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禪宗的創立(1 / 3)

第一章禪宗的創立

第一章禪宗的創立

第一節拈花微笑話禪源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印度佛教隻有禪而沒有禪宗,禪宗是純粹中國佛教的產物。“禪”是梵文“禪那”(Dhyāna)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早在釋迦牟尼以前,禪為古印度瑜伽修持法的重要一派,廣泛流行是《奧義書》時代的禪修法門,是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及調練心意的功夫。即靜坐調心,製禦意誌,超越憂喜,體認“神我”,以達到“梵”的境界。根據佛教釋迦牟尼傳記的敘述,他出家之前,就受過印度傳統的婆羅門文化的教育,出家之初,曾從數論派的始祖阿羅羅·迦多摩和鄔陀迦·羅摩子學修“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都獲得成就。但他發現這兩種定都不能解決他要想解決的生死問題,便又投向苦行。六年的苦行,使他覺悟苦行亦非正道,便放棄苦行,獨自在一株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思考人生、老、病、死的因果,而成正等正覺。這一說法意味著:釋迦牟尼是在古印度傳統的,或古數論派瑜伽行的基礎上禪思,而創立了佛教,他繼承了古印度瑜伽的傳統,並予創造性的發展,在四十九年的傳教生涯中,講述他所創立的禪法,指導教團成員修禪建立起佛教獨特的禪學。

禪的起源,在於釋迦牟尼的正覺。從現存的史料來看,在原始佛教時,佛教的禪學在當時印度瑜伽諸家中最稱係統、發達,對其他諸家瑜伽都有深刻的影響。數論派和瑜伽派有關瑜伽學的係統著作《瑜伽經》,據稱出自缽顛闍黎之手,成書於公元300—500年間,比佛教經論關於禪學的係統闡述要晚得多。從該書所述瑜伽的理論、方法,以及持戒、坐姿、調息、入定次第、神通到“禪定”、“三昧”等術語,與佛教禪學都多所相近,受佛教禪學影響之跡灼然可見。

禪的起源大約如此,而禪宗的起源,大概起於什麼時候呢?如果從學術的角度去探究,那是很麻煩的事情。若從宗教傳承的史跡,那就是從“拈花微笑”的故事就開始了。釋迦牟尼成道之後,四十九年中,在臨機應變的原則之下,畢生盡了說法的能事。據說有一次在靈山於涅槃會上,佛陀一改以往說法的慣例,登堂之後,除給大眾一個慈祥的一瞥之外,就默然靜坐,一句話也沒有說。此時大梵天上的屍棄天王,從雲端走下來,捧著一株名貴的優缽羅花(金蓮花),恭敬地獻給了佛陀,便站侍在一旁,等候著釋尊的開示。然而,佛陀信手拈來大梵天王所獻的優缽羅花,高高一舉,展示大眾。與會人天大眾均感到莫明其妙,不解個中意義。隻有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對著那鮮麗的優缽羅花破顏微笑。釋尊乃當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拈花微笑”的故事,心心交照之間,摩訶迦葉就成為禪宗傳燈的第一祖。據《景德傳燈錄》、《指月錄》、《傳法正宗記》等說,釋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繼絕。”並說偈曰: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無。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爾時,釋尊說此偈後,複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黎衣傳付於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大迦葉聽聞佛陀的偈訓之後,頭麵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敕,恭順佛教。”

頓悟法的源頭,不依文字的教法,《傳燈錄》及《指月錄》都記載有七佛的禪偈,禪宗認為是其根源。除釋迦牟尼佛之傳法禪偈之外,尚有:

毗婆屍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偈曰: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屍棄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應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過去莊嚴劫第一千尊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現在賢劫第一尊佛)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舍牟尼佛(現在賢劫第二尊佛)偈曰: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知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葉佛(現在賢劫第三尊佛)偶曰: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從以上的禪偈中,可以獲致的結論有:已確立了無相、無生、無法等基本的名詞;實相無相,這是本體論。本體無生無滅,無法則為絕對法則,超越有無;人的形體,從本體受生,因緣和合而有。因此,隻是幻象而已;心因境有,境無心無。形體既幻,心識亦無,而由此所造之善、惡、罪、福,當然也就等同空幻;一切眾生,自性清淨,能見身無實,了心如幻,即與佛無別;絕對的法則,超越有為法及無為法,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但是,它能產生有為法及無為法,絕對法則是不可說的(即使是絕對的法則的名相,都不能有,這裏,僅僅是方便示現而已)。但,它確實也是一種法則,示現絕對的法則,也正是說明一切的法則都是不存在的。

在此,要特別說明,獲致的六項結論,前五項可以說是六佛禪偈的結論。最後一項,可以說是六佛禪偈的專案解釋。為何要升高絕對法則呢?為何要降低無為法呢?因為,無為法還不是真正的無為,必須無為,才是絕對的法則。絕對的法則是無無為,絕對(無無為)有所造作固然沒有,連無所造作也沒有,這就是所謂非有為,非無為,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涅槃會上,以“拈花”的方式表達出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明見自性,就是佛心,也就是所謂絕對心。這不是文字、語言所能顯示,更非一般智慧所能夠思議,那就是用“禪”才能達到。禪因此就是傳佛心印。

禪宗以“拈花微笑”的故事為起源,謂此係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所載,宋代以來,禪林盛傳此說。然學術界以該經未見於諸經錄,亦未入藏,現存亦被認為係偽經,故此說頗有可疑之處。據考證,摩訶迦葉受囑正法之事載於《北本涅槃經》卷二:“佛告諸比丘,有無上正法付囑摩訶迦葉,迦葉當為諸比丘之大依止,猶如如來為諸眾生之依止處。”一般推斷,後世“拈花微笑”之說,或係依此敷演而出者。“拈花微笑”在禪宗的意義,乃是揭示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真麵目。所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乃是指諸佛所傳摩訶般若妙心之體相。說“真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見性成佛”謂一切眾生皆有天真佛性,而以不悟此心當體是佛。背覺合塵,故圓覺而無明,迷而不返。芶徹見此萬劫不輪回而不動之佛性。即立地成佛。釋迦牟尼的說法,隻把他親切體悟到的當然理則,在可能說的範圍內應機說法而言,那不過是魚兔的筌蹄。釋尊所體悟到的真理的極致。也就是達到真理的意趣。而這種意趣的超越境界,縱然釋尊有四無礙辯。八種好音,要具體地把它透過語言的隔膜表達出來,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釋迦牟尼要大家也普遍能體證這一真理時,無可奈何地隻有從無言中,用“拈花”的方式來顯示了。然而,能夠真正聽取這個大法,真正領悟這個大真理的人,在靈山涅槃大會的八萬大眾中,僅有摩訶迦葉一人而已,這便是大迦葉以“微笑”的方式應答了。釋尊因為早就了知大迦葉是已經修證圓熟的人,所以將傳續大法的使命和責任交付給他,這就是所謂以心傳心的消息。

照禪宗傳統的說法,釋迦牟尼佛的這種傳授,稱為“密意”或者“心法”,在印度經過二十八代的傳授,到梁武帝的時候,經過菩提達摩傳到中國。在中國又經過五代而傳到慧能,是為中國禪宗的六祖。實際上,禪宗基本上是慧能創始的,其在佛教界的影響和社會的影響,是經過慧能才擴大的。慧能與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兩位偉大僧人,玄奘戰勝了印度五天竺大、小乘所有的論敵,標誌著中國佛學已經超越了印度;慧能創建了禪宗,則戰勝佛教各宗派,變印度式的佛教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慧能以後,禪宗代替了佛教的其他宗派,“禪”似乎成為佛教的代名詞。亦是根據這個“密意”或者“心法”,禪宗自稱為“宗門”。禪宗認為“教”是靠文字言說傳授的,並把這一類的教授,統稱為“教門”。釋尊的言說後來集結成為經典,作為佛教各宗各派布教的依據。禪宗認為真正的佛學,不能靠這樣的傳授。佛教的其他宗派,無論是著重“遮詮”或者著重“表詮”,都有數種佛教經典作為其依據,並根據其經典作了許多繁瑣的注釋和無意義的爭論。禪宗認為自己接受了佛教經典以外的釋尊直接的秘密傳授,所以自稱“宗門”,以別於“教門”。禪宗起源的旨要,不但是要廢除那些教門的煩瑣注解或無意義的爭論,而且基本上也不要任何佛教經典作為根據。禪宗認為,根據就是人的自己的“本心”。從佛教的發展來看,禪宗的興起,也是對佛教繁瑣哲學的一種否認。若從學術上看“拈花微笑”的故事,這也許是其真正的麵目。

究竟的真理是超言絕語的,中道實相的真諦,原是要靠著自己甚深的體驗才能體會的,禪正是甚深體驗的一種方法。釋迦牟尼不是從語言文字學說中獲證開悟,而是在禪定中證到無上菩提而成為佛陀的。所以禪宗以“拈花微笑”為其宗源,以禪為宗名。因此,禪宗本來以不立文字,是教外別傳的,也是佛教的究竟,是為子禪宗的特色。但從禪的本質上講,離文字是禪,用文字也是禪。不立文字是不執文字的意思,教外別傳是不著教相的意思,用文字教相也可以進入到禪的境界。同時,文字教相也是禪的一個表麵現象。隻有用法的差錯,並無根本的相反,所以禪裏麵也可以包含著一切經教文字。文字的基礎有禪的世界,禪的表現有文字的世界,教和禪都是佛教的本來麵目。因此,禪是佛教的一切,是佛教的基礎,是佛教的始終,同時禪也有其自己的特色。禪宗以直觀覺悟到佛法骨髓,是為傳承的宗旨。所以當文殊菩薩向釋尊請求最後的說法時,釋迦牟尼明確地回答說:“我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你們再複請轉法輪,是什麼意思?我曾已轉過法輪。”故爾《般若經》中雲:“第一義無文字。”《傳光錄》亦雲:“輪篇尚有不傳之妙。”禪的秘奧是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是根據證契即道的法則,而文字記錄等等,到底傳不出禪的真髓,難怪八萬人天大眾,隻有摩訶迦葉一人見釋尊“拈花”而破顏“微笑”了。

第二節禪宗西方二十八祖

摩訶迦葉在佛陀的大弟子中,年紀最長,德行也最高深。在釋迦牟尼“拈花”示眾時,他破顏“微笑”,頓然體悟到了世間最尊貴的真理。這真理像一首唱不出來的老歌,像喚不回的、童年時母親溫柔的叮嚀,綿綿不絕地湧現心頭;像是水中月、鏡裏花、空中的鳥跡、雪上的鴻痕,活生生地在心頭跳躍,卻又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計量和形容。他體悟到宇宙最高真理——“正法眼藏”之後,就到處弘揚佛法,度化眾生,是為付法藏之第一祖,輾轉相傳,在印度共傳了二十八代,禪宗史稱之為西方二十八祖。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摩訶迦葉,摩竭陀國人。迦葉同名者甚多,為區別特稱摩訶迦葉或大迦葉。又作迦葉波,意為飲光。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陀成道後第三年出家為佛陀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大迦葉出家冀度諸有,佛言:“善來比丘,須發自除,袈裟著體,常於眾中稱歎第一。”複言:“吾以清淨法眼,將付於汝。汝可流布,無令斷絕。”佛陀入滅後,大迦葉成為教團的統率者,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結集。時阿難為漏未盡,不得入會,後證阿羅漢果,由是得入。迦葉乃白眾言:“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讚歎,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迦葉告阿難曰:“汝宜宣說法眼。”阿難聞語信受,觀察眾心而宣偈言:“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於是,阿難升座結集經藏,完畢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惜謬乎?”經過與會大眾首肯之後,迦葉乃告阿難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聽吾偈言: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大迦葉傳法於阿難,持僧伽黎衣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菩薩出世,方行涅槃。故爾,傳說大迦葉目前尚在人世禪定之中。

二祖阿難尊者

阿難是釋迦牟尼的堂弟,出家後二十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一直充當佛陀的侍者。善記憶,對佛陀所說之法,多能朗朗記誦,被譽為多聞第一。據《北本涅槃經》卷四十記載,佛陀對文殊師說阿難具足(信根堅固、其心質直、身無病苦、常勤精進、具足念心、心無驕慢、成就定意、從聞生智)八法,能持十二部經(十二分教),故稱阿難為多聞藏。然而,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

據《五燈會元》卷一載: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見一奇特事。”佛曰:“見何奇特事?”者曰:“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總見無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見一奇特事。”者曰:“未審凡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時亦見樂人作舞。”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個什麼?”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刹竿著!”這一公案,為摩訶迦葉與阿難之間的嗣法因緣。門前之剎竿,係標示寺塔所在之物,亦即表示弘法之所,故迦葉謂“倒卻門前剎竿著”即意味停止弘法。蓋阿難一生隨侍佛陀聽聞說法,一毫不漏,然卻未能領會學佛乃學自己本來之麵目,此外更無一物可得。故阿難詢以“別傳何物”時,迦葉乃以“倒卻門前刹竿著”一語令其省悟。

阿難又受大迦葉的教誡,發奮用功,終證阿羅漢果。根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的記載,大迦葉傳法於阿難,故阿難為付法藏第二祖。阿難受法後,在恒河流域中流地區弘法,於佛陀入滅後22—25年間,於殑伽河中遊地區示寂。據傳說,阿難將入寂滅時,山河大地有六種震動,雪山有五百仙人睹此瑞應,飛空而至,禮阿難尊者而度脫。阿難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並有五百羅漢從空中而降,為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阿難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阿難尊者付法眼藏竟,踴身虛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龍宮,一分奉毗舍離王,一分奉阿闍世王。各造寶塔而供養之。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亦名舍那婆斯,意譯為胎衣、自然衣、麻衣。係摩突羅國人,姓毗舍多,在胎六年而生。據傳說彼由前生願力,於處母胎至入涅槃期間,常著商那衣,未嚐脫卻,因而得名。因梵語商那意譯為大麻,和修意譯為衣而來。按《巴利文大史》載,彼本名三浮陀,意譯已生。嚐與離婆多等共詣毗舍離城,阻跋耆比丘之倡十事非法。商那和修由阿難處受八萬四千法藏,悉憶持之,又遊化諸方,於摩突羅國曼陀羅山化二龍子,於彼處營建僧伽住處。尋於吒利國,得優波毱多以為給侍。時優波毱多年方十七歲,知是法器。後三年遂為落發授具,乃告曰:“昔如來以無上法眼付囑迦葉,輾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言:

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商那和修傳法之後,即隱於罽賓國南象白山中。後於三昧中,見弟子優波毱多有五百徒眾,常多懈慢。他便往彼處,現龍奮迅三昧之調伏之。而說偈曰:

通達非彼此,至聖無長短。

汝除輕慢意,疾得阿羅漢。

五百比丘聞偈之後,依教奉行,皆獲無漏。商那和修乃現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優波毱多收其舍利,葬於梵迦羅山,五百比丘各持一幡迎導,建塔供養。

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亦名優波崛多、鄔波毱多,吒利國人。十七歲出家,二十歲證果。隨方化行,至摩突羅國,得度者甚眾。由是魔宮震動,波旬愁怖,遂竭共魔力以害正法。據傳說,優波毱多入昧,波旬伺機,密持瓔珞縻之於頸。及尊者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屍,化為華鬘,軟言慰諭波旬曰:“汝與我瓔珞,甚是珍妙。吾有華鬘,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頸受,即變為三種臭屍蟲蛆壞爛,波旬神力盡失而不能移動。乃升六欲天,告諸天王,又詣梵王求其解免。梵王教其歸心優波毱多,方可解除。並為說偈曰:“若因地倒,還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其理。”波旬受教,遂禮尊者足,哀露懺悔,發誓歸向佛道。

優波毱多在世化導,證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其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充滿其間。最後有一名叫香眾的人,來禮尊者,誌求出家。尊者問:“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尊者曰:“不為身心,複誰出家。”答曰:“夫出家者,無我我故。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諸佛亦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然。”尊者曰:“汝當大悟,心自通達。宜依佛法僧,紹隆聖種。”即為剃度,授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嚐夢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複謂曰:“如來以大法眼藏,次第傳授,以至於我。”今複付汝,聽吾偈言:

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付法後,乃踴身虛空,呈十八變,卻複本座,跏趺而逝。提迦多以石室之籌焚師軀,收舍利建塔供養。

五祖提多迦尊者

亦作提知迦,意譯有愧。為摩突羅國(一說為摩迦陀國)人。從優波毱多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於初日即得須陀洹果,第一羯磨時得斯陀含果,第二羯磨時得阿那含果,第三羯磨時得阿羅漢果,後得優波毱多付法。後至中印度,彼國有八千大仙,以彌遮迦為首。聞提多迦,率眾瞻禮,謂尊者曰:“昔與師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授我仙法,師逢十力弟子,修習禪那,自此報分殊途,已經六劫。”者曰:“支離累劫,誠哉不虛。今可舍邪歸正,以入佛乘。”彌遮迦曰:“昔阿私陀仙授我記雲:‘汝卻後六劫,當遇同學,獲無源果。’今也相遇,非宿緣邪?願師慈悲,令我解脫。”尊者即度出家,命諸聖受戒。其餘諸仙,始生我慢。尊者示大神通,於是俱發菩提心,一時出家。尊者乃告彌遮迦曰:“昔如來以大法眼藏密付迦葉,輾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當護念之。”乃說偈曰: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

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說偈後,踴身虛空作十八變,火光三昧,自焚其軀。彌遮迦與八千比丘同收舍利,於班荼山中起塔供養。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中印度人。得提多迦尊者傳法後,遊化北印度,得婆須蜜付囑大法。其傳法偈曰:

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乃入於師子奮迅三昧,身踴虛空,複回本座而自焚化。婆須蜜收靈骨,貯七寶函,建浮圖置於上級。

七祖婆須蜜尊者

北印度人。姓頗羅墮,常服淨水,執酒器,遊行裏閈,或吟或嘯,人謂之狂。及遇彌遮迦尊者,宣如來往誌,自省前緣,投器出家,受法行化。至迦摩羅國,廣興佛事。有智者自稱佛陀難提,前來與之辯義而被折服,遂與剃度,授具足戒。乃傳法說偈曰: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即入慈心三昧,時帝釋及諸天眾俱來作禮。尊者從三昧起,示眾曰:“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識佛地,離有無故。”語已還入三昧,示涅槃相。佛陀難提即於本座起七寶塔。以葬全身。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迦摩羅國入,姓瞿縣,頂有肉髻,辯才無礙。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載,彌遮迦以正法付給佛陀難提,而《五燈會元》卷一及《寶林傳》載,尊者從婆須蜜受法。據《五燈會元》卷一載,佛陀難提受婆須蜜教化出家,既而領徒行化至提伽國,見毗舍羅家上有白光上騰,謂其徒曰:“此家有聖人,口無言說,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觸穢耳。”言訖,長者出致禮,問:“何所需?”祖曰:“我求侍者。”長者曰:“我有一子,名伏馱蜜多,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祖曰:“如汝所說,真吾弟子。”伏馱聞之,遽起禮拜,而說偈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伏馱聞言,便行七步。長者便令出家,佛陀難提尋授具足戒,乃說傳法偈曰:

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

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伏馱蜜多受法,承師付囑,以偈讚曰:“我師禪祖中,當得為第八。法化眾無量,悉獲阿羅漢。”爾時,佛陀難提即現神變,卻複本座,儼然寂滅。眾興寶塔,葬其全身。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亦作佛陀蜜多、佛陀蜜多羅,意譯覺親。提伽國人,姓毗舍羅。德厚而具大智慧,善巧方便度化眾生,摧滅異學。其時,國王崇信外道,輕毀佛法;尊者自持赤幡,行於王前,經曆多時,王始召之,尊者至王所,求與外道對論,以無方論屈服對方;複與王論議,挫其邪心,令信正法;尋又教化尼乾子,令其弟子五百歸佛。後付法於脅比丘,而說偈曰:

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

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即入滅盡三昧而般涅槃,眾以香油旃檀荼毗,建塔於那爛陀寺。據《婆藪槃豆法師傅》載,佛陀蜜多羅為世親菩薩之師。

十祖脅尊者

梵名為波栗濕縛,亦作波奢。意譯為難生。為中印度說一切有部之論師,付法藏謂之九祖,禪宗傳法謂之十祖。因精進修進,未曾脅臥,故時人稱之為脅尊者,脅比丘。尊者初為梵誌師,年八十舍家染衣,城中少年譏之,以為其年衰老耄,無所進取,托跡清流,徒知飽食而已。脅尊者聞之,乃誓必通三藏之理,斷三界之欲,以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至席,經曆三載,果斷三界欲,得三明智。後從伏馱蜜多習佛教深旨並證得阿羅漢果。馬鳴菩薩初學婆羅門之學,才氣縱橫,智辯無礙,僧侶備受攻擊,致中天竺佛教大衰,脅尊者欲挽中天竺佛教之衰運,入華氏城與馬鳴對論,並折服之,馬鳴即入尊者門下,受具足成。其後,脅尊者奉迦膩色迦王之命,於迦濕彌羅國與五百聖賢共編纂《大毗婆沙論》,得王崇敬。後傳法於富那夜舍,乃說法偈曰:

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

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尊者得以高齡神變而入涅槃,化火自焚。四眾各以衣裓盛舍利,隨處興塔而供養之。

十一祖富那夜舍尊者

中印度華氏城人,為空身長者第七子。依《付法藏因緣傳》卷五所載,尊者受法於脅尊者,渲暢勝法教化無量眾生。後於閑林中與馬鳴菩薩對論佛法,說第一義諦空、無我之義,遂屈馬鳴為弟子,並傳法說偈曰:

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

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即現神變,湛然圓寂。眾興寶塔,以全身。然《馬鳴菩薩傳》、《出三藏記集》卷十二《薩婆多部目錄序》則謂脅尊者為馬鳴之師,而未載富那夜舍之名。另據《大莊嚴論經》卷一所記:“無垢清淨僧富那、脅比丘”之句,可知馬鳴菩薩對二位尊者均極推重。

十二祖馬鳴尊者

中印度舍衛國婆枳多城人,是卓越的佛教詩人,與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關係深厚。出身婆羅門家族,家學淵源,為卓越之論客。初習外道之法,後與脅尊者對論,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門,受菩薩之稱號。據說馬鳴講法,餓馬不吃香草料而聞法後嘶鳴,故名馬鳴。博學三藏,明達內外典,為古典期梵語文學之先驅,開優美文體之先河。在梵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之盛名。將佛陀之生涯以梵語寫成敘事詩《佛所行讚》,後以難陀之故事(難陀斷欲美妻之愛著,最後成為大乘佛教徒)為經緯,襯托以美詩,即《孫陀羅難陀詩》,還著有《大乘莊嚴經論》、《金剛針論》、《犍稚梵讚》等。最近在中亞發現之斷片《舍利佛之所說》為古典梵語劇之最古例。其著述,均洋溢著佛教的熱烈信仰。據《五燈會元》卷一載,馬鳴尊者降伏外遮迦毗摩羅,為說“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茲發現。”迦毗摩羅聞言,遂發信心,與徒眾三千俱求剃度。馬鳴尊者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並說傳法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