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儀仗隊在這裏卻隻能招收5名儀仗兵。
按一般部隊帶兵的標準,300多名學生都夠入伍的條件。政審:工農家庭出身,根正苗紅,政治可靠,思想先進,作風正派。目測:身材高大,五官端正。體檢:無任何遺傳與病變,各科均合格。
接兵幹部用挑剔的眼睛審視著每一個報名的學生。
皮膚粗糙,頭發微黃,肩膀微斜,頸部稍曲,兩腿夾不緊,走路內八字,對於陸軍來說,並不傷大雅,且通過訓練可以矯正,但對於儀仗兵來說,卻絕對過不了關。就這樣,一個個小夥子被刷掉了。
一名參加飛行員體檢合格的學生,改變了自己的初衷要當儀仗兵,他自豪地對領兵的人說:“我可是過五關斬六將殺出來的,在學校就是排頭兵。”
領兵的人一看,小夥子論個頭、相貌、氣質無可挑剔,但仔細一看,左邊的額頭上有一個線條般粗細不到一厘米的疤痕,而且還被濃密的頭發遮掩著,不特意留心,很難發現。這樣,接兵幹部隻能對這個自信而虔誠的小夥子說了聲“對不起”。
1968年3月,儀仗隊的接兵幹部來到河南省襄城縣,在縣城一家照相館裏,他們看到了一張放大了的照片,畫麵上的小夥子年方20上下,長得英俊瀟灑,相貌堂堂,上身穿軍裝,精神而幹練。
接兵幹部們不約而同地感到:這是塊儀仗兵的材料,但不知個頭怎麼樣。
他們問照相館的經理:“照片上的小夥子是誰?”
經理卻說:“是我在照片中選出來的。”
第二天,他們就去了武裝部,接待他們的是從縣委辦公室抽調來的幹事焦衛東,接兵幹部們驚奇地發現,他就是照片上的人,個頭也在180米以上。
經過政審和再一次體檢,焦衛東完全合格,但是他的家裏不同意,焦衛東就跟父母急了,他說:“這是專門保衛毛主席的部隊。”老人最後放行了。
焦衛東來到儀仗隊第三年,就由士兵變成了幹部。
山西某縣的武裝部長在火車上遇到儀仗隊的接兵幹部,剛握完手他就發牢騷:“我送了20年兵,沒送過一個儀仗兵,就算全國各縣輪流攤派現在也該有我們一份了吧。你到我們縣轉轉,漂亮小夥子多得是。”……
河北獻縣是個窮地方,曆史上出賣藝的和討飯的,也出精神小夥子,儀仗隊隔三年五載就來接一次兵。縣長驕傲地說:“能不能與儀仗隊簽一個長期合同,把獻縣作為儀仗隊的征兵基地。”民政局長說:“儀仗兵退伍回來一律農轉非,統一安排工作。”
在江蘇,一位中外合資企業的總經理把幾十萬元的現金支票拍在儀仗隊接兵幹部麵前說:“1000多個適齡青年任你們挑,接走一個10萬元,算我們對儀仗隊的讚助。”然而,任何一個接兵幹部也不敢接。
在四川,一對農民夫婦千裏迢迢把兒子送到儀仗隊,對儀仗隊領導說:“我們兒子在村子裏是最高的,你們留下吧。”儀仗營正式組建禮炮連
1964年5月16日,蘇丹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主席阿布德訪問中國。
當阿布德在劉少奇、周恩來的陪同下,走上長長的紅地毯的時候,軍樂隊奏響了蘇丹、中國兩國國歌,也在同時21響禮炮有節奏地隨著國歌樂曲鳴響,歌落炮停,分秒不差。
火炮是戰爭中殺傷力較大的武器,禮炮則是和平的天使。
在隆重歡迎國賓和盛大慶典儀式上鳴放禮炮,是一項重要的禮儀活動。
禮炮最早起源於英國的海軍,最大的戰艦裝有21門炮,21響為最高禮節,19響次之。
後來,這一禮儀從海上沿用到陸地上。
早在1875年,美國首先采用了這一禮儀,以後逐漸成為世界各國迎賓的一種方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舉行開國大典的時候,曾鳴放禮炮進行慶祝。
毛澤東在當時,曾下命令鳴放28響禮炮,比國際慣例多出7響,於是,在後人心中留下了許多傳說。
開國大典禮炮隊108門火炮組成,分兩組,一組裝填時,一組發射,輪流作業,這樣可以減少發射時間。
禮炮隊的訓練也是艱苦的,他們由一支炮兵部隊官兵組成,擔任拉火手和裝填手的禮炮隊員們進行了超出生理極限的強化訓練。
當時,54位填炮手要求快速把炮彈塞進炮膛,而54位拉炮手便要同時拉火,否則,前一炮後一炮,那就會亂套了。
開國大典那天,禮炮一字排開,背向天安門,靠著一截城牆,位置在前門附近。
當毛澤東親自按下電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升起的時候,28發無頭的空炮彈射向天空,這就是新中國的禮炮,這就是中華民族千年沉睡的怒吼,這就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激昂宣誓!
但在1964年4月以前,中國的迎送國賓中則沒有鳴放過禮炮。
1963年6月,為了完善我國的外交禮儀,更好地迎送來訪的國賓,周恩來指示,在中央警衛師增建一個禮炮連。
第六十九軍第一二六團在國慶大典時曾多次執行過鳴放禮炮的任務,這次組建禮炮連便是從那裏調來的連長牛茂林和3名排長、24名炮手。
周恩來並沒有明確指示把禮炮連建在儀仗營。師長曾紹東先是將籌建禮炮連的任務交給了某警衛團,可是該團警衛任務太重,抽不出人來,後來,考慮到禮炮分隊屬於儀仗司禮的範圍內,就下決心把禮炮連放在儀仗營。
7月31日,儀仗營召開禮炮連成立大會,曾紹東和副政治委員杜澤洲出席了大會。
並宣布8月1日為禮炮連的成立日。
禮炮連第一任連長由牛茂林擔任,牛茂林曾在開國大典時執行過鳴放禮炮的任務。
另外3名排長、24名炮手,也全部來自牛茂林原來所在的部隊。
由於禮炮連在個頭、身材、長相等方麵不象儀仗隊員那麼苛刻,所以又從其他部隊抽調幾十人組成了禮炮連。
人員有了,就要配裝備。
那些在戰爭年代功績卓著、早已退役的九四式山炮,炮身短,便於搬運,聲響也洪亮,於是讓它重新服役,繼續為共和國效力。
開始的時候是手拉火,大家按著秒表一遍一遍地操練。
後來,為使禮炮發射時聲音整齊,儀仗營特請軍械部門組織專人對30門禮炮的發射裝置進行了改進,由手工拉發改成電操縱擊發。
指揮員一聲令下,炮手一按電鈕,多門禮炮可在同一時間內發出同一聲響,也可以有間隙一聲一聲地響,根據需要而定。
國際上歡迎國家元首或相當於國家元首時,鳴放禮炮21響,歡迎政府首腦或相當於政府首腦時,鳴放禮炮19響。
有陸海空三軍儀仗隊迎送的國賓鳴放禮炮,而隻是陸軍儀仗隊迎送的貴賓則不鳴放禮炮。
鳴放禮炮在奏賓主兩國國歌時進行。
鳴放禮炮要求非常嚴格,每一聲炮響都要有一定的間歇。不管國歌演奏的時間長短,必須做到歌起炮響,歌止炮停,誤差不得超過一秒鍾。
蘇丹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主席阿布德,是用鳴放禮炮迎接的第一位國賓。
中央在阿布德要來我國作友好訪問時,確定在歡迎儀式上鳴放禮炮。
禮炮連接到通知後,很快選出了優秀炮手組成禮炮隊。他們根據軍樂隊提供的演奏蘇丹、中國國歌所需時間,精確計算了鳴放21響禮炮的間歇,並命配屬連隊的3輛汽車,提前將禮炮運往首都機場。
5月16日18時,阿布德乘坐的專機在首都機場著陸時,儀仗隊、軍樂隊、禮炮隊早已做好了歡迎的準備工作。
禮炮排成一字型,炮口朝向一方。
當軍樂隊奏蘇丹、中國兩國國歌時,連長牛茂林沉著指揮,炮手按間歇時間,有節奏地隨著國歌樂曲鳴放完21響禮炮。
此後阿布德在劉少奇和周恩來的陪同下檢閱了陸海空三軍儀仗隊。
事後王立堂說:
我操槍弄炮幾十年,可從來沒擺弄過禮炮,頭一次指揮放禮炮,心裏好緊張啊,怕拉火不齊。
戰士們起早貪黑地練,手都磨破了,怕彈藥受潮,大家把大衣脫下來蓋在彈藥箱上。
禮儀場上無小事,真要出點差錯,誰擔得起啊。
但並不是每個場舉行的歡迎儀式都要鳴放禮炮。
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是迎接國家總統、總理的場所,一般都有旗隊、禮炮、儀仗隊分閱兵式和分列式,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舉行儀式的時候,則取消分列式。
首都機場也是歡迎貴賓的重要場所,這裏禮炮轟鳴,儀仗隊的陣容也是龐大的。
軍事博物館隻用於迎送外國軍事方麵高級領導人,出三軍儀仗隊或單獨軍種儀仗隊,通常不設旗隊、禮炮和歡迎群眾,隻有閱兵式和分列式。
在空軍司令部和海軍司令部舉行的歡迎儀式一般是為迎接外國空、海軍代表團來訪,也不設旗隊和禮炮。
在英雄紀念碑前的任務,主要是一些國家的總統、政府首腦,以及友好國家的軍隊代表團來訪問時向紀念碑敬獻花圈。
舉行花圈儀式的時候,儀仗隊由陸海空三軍組成標兵,站禮賓哨以表示隆重,也不鳴放禮炮。
對乘坐火車到達北京的外國首腦,則在北京站舉行儀式。
由於場地窄小,一般沒有旗隊,也不鳴放禮炮。
禮炮連的建立,標誌著儀仗營朝著正規化建設邁進了一步,使中國的外交禮儀形式趨於完善與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