
(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