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還說:“這是拿著黃牛當馬騎,雞蛋碰石頭,是送命。”
而從海防縱隊和陸軍來的人們又是另一種想法。
海防縱隊來的同誌說:他們過去用帆船和敵人作戰,現在是鳥槍換大炮,用炮艇去同敵人作戰,比過去不知強了多少倍,他們認為可以出海。
陸軍來的同誌因為不了解情況,對出海有好奇心,想出海看看。
原海軍人員在技術上是行家,他們說的話是有理論和實踐根據的。但是,他們還沒有接受我軍“不怕困難、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光榮傳統,所以,說出這樣的話是意料之中的。
海防縱隊的同誌有熱情和幹勁,但光有熱情和幹勁,不尊重科學和技術也是不行的。
一時間,大隊的領導們下定不了決心。
陳雪江自己也有些擔心:指揮陸戰沒問題,但指揮海戰卻從來沒有過。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大隊幹部們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服從戰爭的需要,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邊打邊建;不能等艦艇造出來再出海,等學會了海戰再出海打仗。而在實踐中學,就不免要冒點風險。
因此,大隊幹部們最終下定出海作戰的決心,並開始耐心地做部隊的思想工作。
在動員大會上,陳雪江對大家說:“隻要大家把工作做得仔細點、充分點,就有可能不翻船。我乘坐第一艘艇出海,我在前頭,你們都在後麵。如果我大隊長的艇翻了,你們都跑回去,不追查責任。”
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幹部戰士們的心。於是,從大隊長到普通一兵都行動起來,積極備戰,很快就做好了出海前的準備工作。
6月10日,參戰部隊出航,從鎮江轉港到上海。
在上海,編隊按照淞滬警備司令部的指示,配合陸軍未放一槍一炮就解放了被海匪占據的灘滸島。
在這次戰鬥中,炮艇大隊戰勝了風浪,從而說明小炮艇不僅可以出長江口,而且可以在大海上航行、作戰。這大大提高了同誌們出海作戰的信心。
炮艇大隊在定海休整了5天後,又南下執行配合陸軍解放上、下大陳島的任務。
當大隊的10艘炮艇駛進海門後,前來迎接的陸軍同誌臉上顯出尷尬的神色。
陸軍二十一軍第六十二師周師長握這陳雪江的手一連問了幾個問題:“見過敵人軍艦嗎?”“你們的艇這麼小,到大陳要過海,還要組織聯合指揮所,連電台都要上艇,蹲不下吧?”
……
又擔心地說:“大陳有敵人軍艦3到5艘,還有5艘大炮艇,比你們的艇不知要大多少,跑得又快。”
顯然,周師長對小炮艇能不能出海,能不能與敵人軍艦作戰,完成支援陸軍解放大陳的作戰任務,還放不下心。
陳雪江把他們在灘滸島的戰鬥過程告訴了周師長。周師長聽說炮艇可以出海,心放下了一半,但還懸著一半,畢竟,炮艇大隊還沒放過一槍一炮。
接著,周師長一麵向陳雪江介紹敵情,一麵交待任務。炮艇大隊的任務是:保障陸軍機帆船航渡時的安全;保障陸軍登陸時不受敵人軍艦的威脅。
支援陸軍登陸,比打擊海匪,解放島嶼要困難得多。於是,陳雪江召集艇長、分隊長研究戰法。
敵艦噸位大,速度快,火力猛,我軍炮艇在各方麵都出於劣勢。針對這一點,炮艇大隊決定采取在夜間偷襲敵人錨地的辦法打擊敵人。這樣可以發揮我軍近戰、夜戰的優勢。
為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大隊領導們想出了扔集束手榴彈和炸藥包的辦法。就是把幾個手榴彈捆在一起,再配些小炸藥包,靠近敵艦時扔出去打擊敵人。在步兵登陸前,炮艇將敵艦打跑,從而掩護陸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