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做手術時,醫生看劉琦雙腿抖動,一邊讓護士去取止痛針,一邊勸慰說:“劉琦,再堅持一會兒,馬上給你打一針。”
“不,不,我能支持,我能支持!”劉琦婉言謝絕了。他知道,隻要有一顆跳動的心和一個完整的大腦,活在這個世上就能繼續奮進、拚搏,就會有新的人生、新的事業。他不願用止痛藥,不願讓大腦再受到絲毫損害。劉琦咬緊牙,喘著粗氣,張醫生被深深地感動了:“劉琦,你痛得實在堅持不住的時候,就放聲喊叫吧!這樣也可以減輕些痛苦。”
劉琦輕輕搖搖頭:“我不能叫,我一叫,您做手術該緊張了。”
張醫生說:“劉琦,沒關係,你就放聲喊吧!”
劉琦點點頭,又搖搖頭,他沒有喊也沒有叫,卻唱起兒時母親一字一句教他的歌:“哥哥當兵了……”
劉琦那低沉而嘶啞的歌聲,使在場的人都流下了眼淚。
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琦又接受了整形手術,這次手術比植皮更痛苦。光鼻子就縫了200多針,需要做五次手術才能完成,每次手術起碼三個小時。每當主刀醫生給他打麻醉針時,針頭穿過皮膚剛一推藥,才植好的皮膚就裂開了,注射進去的藥水又流出來。這樣,醫生隻好又一次拿起縫針,在他皮膚上拐來彎去地縫合。這是在縫有血有肉的肌體啊!他疼痛難忍,豆粒大的汗珠從額頭上滾淌下來。
“劉琦,能頂得住嗎?”王教授關切地問。
劉琦點點頭,靜靜地躺在手術台上,直到手術結束。
回到病房後,王教授深情地望著劉琦蠟黃色的臉,他知道麻藥勁兒一過,手術刀口處會劇烈地疼痛。他安慰劉琦說:“小劉,你現在可以叫了,叫吧,叫了會好受些。”
回答王教授的是劉琦動聽的歌聲。守護在病床旁的醫護人員都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劉琦曾經這樣說過:“每次手術,我都懇求醫生盡量少用或不用止痛針劑。所以每次手術,都是一次生與死的搏擊。手術時,像有許多凶神扼著我,把我緊緊地糾纏住,硬把我往死神那裏推。我拚命掙紮,真想大喊大叫,可我忍住了。我有時用兩臂殘端使勁兒擠胸前的肌肉,甚至把醫生為我精心製作的嘴唇都咬破了。大麵積的燒傷,使我體無完膚,肚子上的皮植到臉上,醫生像繡花一樣,在我臉上不知縫合了多少針,僅從鼻翼上就取出手術縫合線頭200多個。我的眼皮、嘴巴、鼻子都是醫生精心製作的,那縫合的針數更無法用數字來統計了……”
活下去!劉琦從迷夢中醒悟了。
劉琦首先學的是生活自理。剛一開始,他把勺子綁在殘臂上學著吃飯,捧茶杯,拿煙點煙,取東西,開關收音機、電視機,還學會用腳抓臉盆、揪毛巾,高興的時候用獨腿跳起“迪斯科”。為了鍛煉大腦的記憶力,他經常和病友開展有益的智力活動:猜謎語,學習盲文等等。
為了活下去,劉琦對生命產生了渴望。
為了活得更好,劉琦繪出了生存的人生軌跡。
劉琦在23次嚴酷手術的洗禮下,超越了自我,走出了新的人生和新事業的起點。
戀情
劉琦的事跡在全國傳開以後,引起了億萬人民的關注。一封封來自四麵八方的問候信雪片似的飛來。其中,有位來自蘭州的女大學生向劉琦敞開了心扉:
劉琦哥:
收下我這個妹妹吧,我願一輩子做你的雙眼,做你的雙手,做你的雙腿。隻要你幸福,我願獻出一切……
劉琦是一位血氣方剛的殘疾青年。但他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需要情和愛。在他青春的歲月裏,曾經有一位姑娘和他相戀,他們年齡相仿,她長得甜美,對他一片癡情。
劉琦負傷時,姑娘已轉業到了合肥,加急電報飛到姑娘手裏,她日夜兼程趕到蘭州軍區總醫院。一見到劉琦那慘不忍睹的樣子她就驚呆了,差點兒暈倒在地,簡直不敢相信躺在病床上的人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戀人。
她守護在劉琦身邊整整六個月,她不怕髒,不嫌他醜,精心照料著劉琦。
劉琦是多麼需要這位姑娘啊!
姑娘伏在劉琦耳旁立下了海誓山盟:“劉琦,讓我們永遠相愛吧!過去愛,現在愛,乃至永生永世的愛。”
劉琦傾聽姑娘吐露出的肺腑之言,終於作出了痛苦的抉擇。他對姑娘說:“我對不起你,我要是過去的劉琦,我會毫不猶豫地伸出雙臂接受你真摯的愛,可現在我已是身殘容毀,不願意再牽累你一輩子了,我希望你另有選擇,並祝你幸福。”
姑娘聽完忍不住大哭起來,她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劉琦,我永遠不離開你,你就是我心中的戀人。”
愛的長堤是很難用三言兩語衝破的。
為了這位姑娘的幸福,劉琦開始時對她故意冷淡,到了後來,甚至到了趕她走的地步。
姑娘臨走時,劉琦很嚴肅地說:“我們作為朋友,你已盡了最大努力,從今天開始,你離開我,就此分手,我才覺得內心很平衡。”
姑娘眼含熱淚走了,她一步三回頭,步子邁得那麼沉重。
她回到合肥來信說,她走一路哭一路,她含淚連著給劉琦寫了三封信,又寄來了幸福牌收錄機。
劉琦用殘臂小心翼翼地撫摸著姑娘的禮物,心頭湧出難以形容的滋味。
劉琦幾十天來默默不語,他忍受著心靈的痛苦,在靜靜地沉思。
跋涉
作家,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個多麼有誘惑力的字眼!然而,要攀上這條荊棘叢生的路又是何等的艱難啊。這位失去五官、雙手和一條腿的特級殘疾軍人劉琦,能在文學海洋裏遨遊起來嗎?在這片沃土上能獲得豐收嗎?
事實告訴我們:劉琦奇跡般地戰勝了自我,寫出了16萬字的長篇小說《去意彷徨》。全國許多評論家、作家讀過這部作品,稱劉琦是“一個真正的作家”,作品是首“愛的交響詩”,是一曲“催人淚下的生命之歌”。1988年5月,中國作協、團中央等聯合舉行《去意彷徨》研討會,殘聯主席鄧樸方同誌會見了劉琦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作家協會破例吸收劉琦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許多著名作家在發言中說:《去意彷徨》充盈著強大的道德力量和感情力量,人物性格鮮明,具有陽剛之氣和崇高之美,作品打動了廣大讀者的心,使人們重新思考文學的價值,看到了文學的希望。
當人們捧讀這部作品時,誰會想到劉琦踏上文學之路的艱難啊!
劉琦是1981年8月開始寫作的。說是寫,其實是說。起初,劉琦口述,由陪床的戰友筆錄,因劉琦的嘴被烈火燒爛,說話漏風,吐字不準,陪床人常辨不清,因此,記錄的文字十有九錯。有一次劉琦費了好大的勁兒把一首詩作讀給陪床人聽,不料,全詩36個字竟記錯了23個。至今使劉琦難以遺忘的一件事是,有一次,為了向陪床人解釋一個詞,把早已構思好的一篇1000多字的小說腹稿忘得一幹二淨。對此,他非常惱火,竟然發起火暴脾氣,甚至訓斥起人來了。後來,醫生又千方百計為他設計新的嘴巴,安了一個嘴唇,才漸漸恢複了正常人一樣的講話。這時,他感到自己口述讓別人代勞總不是辦法,決心自己學著寫字。於是,劉琦托人買來打籃球用的護腕戴在斷臂上,左臂套上高倍放大鏡,右臂套上塑料軟筆,靠自己右眼恢複的一點兒光亮,伏案開始了辛勤的耕耘。當時,他的右眼經過治療隻恢複了一點兒光感,“人民日報”這四個字在劉琦的眼簾裏雖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但第一次試寫就失敗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琦在暗暗地鼓勵自己。從此,他每天伏在床邊,在方格紙上艱難地跋涉。一次、兩次、三次、四次,直至第二十次、三十次……才初步探測到“筆”的軌跡。劉琦寫字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流水作業”,寫時不能停頓。因為他的落筆完全靠估測距離,稍一停頓,字就串行、重疊,隻好憋著一口氣,一股勁兒地寫下去。開始他寫的字有拳頭大,以後漸漸變成核桃大,不管怎樣,劉琦衝破了自己不能寫字的羈絆,雖然半天寫不上百十個字,但這也算是自己在荒漠中耕耘的果實呀!
寫啊寫,劉琦的筆不停息地在紙上飛跑。他飛馳得實在太快了,係在殘臂上的筆杆無情地磨破了剛收好的創麵,白紙上留下了一道道殷紅的血印。一張紙寫完了,在字裏行間灑滿了滴滴鮮血。艱難啊!劉琦在挫折麵前曾有輟筆的念頭,但守護在他身邊的朋友向他伸出了一雙雙溫暖的手,發出了一聲聲的呼喚:
“劉琦,你寫下去吧,困難會克服的!”
“劉琦,你遇到的困難我們共同去克服。”
“劉琦,你在創作過程中,有什麼事要我們辦盡管說。”
在劉琦極度沮喪的時候,負責護理他的沙阿姨走到他跟前,她用布滿老繭的手輕輕撫摸著劉琦的殘臂說:“小劉,阿姨等著讀你的小說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