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命令屬下諸騎:“前進!”前行至距離匈奴兵陣二裏左右的地方,勒馬停止,又下令說:“皆下馬解鞍!”隨從騎兵說:“敵虜數量如此之多,距離如此之近,如果有緊急情形怎麼辦?”李廣說:“敵人以為我們會逃走,現在都解下馬鞍以示並無心逃走,以使敵軍誤以為我大軍不遠。”於是匈奴騎兵果然不敢進擊。
匈奴有騎白馬的將領馳出陣前督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馳上前,射殺敵白馬將,而重新回到騎隊中,再次解鞍,令士卒都縱馬而臥。當時天已近晚,匈奴軍始終心中狐疑,猶豫不敢出擊。夜半時分,匈奴兵又以為漢有伏軍於附近將乘夜色襲取之,於是引兵而去。第二天清晨,李廣方率部下回到大軍營地。當時漢軍主力部隊不知李廣所去方向,所以不能前往護衛。
漢景帝去世,漢武帝繼立,李廣已經成為聲威顯赫的名將。他曾經在上郡太守任上調為未央衛尉,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衛。而程不識任為長樂衛尉。程不識以往曾經與李廣同樣以邊郡太守率軍屯衛邊防。當出擊匈奴時,李廣的部隊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而屯駐,宿營時,人人自便,夜間警衛也較為鬆弛,將軍營帳簡省公文簿記等形式,但是也派出偵察兵詳察附近敵情,所以未嚐遭到敵軍襲擊。程不識率軍部曲行伍營陣製度比較正規,軍營中夜間巡查警衛嚴謹,軍官整理文書檔案往往通宵達旦,軍中不得休息,然而也未嚐遭遇敵軍摧毀性打擊。程不識說:“李廣治軍極簡易,而匈奴軍一旦進犯,則容易遭受挫折。但是其屬下士卒心情較為舒暢,都願意隨李廣勇戰赴死。我的部隊雖然製度煩擾,然匈奴軍也無法犯我。”
當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但是匈奴更畏懼李廣之將略,士卒也大多樂意追隨李廣而苦於程不識的嚴謹不苟。程不識在漢景帝時代以屢次直諫,任為太中大夫。他為人廉正,謹於文法,也是一代良臣。
漢景帝對於李廣和程不識這樣器質不同、風格各異的人才同樣重視,同樣信用,表現出他在用人方麵的值得重視的特點。
在漢武帝時代,李廣的人生道路又出現曲折,其經曆之浮沉頗多悲壯色彩。他在任右北平(郡治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時,匈奴對他的非凡勇略,有“漢之飛將軍”的稱譽。據說“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其實,作為“飛將軍”,李廣的羽翼在漢景帝時代已經初展。李廣的軍事智勇與人生風格所體現的英雄主義精神,在漢景帝時代也已經放射出光輝。
李廣品性清廉,所得賞賜都立即分給麾下士卒,飲食也與士兵同樣。李廣終生獻身軍政,擔任二千石秩級的官職四十餘年,始終不關心家產的積蓄和經營,家中竟然沒有餘財。李廣率軍遠征,行至乏絕之處,見到水泉,士卒不盡飲,李廣則不近水,士卒不盡食,李廣則不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