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山四皓(1 / 2)

劉邦平定陳、彭之亂後,政躬不豫,一連幾日不見視朝。群臣都向宮中請安,誰知劉邦吩咐守門官吏,無論親戚勳舊,一概拒絕。群臣屢進屢退,無從入謁,究不知皇帝得何病症,互啟猜疑。

其實劉邦乃是愁病,一大半為了戚夫人母子,躊躇莫決,所以悶臥宮中,獨自沉思。待英布叛亂消息傳來,他趕忙起身招集諸將會議出師。諸將都願隨劉邦出征,劉邦卻不免遲疑,一時不能遽決。他病體新愈,尚未複原,便想著讓太子統兵,出擊英布。《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呂後這下子急了,趕忙讓其兄呂釋之向商山四皓問計。

說到這商山四皓,很有些來曆。這四人是周術(字元道,號裏先生)、吳實(字子景,號綺裏季)、崔廣(字子通,號夏黃公)、唐秉(字宣明,號東園公)。他們原來是秦王朝的博士,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遂避亂而隱居商山。因品高行潔,銀須皓首,世稱“商山四皓”。劉邦也聽到他們的重名,但屢征不至。呂釋之奉呂後命,為保全太子,問計於留侯張良。張良教他往迎商山四皓,輔佐太子,便不會出現廢立情事。釋之也不明就裏,當即卑禮厚幣,往聘四皓。四皓見他來意甚誠,勉允出山,麵謁儲君。他們來到長安,太子劉盈格外禮遇,情同師事。四皓又不好遽去,隻得留下。《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等到英布事起,傳來太子劉盈監軍消息。四皓已窺破劉邦微意,遂往見呂釋之道:“太子出去統兵,有功亦不能加封,無功卻不免加禍。君何不急請皇後,泣陳於主上,但言英布為天下猛將,素善用兵,不可輕敵。現今出征諸將,都係陛下故舊,怎肯安受太子節製?今若使太子監軍,無異使羊監狼,誰肯為用?徒令英布放膽乘隙西來,中原一動,全局便至瓦解。看來隻有陛下力疾親征,方可平亂雲雲。照此進言,太子方可無虞了!”釋之連聲稱好,連忙入宮報知呂後。

呂後聞言,乘間至劉邦前,嗚嗚咽咽,將四皓所教,泣述一番。劉邦聽罷,長歎一聲,慨然道:“我原知豎子不能行事,總須乃公自行,我就親征便了!”當日即頒下詔命,禦駕親征。《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時方新秋,渭水生涼,長安葉黃。劉邦禦蹕啟行,戰將多半相從,唯留守諸臣,輔著太子,送行出長安,共至霸上。劉邦環視四野,但見灞水悠悠,柳枝依依,回想古今往事,感慨良多。留侯張良平日多病,這天也從臨潼南曲郵村趕到霸上,勉力送行,對劉邦說:“臣本宜從行,無奈病體加劇,未便就道,隻好暫違陛下。唯陛下此去,務請隨時慎重。楚人生性剽悍,幸勿輕與爭鋒!”劉邦連連點頭。張良又說道:“太子留守京都,關係甚重。陛下應命太子為將軍,統率關中兵馬,方足懾服人心。”劉邦深以為然,且囑咐他道:“子房為朕故交,今雖抱病,幸為朕臥輔太子,免朕懸念!”張良答道:“叔孫通已為太子太傅,才足勝任,請陛下放心!”劉邦道:“叔孫通原是賢臣,但一人恐不足濟事,故煩子房相助。子房可屈居少傅,還望勿辭!”張良受職自歸。劉邦當即頒詔,調發上郡、北地、隴西車騎及巴蜀材官,並中尉卒三萬人,使屯霸上,為太子衛軍。部署既定,然後麾兵東行,逐隊進發。《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四皓的這個計謀,確實鞏固了太子的地位,提高了太子的聲望,卻把劉邦送到了地府的門口。那英布不愧天下猛將,所擺陣法,與項羽相似,交戰中箭如飛蝗,一箭直穿劉邦胸部。劉邦雖然有鐵甲護身,那箭頭也入肉三分,從此留下了禍根。

回師途中,劉邦路過沛縣,與故鄉父老相見。他流連數日,在宴會上又唱又跳。但想到曆經百戰,統一天下,卻遠離故土,又不由流下數行老淚,表示:“遊子悲故鄉,乃是常情。我雖定都關中,萬歲以後,魂魄猶依戀故土,怎能忘懷?”他可能已有預感,此情此景,真有點與故鄉告別的味道。《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走到半路上,劉邦箭創複發,匆匆入關。

回到長安,劉邦一臥數日,不斷呻吟。戚夫人晨夕侍側,見劉邦的境況,想到自己的處境,不免格外擔憂。她沒有及早隨兒子遠行,遂越陷越深。此時更不可能退步抽身,隻好覷便陳詞,再四籲請劉邦保全她母子性命。劉邦便舊事重提,決議廢立。張良作為太子少傅,聞聽此事,義難坐視,便首先入諫。劉邦過去對他言無不聽,計無不從。但這次任他怎樣陳說,曉以利害,劉邦隻是不睬。張良也無計可施,隻好退歸,好幾天閉門謝客,托病不出。這下子可惹惱了太子太傅叔孫通,入宮強諫道:“春秋時晉獻公寵愛驪姬,廢去太子申生,亂了晉國。秦始皇不早立扶蘇,身後天下大亂,這可是陛下親眼所見。今太子仁孝,天下共知。呂後與陛下艱苦備嚐,隻生太子一人,何以無端背棄?今陛下必欲廢長立幼,臣即用頸血灑地!”說罷,就拔出寶劍,竟欲自刎。劉邦慌忙搖手,叫他不必自盡,說道:“我不過偶出戲言,君奈何當真,竟來屍諫?”叔孫通放下寶劍,說道:“太子為天下根本,根本搖動,天下震動,陛下怎能以天下為戲?”劉邦道:“我聽君言,不廢太子了!”叔孫通乃趨退。《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