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親(2 / 2)

匈奴單於既約和親,漢文帝於是製詔禦史,向國內正式宣告:“匈奴大單於遺朕書,言和親已定,亡人不足以益眾廣地,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犯今約者殺之,可以久親,後無咎,俱便。朕已許之。其布告天下,使明知之。”確定與匈奴“和親”,力求“久親”,成為一種基本國策。

四年之後,老上稽粥單於死,子軍臣立為單於。新單於既立,漢文帝又與匈奴和親。

軍臣單於繼位四年之後,匈奴再次斷絕和親關係,大規模入侵上郡、雲中,各出動三萬騎,所殺略甚眾而去。於是漢使三將軍軍屯駐北地,代國地方軍屯駐句注,趙國地方軍屯駐飛狐口,緣邊各郡亦各堅守以備胡寇。又置三將軍,軍長安西細柳、渭北棘門、霸上以備胡。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數月之後,漢兵至邊,匈奴亦去遠塞,漢軍也撤回。

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繼立。在漢景帝時代,匈奴仍然是北邊嚴重的威脅。而趙王劉遂曾經出於積極參與反對中央政府的叛亂的目的,秘密遣使往匈奴。吳楚發起反叛,匈奴有與趙合謀入邊的意圖。漢軍粉碎了叛亂,圍攻破趙,匈奴的進犯計劃不得不廢止。

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漢景帝重新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予匈奴一定的物質援助,遣公主北嫁,如舊時之約。據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的記載,終孝景時,匈奴時常小規模入邊盜擾,沒有造成嚴重的侵害。

不過,漢景帝時代漢與匈奴的關係,史籍還有較為詳細具體的記述:

漢景帝元年(前156),夏四月,匈奴入代。漢遣禦史大夫翟青(即陶青)至代下與匈奴和親。

漢景帝二年(前155),秋,漢與匈奴和親。

漢景帝三年(前154),春正月,吳楚七國之亂爆發。趙王劉遂聯匈奴兵。匈奴聞吳楚敗,不肯入邊。

漢景帝五年(前152),夏,漢遣公主嫁單於,通關市,給遺匈奴,如故約。

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春二月,匈奴入侵燕,漢遂不和親。以匈奴侵邊,漢遣中尉魏不害將車騎、材官士出屯代郡之高柳(今山西陽高西南)。漢以郅都為雁門太守。匈奴畏郅都,直至郅都死,不敢近雁門。

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春,匈奴貴族七人率眾附漢,漢皆封之為列侯。

漢景帝中元四年(前146),春三月,禦史大夫衛綰奏禁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

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夏四月,漢故燕王盧綰子盧它之,議匈奴東胡王附漢,漢封之為亞穀侯。

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夏六月,匈奴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

漢景帝後元二年(前142),春正月,郅將軍擊匈奴。三月,匈奴入雁門,太守馮敬戰死。漢發車騎、材官屯雁門。

從這裏記錄的史實看,在漢景帝時代,漢王朝與匈奴之間,戰爭的頻度和規模都是有限的,而關於和親的記載則十分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