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運動防禦戰3

誌願軍主動撤離漢城

在“屠夫行動”結束不久,詭計多端的李奇微又推出了一個作戰計劃,這就是所謂“撕裂者行動”。

這次進攻勢頭顯得更加猛烈了。

3月7日5時50分,天還沒有亮,美軍第二十五師就開始了攻擊前的炮火準備,對方一共用了10個野戰炮兵營。

經過20分鍾的炮襲之後,美軍開始渡江了,激烈的戰鬥也隨之開始了!

第一天,中朝軍隊一線各軍就有8個連隊全部犧牲在陣地上。

這個時候,許多部隊在近兩個月的機動防禦作戰中已經打得筋疲力竭。而且炮兵由於沒了彈藥,炮損嚴重,大多撤往“三八線”以北休整。步兵沒有炮火掩護不說,糧食也接濟不上,很多陣地僅僅是因為守備分隊饑餓而不得不忍痛予以放棄。

勿庸諱言,對於誌願軍來說,這仗打得既被動,又吃力。而且當時麵臨的局麵卻更加嚴峻,可還是得打下去!

但誌願軍戰士憑借著超人的智慧和頑強的毅力,在作戰中逐步摸清了對方的進攻戰術。

美軍每次在發動攻擊之前,都要集中強大的炮兵、飛機及坦克火力進行長時間的猛烈轟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好的藏身之處,就容易被大量殺傷。

從3月8日起,中朝聯合司令部和誌願軍總部連續發出戰術指示,要求各級指揮員很好研究對方的進攻特點,改進我之戰術

並且明確提出中朝軍隊防禦作戰的作戰方針是:

積極防禦,縱深設防,利用良好地形,節節阻擊,遲滯和殺傷敵人,贏得時間,以待後續部隊到來進行戰役反擊。

作戰方針還指出,“戰役上的積極防禦,在戰術上應是節節阻擊和反擊相結合的辦法。”在兵力配備上“必須確實貫徹前輕後重的原則。”這已經是比較明確的運動防禦的作戰方針了。

根據誌願軍司令部的戰術指示,正在交接防務的中朝軍隊也改進了戰術,他們在寬大正麵上采取重點設防、梯次配置和扼守要點、以點製麵的部署、實行“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的原則,以阻擊結合反擊、伏擊、襲擊等各種手段,依托每一陣地節節阻擊敵人,大量地殺傷消耗對方。

但是戰線仍在緩慢北移。

3月9日,彭德懷返回已前移至上甘嶺的誌願軍總部。

麵對“聯合國軍”咄咄逼人的進攻勢頭,彭德懷和鄧華等商議後,覺得為了節省兵力、減少傷亡、縮短供應線和保持主動,充分準備下一次戰役,有必要暫避敵鋒。他們決定:

從3月10日起,提前讓第一梯隊按預定計劃采取運動防禦,以4至5天時間逐漸後撤至高陽、議政府、清平川、洪川江北岸至豐岩裏一帶休整,讓第二梯隊接替防務,繼續采取運動防禦節節退至“三八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