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萬籟俱寂。劉琦躺在床上久久難以入睡,耳畔不時地回響著戰友們、朋友們的鼓勵。每當想到這些,他便翻身起床,套上軟筆,又一次揮起筆杆。
春去秋來,悠悠歲月,四年過去了。
劉琦寄出的每一篇習作,由希望變成了泡影。一封封退稿信不斷回到他的手中。
隨之而來的是譏諷和煩惱。個別人挖苦說:“小劉,別費那神了,你連蚊子都打不死,還想耍筆杆!”有的還說:“寫文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像你這樣的人能寫出文章,那天下大多數人都可以寫文章了。”
劉琦並不氣餒,更不悲觀。陪伴劉琦的戰友見一篇篇稿子給退回來,都急得抓耳撓腮,千方百計地為他排憂解難。在他身邊陪床的戰友竟然瞞著劉琦,將一篇灑著劉琦殷紅血跡的小說送到上海《萌芽》編輯部,並附信介紹了劉琦寫此稿的艱難,請求給予關照。劉琦得知此事後,他說:“你對我的關心我非常理解。是的,我做夢都想成為一名作家。但咱的稿子登不上去,這隻能說明咱寫的東西沒有達到發表的水平。如果單單靠我是殘疾人去乞求憐憫,那麼咱們是可悲的。寧願不發作品,也絕不能做那種有損人格的事。”
一席話說得那戰友頻頻點頭。
對於退稿,劉琦是早有準備的。他風趣地說:“這是飛到宇宙的衛星又回到了地麵。”
在失敗麵前,劉琦認識到寫作不能僅靠一股熱情、勇氣,更重要的是要打好自己的文學基礎。於是,他購買了許多文學理論書籍和文學作品,還訂閱了七種文學期刊。每次拿到期刊,他都如饑似渴地請人為他朗讀。
文學創作是艱難的。邁開第一步更需要有相當的毅力。開始,劉琦將寫好的稿子拿給病友看,讓他們橫挑鼻子豎挑眼,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許多人都被劉琦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深深感動。
1984年盛夏的一天,劉琦從報刊上得知中國作家協會黑龍江分會舉辦“作家之路”函授中心學習班,他便積極報名參加。在學習期間,他刻苦鑽研,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最後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結業證書。
盛夏的上海,溫度高達40℃,灼熱的陽光燒烤得人渾身難受,氣都喘不上來。劉琦由於燒傷的皮膚汗腺遭到破壞,汗水難以排泄出來,周身長了濕疹,黃水四溢,疼痛難忍,幹燥後結出魚鱗般的肉痂和汗衫常常粘在一起。在最熱的時候,劉琦“赤膊上陣”,掛出了“閑人免進”的牌子,關起門來寫作。白天還能熬得過去,到了夜晚,成群的蚊子從四麵八方向他襲來,把他身上叮咬得起了數不清的疙瘩。嚴冬,劉琦坐在床上蓋上被子,然後放上小方凳,在小方凳上再放上塊木板,便開始了筆耕。有一次,因受涼感冒,支氣管炎舊病複發,呼吸都覺得費勁兒,他就一邊吃藥一邊寫作。穿上棉衣寫字受影響,他就脫掉棉衣,穿一件毛衣,披著毛毯寫作。當時,劉琦的嘴還不能吃東西,每天隻能喝點兒麵糊糊來維持身體需要。
新路
1984年的一天,劉琦從廣播裏得知《文學報》要舉辦以“路”為題的文學征文,他興奮極了。
劉琦整整苦思冥想了兩天兩夜,寫出了27行詩。當時夜已深沉,四周靜悄悄,他有心請人為他及時記下埋在心田裏的詩,但時鍾才指到3點,等啊,等啊,好不容易才盼到天明。劉琦有點兒不好意思地喚來護理員,請他把湧動在自己腦海裏的詩句留在稿紙上。
當護理員將詩稿抄好後放在他手上時,劉琦的心久久難以平靜,他的思緒簡直像一隻重新奮起翱翔的海燕,抖動著矯健的翅膀,越過長城、黃河、長江和浩瀚的大海。
時間似流水,一天又一天過去了。劉琦在睡夢裏都惦記著《路》的歸宿。
半個月後,8月份的《文學報》開始選登《路》的獲獎征文。
企盼劉琦《路》的人們,看到劉琦的詩篇,欣喜若狂地告訴劉琦說:“劉大哥,你的詩發表了!”
劉琦半信半疑:“我不信。”
這時,簇擁在劉琦周圍的人們放聲大笑了起來。
這一鬧騰,劉琦更不相信了。
病友們看劉琦不信,竟然著急地跺起腳,發誓般地說:“劉琦,騙你就是四條腿跑的。”
啊,劉琦笑了,他搶過病友手裏的報紙。
劉琦拿過報紙仔細一瞧,《路》這首詩刊登在副刊醒目的位置上。
《路》的發表,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就是這首小詩,在26000多名征文作者中榮獲第一名,得了一等獎,電台、電視台相繼播出,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還配樂播放八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進行了轉播,《詩刊》轉載,並被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詩歌選》(1984年)。緊接著,讚美信雪片似的寄來,從長白山的深山老林到祖國的南沙海礁,從西北的皚皚雪原到浩瀚的東海之濱,劉琦這個英雄的名字被人們爭相傳揚。
頒獎那天,春光普照,碧空萬裏。劉琦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坐在輪椅上從上海文藝會堂領獎回來了。病友們向他伸出一雙雙熱情的手,祝福著,慶賀著,劉琦萬分激動。
劉琦領獎回來那天,恰巧母親來到了他身邊。
劉琦用雙臂托起星牌收錄機、獲獎證書,恭恭敬敬地遞到母親懷裏,笑逐顏開地說:
“媽媽,你的兒子沒有被燒毀,希望之光又燃燒起來了。”
媽媽摸著兒子殘缺的雙臂動情地哭了。
此後,劉琦的作品相繼問世,先後發表了50篇作品,共50多萬字。
1986年,他的短篇小說《長廓情》在《昆侖》第三期上發表了;爾後《紅旗》雜誌以《一曲呼喚友愛的歌》為題作了推薦,《作品與爭鳴》為此發表了評論文章。
劉琦的創作閘門一打開,作品獲獎的喜訊頻頻傳來。《去意彷徨》獲1987年《昆侖》優秀作品獎,散文《不要失去自信》獲1987年《解放日報》凱歌征文活動一等獎。佳作一篇又一篇相繼發表,如詩歌《我願》,散文《手術刀》、《一輛童車》,小說《姑娘的牢騷》等等。
劉琦,這位從病榻上站起來的作家,就是這樣日夜奮鬥著,為社會提供著優質的精神食糧。他終於告別了昨天,迎來了他生命的輝煌。
光明萬歲
1982年12月,劉琦從蘭州軍區總醫院轉到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整形科,進行容貌整形手術治療。在治療期間,劉琦那種戰勝疾病的鋼鐵意誌、勇於向厄運挑戰的勇敢精神深深感動了在科裏工作的一位年輕的姑娘吳國花。
吳國花同其他姐妹一樣,平常好動好唱,天天樂嗬嗬的,一到病房,就似一隻機靈的百靈鳥,給散發著來蘇兒氣味的病房帶來了春天一般的勃勃生機。小吳雖然是位護理員,但她每天把自己的衛生工作搞好以後,還經常協助負責特護劉琦的沙阿姨照料劉琦,每天打飯、洗身、洗衣、端大小便,除此之外還為劉琦讀報、讀書、代寫回信。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劉琦與吳國花彼此萌發了愛慕之情,心中燃起了愛的火焰。
1988年,在上海市有關方麵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劉琦和吳國花終於喜結連理,並在上海安家落戶。
1989年,他們有了一個聰明、健康的女兒。
1990年4月15日,劉琦告別了黑暗,迎來了光明。他又親眼看到了繽紛的世界。這是奇跡,也是劉琦祈求複明的奇跡啊!
這天,劉琦經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進行角膜移植手術後,右眼奇跡般地重見光明了。當醫生打開包紮在他眼睛上的紗布的一刹那,劉琦驚喜萬分,孩子似的呼喊:“我看到光明了,我看到太陽了,我看到親人了!”
在眾人的熱情祝福聲中,劉琦揮起殘臂寫下了“光明萬歲”四個遒勁的大字。
現在,劉琦右眼裸視力已達0.3,矯正視力達0.8.當人們遞上當天的《解放日報》,劉琦望著標題下邊的字朗誦了起來。在場的人們立刻歡騰跳躍,人群中一雙雙手臂伸向劉琦,競相向他祝福。
劉琦很理解親人們的心情,他吐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人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又給了我第二次光明,我要珍惜光明,為這五彩的世界送錦添繡。”
劉琦沒有辜負人民的期望,在他的人生征途上譜寫著一曲又一曲動人的奉獻之歌。
(郭金炎)
『補記』劉琦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迄今已發表文學作品200餘篇,獲獎20餘次。小說《去意彷徨》縮寫本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月報》第三屆“百花獎”一等獎、首屆全國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一等獎等8個獎項。文學創作之餘,劉琦還應邀為上海、蘭州等地的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和中小學校做過千餘場勵誌教育報告,並擔任了百餘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先後被授予“全軍英模”、“鋼鐵戰士”、“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自強模範”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