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裝備發展
●周恩來對黃鎮說:“軍旗樣本我已經送給主席和少奇同誌以及朱總看過了。他們都同意……我看就由你來設計吧。”
●軍委領導指示:儀仗隊服裝不夠威武,要更威武雄壯一些;……研究改進一下,平時穿得破了,該換的換下來。
●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遲浩田專為“天下第一刀”題詞:威武文明,壯我軍威
● 裝備發展儀仗隊佩用儀仗指揮刀
1992年9月30日,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自10月1日起,換著新式禮賓服,同時,執行隊長和分隊長佩用儀仗指揮刀。
1992年初,中央軍委決定,生產一把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的指揮刀。
任務下達後,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四處尋找有名望的軍工企業和刀具生產廠家。
不少廠家有意承擔此項任務,但在質量要求高、工藝要求新、研製經費高等實際的問題麵前,最終打了退堂鼓。
一個偶然的機會,黃韶麟等工程師見到了沈從岐製作的“龍泉寶劍”,抱著試一試的心情,與沈從岐談起了三軍儀仗隊指揮刀的製作事宜。
沈從岐1961年入伍,曾三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親切接見。
當時沈從岐明白:要生產出三軍儀仗指揮刀,困難肯定不小。但他憑著一種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對人民軍隊的眷戀,以及他身上那股不怕困難的精神,毅然接受了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
在當時,指揮刀在國內尚無人做過,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企業沒有一張現成的模具圖紙,且無任何相關的設備。
為了描繪刀的設計圖案,沈從岐查看了軍事博物館各國的指揮刀,美國的、日本的、英國的、泰國的、法國的等等。
沈從岐當時想到:它必須是國家的象征,軍隊的象征,人民的象征。於是,長城、龍、鳳、和平鴿在他腦中有了印象。
有了設計圖案,接下來便是刀的製作材料問題。
沈從岐為了了解刀製工藝技術,他跑遍了北京、上海、福州、杭州等兄弟廠家,分析了各種材料的性能及製作情況等。
在那時,沈從岐心裏隻想著製刀,有時連飯也顧不上吃。
有一次,沈從岐剛下火車,聽說成都一家企業在鈦合金鋼鍛造方麵有一套很好的技術,他飯也沒吃,立即趕往成都。
第一把指揮刀終於在1992年7月誕生了。
在送軍委領導和有關專家嚴格審議後得出的結論卻是:“龍缺騰勁,鳳缺舞姿,不能充分體現人民解放軍威武之師的形象。”
沈從岐毫不氣餒,又夜以繼日地研究起來,研製車間的燈光常常是徹夜不熄。
沈從岐為了刀鞘的雕刻工藝更加精湛,他特意奔赴東陽,尋訪雕刻老藝人,虛心學習雕刻技術。
送審後,又未通過;重新設計製造,再送審,又未通過。推翻再修改製造……
第十次,為了使專家滿意,沈從岐一次性製作了10把指揮刀,從浙江省慶元縣再次送到北京。
經國家有關領導、軍委首長和軍事科學院高級專家的審議,終於通過中山寶劍廠生產的儀仗寶刀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指揮刀。
如果說,春秋時代的莫邪用自己的身軀鑄就了鎮國之寶莫邪寶劍的話,那麼,沈從岐則是用他的心,他的意誌,他的愛國情結鑄造了振國威、壯軍威的“天下第一刀”。
這把刀的主刀,乃用鈦合金特鋼經過千錘百煉而成,堅韌潔白,鋥鋥發亮,永不褪色。
它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著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交往及純潔的感情,一塵不染。
刀身采用直線型,長100厘米,寬25厘米,全重165千克;護手由合金銅製作,外形像一隻金光閃閃的鳳凰,正展開雙翅欲衝向萬裏晴空,側看又似一隻和平鴿,正展翅欲飛,體現著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願望,體現出“平等、和平、發展”的主題。
手柄采用花梨木製作,外用棕色牛皮和金絲包紮,象征中華各族人民孜孜以求、勤奮上進的無私奉獻精神。
刀鞘由合金鋼高溫電鍍而成,整個鞘上刻有9條騰飛的龍,龍底下橫格暗似萬裏長城,在刀與鞘的結合部采用半彈簧裝置,以達到在任何情況“萬無一失”的要求,象征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所向無敵,是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
三軍儀仗刀的使用,改寫了中國軍隊用棍棒作為儀仗指揮的曆史,翻開了我軍儀仗事業的嶄新一頁。
三軍儀仗刀是根據鄧小平提出的建議設計的。它把古老中華民族的象征——龍、鳳、和平鴿、萬裏長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它是幸福的刀、和平的刀;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9月10日,10把指揮刀由總參軍務部粟戎生副部長親手交到儀仗大隊長於華禮的手中。
儀仗隊官兵手捧著指揮刀,他們一個個都愛不釋手,逢人便說:
這是天下第一刀!
作為我軍第一次使用,當時並沒有規範的動作,報告隊長和分隊長便一次次摸索,選擇最能體現我軍軍威的動作形式。
經過刻苦訓練,他們終於對佩帶、拔刀、刀入鞘、立刀、托刀、撇刀、舉刀禮等設計出了規範動作。
這一天,於華禮將4名持刀的執行隊長蒙上眼睛,他要求憑感覺熟練地完成這一整套動作。分隊長樊建軍由於動作過猛,軍刀刺在手上,頓時鮮血直流。
於華禮講解說:“這套動作一定要一氣嗬成,用力適當,動作穩重,保持身體的平衡,保持刀與身體的垂直。”
9月下旬,總參謀長遲浩田親臨陸海空三軍儀仗隊,檢查驗收儀仗隊改革後的禮服、軍刀,以及禮儀動作程序。
遲浩田站在儀仗大隊的操場上,認真地觀看儀仗隊的表演,嶄新的軍刀還不十分合手,執行隊長王國宏在做刀入鞘動作時,一著急,手被指揮刀鞘卡住了,鮮血頓時順著刀把流了下來。
遲浩田走到王國宏跟前,鼓勵他說:“小夥子,不要著急,萬事開頭難,使用時間長了,就會得心應手。”
然後,遲浩田親手拿過指揮刀,放在手中掂了掂,他說:“指揮刀在全軍就這一把,拿這把大刀執行任務,你的擔子很重喲。”
王國宏聽出遲浩田這是一語雙關,他堅定地回答說:“請總長放心,我一定要用好它,為國家為軍隊爭光。”
幾天後,軍委領導將儀仗隊執行隊長和分隊長叫到軍委辦公廳,要求觀摩他們的持刀動作。楊尚昆、劉華清等軍委首長紛紛到來。
軍委領導與儀仗隊員一一握手,楊尚昆說:“你們儀仗隊個頭很標準,戰士也很精神,再佩上這指揮刀,就更有氣勢了。”
劉華清也說:“人是衣裳馬是鞍,這樣一打扮,比起以前可是鳥槍換了炮嘍!”
劉華清在隊員們表演過後,對儀仗動作的改進進行了新的嚐試。他挎著指揮刀,不斷地向儀仗隊領導征求意見:“你們看這樣做是不是更好看一些?”
一個多小時,軍委首長和儀仗隊員們共同切磋動作規則,氣氛非常熱烈。
觀摩結束的時候,軍委領導叮囑於華禮說:“儀仗隊的同誌很辛苦,你們既要練好動作,也要注意身體,三軍的形象和尊嚴都靠你們去體現啊!”
1992年10月4日。三軍儀仗隊第一次佩用指揮刀接待南非總統、黑人領袖納爾遜·曼德拉。
這天下午,莊嚴的天安門廣場禮炮轟鳴,在共和國領導人和曼德拉總統的注視下,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高擎八一軍旗,在儀仗指揮刀的引導下,邁著剛勁雄健的步伐走來了。
國歌奏畢,儀仗隊執行隊長王國宏下達“向右看——敬禮”的口令,即刻,三把軍刀從陸海空三軍分隊長王遠境、司留軍、樊建軍的手中脫鞘而出。
王國宏轉身麵向曼德拉,拔刀而出,一個特定的撇刀動作後,正步向前,在距曼德拉8步遠的位置上,他舉刀敬禮。
“唰!”一道耀目的白光瞬間到點定位,洪亮的聲音隨之而出:“主席閣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列隊完畢,請您檢閱!”
曼德拉的臉上頓時充滿了笑容,麵對眼前這支威武的隊伍,他興奮地舉起緊握的右拳,情緒激昂地揮動著。
曼德拉知道:這是中國儀仗隊的軍刀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迎賓禮儀中最高的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