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都的城市底色(2 / 3)

我為什麼直接地表達這份感情,是因為成都曆史悠久、文化厚重。說其悠久,那是自建城以來,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曆史,特別是建城城址、城名不變,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史上,都是罕見的。說得遠點,諸如北京,其就幾易城名,又如上海,也是如此,單單成都例外,城址城名數千年未改。再說文化的厚重,成都也是可與北京比肩的。不僅有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曆史文化遺跡,而且還有蜀錦蜀繡、銀絲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曆史文化與群眾文化的交相輝映,真正把文化的本質體現了出來,比如草堂人日節,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群眾文化有機結合的典範。因為在成都生活的人都知道,人日節期間,杜甫草堂裏遊客如織、人聲鼎沸,那種以文化為享受的生活,已經成為成都市民的一種精神追求。像這種文化活動,在成都已是一種常態。

說成都是自己心中的文化城,上述兩個理由還不足以令人信服,自然也不是打動我內心深處的地方,道是成都文化的根源讓我歎為觀止,因為蜀漢文化僅僅200多年的曆史,但蜀漢文化卻是根深葉茂、世代相傳,至今都占據著城市文化的主導地位,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多見的。要知道,文化多是以浸潤為手段,之所謂以文化人,而非以文變人。這“化”與“變”之間的關係,足見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毋庸置疑,時間越長,浸潤越深,文化才會枝繁葉茂。然而,蜀漢文化卻特別例外,僅僅236年,但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都保持著成都文化的主流地位。因此說,成都是一座真正的文化城,自然也是我心中的那座文化城,因為這是由其文化生命力所決定了的。

從經濟學看文化建設

學理是相通的,社會學與曆史學有關聯,文化學與經濟學能相融。我在研究城市文化建設過程中發現,很多經濟學的常識,往往能夠生動地詮釋文化建設。或許源於此,我倡導文化工作者要用經濟的頭腦去抓文化的工作。

經濟學有一個屎論,在圈子裏傳得甚歡,它講的就是有關GDP的故事,而且是最讓人著迷的故事:從前有兩位大學時期的同學,在校時特別的要好,畢業多年回母校相聚,高個子成為了身價不菲的富翁,矮個子卻是極為普通的底層勞動者。他們沿著母校附近的公園踱步前行,深情地回味著青澀的學生生活。當他們來到轉彎處時,高個子立馬打住腳,對身邊的同學講,老同學,我們打個賭,你把前麵的這堆屎吃了,我就給你5000萬。矮個子同學笑容一下子消失了,因為這5000萬著實讓他猶豫不決。深思熟慮後,他覺得吃屎簡單,但掙5000萬太難,便鼓足勇氣把屎給吃了下去。吃完後他拿到5000萬元,可心裏有點不爽。他們繼續朝前走,矮個子同學看到前麵有坨屎,便打住腳給同學講,老同學,我們也打個賭,你把這坨屎吃了,我立馬給你5000萬。高個子看到眼前的屎比剛才的少好多,而且覺得同學吃屎也沒費多大勁兒,於是毫不遲疑地就把屎吃了下去,矮個子同學隻好把剛剛得到的5000萬又還給了高個子。在這個過程中,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兩位同學瞬間給GDP創造了1個億的價值。這個關於GDP的有趣故事告訴我們,GDP看的是貨幣流動的速度,脫去GDP的華麗外衣,我覺得文化建設同樣需要要素流動,才能使文化動起來。倘若我們把文化擱置起來,再優秀的文化也會失去光澤,再時尚的文化也會沒有活力,因為它一切的力量都消失在了凝固之中。

不光是GDP的流動屬性值得文化工作者學習,而且經濟學的理論都會給我們很多智慧。當然,並非都是直接的利用,而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顛覆。比如價值與價格的關係,按照經濟學原理,價格始終會在價值附近上下波動,無法長期偏離價值而存在。但在文化建設上,我們就要辯證地分析,敢於打破價值與價格的規律,用創意的思維去開拓文化建設,才能激化文化發展活力。亞洲人都知道,泰國人特愛吃香蕉花涼拌菜。香蕉花在泰國極其廉價,一朵花不過兩元左右,廉價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雖然香蕉花沒有多大的經濟價值,但泰國美食家卻對此津津樂道,這是因為,在這個國度,他們堅持傳承這道菜肴,早已不是賺錢不賺錢的問題,而是在堅守一種民族文化。在他們的意識裏,這是在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因而有了前行的持續動力。客觀上講,泰國美食家們的行為,確實是在守護一種文化、精神和境界。又如紅極一時的電影《泰囧》,並無特別的價值元素,但卻意外地竄紅,創造了13億人民幣的票房收入。《太囧》在泰國的熱播,實現票房收入高達62億泰銖,尤其使泰國成為了旅遊目的地,帶動了旅遊產業的跨越發展。源於此,泰國總理英拉還專門接見了導演徐崢,成為了取景國最高領導人接見的中國第一人。因此說,文化的價值是不能用肉眼辨別的,它在遵循著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

文化也有貨幣的屬性,不能隻有流動資金而無存款,也不能全部存儲起來而無資金流動,而是需要合理分配,使存款與流動資金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文化也是如此,隻有活躍的時尚文化,就會使文化失去內涵,顯得特別地膚淺,難以產生持久的感染力影響力。相反,僅有沉澱下來的傳統文化,又會缺失文化的當代精神,顯得特別地蒼白無力,並難以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因而,我們對待文化建設,一定要有辯證的思想,科學地加以分析,積極地抓好建設,尤其要一分為二地認識文化屬性,並注重不同文化屬性的功能,加以深化和發展。對傳統文化,我們既要像存款一樣,使其盡量保值增值,進而盤活存量,又要賦予其時尚文化的元素,使之與時尚文化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強大的生命力;對於時尚文化,我們要努力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使之富於民族文化特色特點特質,進而產生無窮的凝聚力向心力,從而達到用文化構架思想大廈的目的,並以此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思想基礎。

從經濟學看文化建設,除以上三點值得我們思考外,還有很多的理論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也是值得我們去挖掘其潛在的能量,以此為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強勁有力的政策支撐和魅力無窮的智力支持。倘若我們能夠在這個方麵下功夫,把這個方麵的工作做好了,則我們的文化建設實現幾何式增長指日可待。

公共藝術的文化氣質

天府廣場的公共藝術,應該代表著四川文化的精粹,同時也理應是蜀文化的凝練。但從現實的公共藝術講,天府廣場卻有失蜀文化氣質,因為他雖然富有個體思想的表達,但卻缺失群體思維的智慧,更是遠離了曆史文化的獨特個性。操盤手為體現道教文化特色,選定了“太極雲圖”,主要由太陽神鳥、黃龍水瀑、圖騰柱、意境雕塑、音樂噴泉和下沉廣場藝術等七部分構成,這種堆積式的運作手法,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一種文化現象。

在大都市裏,公共文化理應是一座城池的文化標杆。但眼下的公共藝術,多強調開放度、選擇性和現實感,即對西方文化的複製、曆史文化的摘取和對當代文化的寫意。存在即為合理,我們不能全盤去否定,畢竟它體現了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文化品格。但有一點我們是不能忽視的,公共藝術不能全盤脫離於傳統談現實。倘若如此,就會像房屋沒有根基一樣。擁有3000多年城市史的成都,在開發公共藝術上,如果把當代的文化與曆史割裂開來,則我們的公共文化就會蒼白無力,猶如一座剛剛崛起的新城,自然失去了特色、根基和個性。同時,如果沒有重點,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什麼都弄上去,雖有特色但難以突出,同樣會失去公共藝術的標杆意義。

從公共藝術的本質講,它必然是曆史的產物,同時也是現實的必然。說它是曆史的產物,是因為任何的文化行為,都是曆史與現實的同構結果;說它是現實的必然,是因為它本身就處於當下。因此說,公共藝術不僅要表達現實,而且還要彰顯曆史。具體而言,我們在打造成都公共藝術上,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的太陽神鳥,它就不應該僅僅是蜀人心中的圖騰,而且還應該翱翔在天府廣場的上空,並由其將蜀人追夢的進取精神傳遞給世人,同時又要發揮其蜀人精神的圖騰作用,讓市民通過公共藝術分享到曆史文化的韻味,而不是去展示次文化符號甚至於舶來文化產品。 誠然,公共藝術除要外化於物外,還需找準城市精神實質,並將其內化於心,才能使城市的藝術得到完美的表達。唯有如此,才能體現出這座城市的文化氣質。比如成都以道的柔美著稱,重慶以火爆山城脾氣為用,法國以風趣幽默為特色,美國則是以霸氣為主旨,凡此等等,各有氣質,各有特色。由此可以看出,倘若我們不能吮吸曆史的養分,割裂曆史文化的根係,脫離於現實,哪怕再精美絕倫,再時尚炫麗,再富麗堂皇,都難以產生共鳴,因為思想的共振,其實質就是文化的共識。換句話來講,就是隻有有了文化共識,才能形成思想合力。

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具備文化自信力,因為文化自信來自人們對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創造性開發,由此發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和人類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在塑造公共藝術時,一定要立足實際,努力挖掘城市曆史文化,切實找準表達主題,然後再加以科技的輔弼,甚或時尚的元素,都不為過。恰恰相反,如果堅持文化與科技雙核驅動,往往還會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使公共藝術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由此能夠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同。

善育我們的誌願者精神

俗話說得好:好心辦不成好事。就是說,有時候,我們常常是懷著一顆熱忱的心,但卻做不好要做的事。比如當下我們誌願者的服務活動,尤其是服務老年人的活動,要是用這句話來講,就再貼切不過了。

毋庸查閱詞典,熟悉我們民族發展的人都能感知到,誌願者是個外來詞、舶來品。在我們過去數千年的文化大典裏,是沒有這個詞彙存在的,自然在我們的意識裏,也就無從孕育誌願的思想。於是乎,我們在東西方文化的互動中,引進了這個詞彙,也開拓了此項事業。由其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成熟的誌願思想,在操作等技術層麵便屢屢出錯。比如前不久,很多電視裏播放著誌願者在敬老院開展服務活動的新聞。從表象上看去,該是一件值高興的事,說明我們的市民有了超越人性的奉獻精神。但是,從敬老院裏老年人的生活來說,則又是一件喜中參憂的事,因為誌願者的一些行為,客觀上影響到了老人們的生活,但出於生活其他方麵的需要,則掩蓋了老人們的怨言和不滿。加之新聞媒體對誌願者活動的采訪,更是給老人們憑添了無數的煩惱,打擾了他們的且是需要的寧靜生活。

誌願者服務活動,本身就是一項高品質的活動,其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特別是互助、奉獻的誌願精神。誌願者活動,從本質上講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為了博取社會大眾的認同,而是一種自我心靈的期許和滿足。比如美國的誌願者到敬老院做義工,他們一般都是在大的客廳裏活動,絕不會進入老年人的住所,打擾老年人的私享空間;不僅美國如此,日本誌願者在敬老院做義工,同樣是在專門的過廳裏活動,而且他們都不會讓記者錄像,以免影響老人們的生活。

在誌願者活動比較成熟的發達國家,我們能真正看到誌願者精神所在,也能感受到誌願者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而在我們國家的個別地方,誌願者活動則成為了形象工程,以至於成為了個別人拿弘揚社會美德說事的理由。於是,宣傳鋪天蓋地,誌願活動則蜻蜓點水,自然使誌願者活動漸行漸遠,慢慢地脫離了本位。為什麼這麼說呢?前不久接待新加坡觸愛社會組織林女士,她們今年7月將來成都開展誌願者服務活動,並且選擇了我們中心城區少城作為服務點。在交流溝通過程中,我就感到了她們的真奉獻真付出。當然,近年來,成都在誌願者服務上,也邁出了大步伐,走到了全國的前列。

總而言之,誌願者服務活動不是小孩子搞的兒戲,也不是民主社會可有可無的事物,更不是拿來作秀的形象工程,而是洗禮、養育、提升人性的良方,也是公平、和諧、民主社會的寫真。總之,我們要建設一個和諧、公平、民主、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就務必積極地努力地去養育誌願者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誌願者活動也是如此,要戒作秀,戒空泛,戒形式,而要真心誠意、實實在在,始終做到人的心坎上,這也才是我們需要的誌願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