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平台隨著風浪的湧動而不停地左右搖晃。開始,這種晃動似乎還有點蕩秋千的滋味。時間長了,這種無休止的晃動便成為一種痛苦的折磨,晃蕩得解綠江五髒六腑如翻江倒海。

解綠江有點支持不住了。但中國士兵的責任不允許他退縮。他清楚地知道,此時此刻,他在與英國皇家儀仗隊進行著一場無聲的角逐。

這次旅行,伊麗莎白二世也帶來了自己的皇家儀仗隊,共200多名。他們負責艇上的升旗、降旗和迎送中國領導人等儀仗活動。

其實,在世界儀仗隊的行列中,英國儀仗隊也算是獨樹一幟了。

英國的儀仗隊由皇家衛隊中的王宮儀仗騎兵團擔任。皇家衛隊頭戴熊皮帽子,身著紅色製服,製服上繡有皇冠和和蘇格蘭、英格蘭國花的圖案,下身配上鮮豔的紅色短褲和長筒襪,宛如古代將官一般雄健。每逢重要儀式,王宮騎兵粉墨登場,氣派非凡。

200多名英國皇家軍人與一名中國儀仗兵,分別代表著自己的國家、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民族,船舷相隔,界限分明,自然形成了無形的對比,無形的競爭,賽精神、賽氣質、賽風度。

風越來越大,浪越來越凶。遊艇上,英國皇家儀仗隊已經有許多士兵嘔吐不止。而解綠江卻像風浪中的桅杆,頑強屹立。

皇家儀仗隊折服了,他們紛紛伸出拇指。

當伊麗莎白二世再次經過浮水平台時,是19時整。那時候,李先念主席已經來到上海,他要在這艘遊艇上為伊麗莎白二世舉行告別宴會。

伊麗莎白二世驚奇地發現,這位哨兵仍然一絲不苟地挺立著,姿勢沒變,表情沒變,腳跟的位置也沒變。當李先念與女王雙雙通過時,解綠江再一次舉槍敬禮。

伊麗莎白二世感動了,她知道,這位戰士已經站了整整6個小時!她邊走邊向李先念誇讚說:

中國儀仗隊紀律嚴明,作風過硬,堪稱舉世無雙。

此後,伊麗莎白二世每次路經平台,她的腳步總是情不自禁地很慢很輕。她總要脫下手套,深情地向解綠江揮手致意。

女王讚賞的目光,是對中國軍人威嚴的精神氣質和英俊瀟灑的儀表風度的肯定。

伊麗莎白二世對解綠江的稱讚,不完全是出於外交禮儀。因為這位戰士為她在上海的訪問增添了幾分輝煌。

那是伊麗莎白二世到達上海的第二天。

英國女王的到來,英國皇家豪華遊艇的停靠,使上海港一時成了遊人雲集的場所。但是,當人們在這裏駐足觀望時,儀仗哨兵解綠江竟成了一大“景觀”。

那麼多的遊人,那麼多雙眼睛,把哨位層層圍住,他們像欣賞一座精美的雕像:太絕了!解綠江的整個軀體似乎是靜止的,如鋼澆鐵鑄,似泰山聳立,“釘子”一樣紋絲不動地鑲嵌在浮動的碼頭上。

一分鍾,十分鍾,一小時,兩小時……幾個小時過去了,解綠江始終是一個姿勢,一樣的神情。

遊人被折服了,英國皇家儀仗隊的隊員也被折服了。岸上不斷有人關切地要求他休息一會,活動活動身體。而來自英國皇家儀仗隊的官兵們更是感動,他們紛紛走出遊艇,三五成群,以解綠江為背景,留下了一個個珍貴的鏡頭。

40多位中外記者拍下了他的英姿,也拍下了這特別的場麵。閃光燈一閃一閃,映出的已不僅僅是解綠江的個人風采了。

大家的視線全被這位哨兵所吸引。在那一刻:伊麗莎白二世甚至有些驚異,這個無名小卒所造成的影響,竟如此之大!

上海之行結束後,伊麗莎白二世訪問的下一站是羊城廣州。

英國武官找到陪同的中國外交部長吳學謙,高興地對他說:“你們的哨兵很像個樣子,女王非常高興,不知道廣州的禮賓哨是怎麼安排的?”

吳學謙告訴英國武官說:“廣州的哨兵仍然是這位戰士。”

武官滿意地點點頭,說道:“那太好了!”

幾天後,伊麗莎白二世到達廣州。

這裏氣溫高達30多度,解綠江仍然擔任禮賓哨。一站又是4個小時。

解綠江的手腳都累得腫了,可目光還是那樣炯炯有神,黑紅的臉上掛滿了汗珠,在陽光下就像一座黑鐵塔一樣。

伊麗莎白二世從解綠江身旁上艇時,她的臉上笑得像一朵花。

廣州訪問結束後,伊麗莎白二世離開了廣州。

解綠江也同外交部的人員同機飛往北京。

在飛機上,外交官們的話題還沒有離開解綠江。

這時候,吳學謙從前艙趕來,他拍了拍解綠江寬實的肩頭,坐在他旁邊,對解綠江說:“不錯,小夥子素質很過硬啊!連英國女王都表揚了好幾次。”

後來,在人民大會堂為伊麗莎白二世舉行的國宴上,她破例邀請了中國儀仗兵代表,並高興地與中國儀仗兵碰杯答謝。

皇家遊艇飛奔香港,伊麗莎白二世揮動著手臂,親切而真誠地道謝。儀仗隊亞運賽場逞英豪

1990年9月,第十一屆亞運會在中國舉行。開幕式上,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率先站起,他藍色的眼睛緊緊地盯著體育場上一支首先出現的隊伍,不住地鼓掌,並大聲說:“絕了!”

中國領導人江澤民的掌聲也隨即響起,頃刻間,整個會場淹沒在一片熱烈的掌聲裏。

隨著中央電視塔傳出的電波,五洲四海的電視屏幕上出現了這樣一幅場景: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宣布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開幕時,一個整齊的方隊昂然而至會場。他們身穿白色夾克衫,高擎亞運會旗幟,身材魁梧,神采奕奕,充分展示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來自美國華爾街的報道說:

……這裏千千萬萬的華人被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上宏大的場景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沒有想到今日的中國會有如此強大的陣容……

同時,《人民日報》海外版也發表了評論員文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不僅是閱兵場上的健將,也是運動場上的驍將。

薩馬蘭奇則發出這樣的預言:

成功了,中國;成功了,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

1951年3月時,亞運會的火炬在印度新德裏點燃,成立不到1年6個月的新中國前去參加。運動場上看不到一名中國運動員的身影,人們隻看到吳學謙等3個人坐在觀察席上,他們都在暗自品嚐著這次運動會的苦澀。

40年後,中國贏得了舉辦亞運會的好機會,這既是一種榮譽,也更是一種考驗。

中國為了迎接這一曆史性的考驗,高層決定把這第一個令人矚目的鏡頭讓給儀仗隊。

所有的人都說:“開幕式上有三絕:一絕是升旗,亞運會會旗從會歌第一個音符開始徐徐升起,到會歌的最後一個音符終止,會旗準時到達旗杆頂端,升旗手的動作絲毫不差。二絕是送旗。規定一分鍾用174步走完從主席台前至旗杆的130米,他們一步不差。三絕是抬旗。亞運會會旗由左右各4名儀仗隊員抬著進場,仔細觀察,右邊4人左手舉旗走的是正常的正步,左邊的4個人則正好相反,第一步出右腳,左手朝前擺。兩邊反著走,構成整齊威武的陣容,一個動作不錯地走出了‘亞洲雄風’。”

儀仗大隊政委劉海雙說:“受領任務後,儀仗官兵們都感到很榮幸,擔負亞運會開幕式會旗隊、會徽旗隊入場表演任務,走在整個入場隊伍最前麵,這是國家對儀仗隊的充分信任。因此,我們每踏下一步,都要經過精密計算,每一個動作,都要精確設計,要求之嚴,標準之高,都是儀仗隊從來沒有過的。”

為了出色地完成這次光榮的表演任務,儀仗大隊領導全力以赴緊抓訓練,雖然儀仗隊員的訓練素質很高,但是,他們還是從基礎技術抓走,高標準從零向高層次邁進。

7月的訓練場炎熱無比,播放著雄壯的《運動員進行曲》,8名戰士手舉著一麵亞奧理事會會旗,在相當於工人體育場北側的方向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