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兵團大力發展經濟
●廣大兵團戰士一手持槍,一手扶犁,向亙古荒原、向千裏戈壁、向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宣戰。
●戰士們風餐露宿,開渠引水,墾荒造田,建成了一片片綠洲、一個個農場、一座座水庫、一條條渠道林帶。
●戰士們洗臉一盆水要洗三四次,然後再用來洗腳,洗腳也要用三四次,稠得實在不能用了才倒掉。
● 兵團大力發展經濟兵團建設正規劃農牧場
為了建設正規劃的國營農場,廣大兵團戰士風餐露宿,開渠引水,墾荒造田,建成了一片片綠洲、一個個農場、一座座水庫、一條條渠道林帶。
還有一大批軍墾新城鎮在戈壁深處、在沙海邊沿、在荒無人煙的處女地上誕生了,讓古老而荒漠的土地從此變得生機勃勃。
原來,在新疆建設兵團成立後,戰士門開辟了大規模屯墾的新戰場,廣大軍墾戰士一手持槍,一手扶犁,向亙古荒原、向千裏戈壁、向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宣戰。
在他們的想象裏,在不久的將來,這裏將變成一片綠綠的田野。
兵團實行黨政軍合一的領導體製,受自治區黨政軍的統一領導,依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法律、法規,對所轄墾區行使一定的管理職能。
兵團沿襲人民解放軍的建製,從兵團到師、團、營、連的機構健全,組織嚴密。
兵團也是一個經濟組織,其中心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為戍邊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為繁榮邊疆作貢獻。
195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農墾部,任命王震為農墾部部長。
農墾部成立以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做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墾區,在王震部長的直接領導和關懷下,繼續大踏步前進,得到了迅猛發展。
王震擔任農墾部長以後,雖然身在北京,卻一直關心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發展。
回到北京以後,他先後多次前到新疆,視察兵團的各項工作。
其中,王震曾經進塔裏木、下準噶爾,在地處大漠戈壁的農一師、農二師、塔裏木農墾大學等幾十個農牧團場、工礦企業和大學留下了足跡。
開發塔裏木是王震的一個夙願。
塔裏木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天山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之間,南北最寬處520公裏,東西最長1400公裏,麵積約40多萬平方公裏,被天山和昆侖山環抱。
曆史上繁榮一時的“絲綢之路”即由此通過。
塔裏木盆地中央著名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幹”的維吾爾語意為“進去出不來的”的意思,而我們的兵團卻要開進去,讓荒漠變綠洲。
塔裏木盆地荒漠千裏,渺無人煙。由於深處大陸內部,又有高山阻礙濕潤空氣進入,全年少雨多晴日,平均降雨量45毫米,蒸發量高達2250毫米。每年春秋兩季,風沙肆虐,黃塵彌漫。
但是,這裏有大片肥沃的荒原可以開發,有橫穿全境的亞洲最長的內陸河塔裏木河和東部的孔雀河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
早在1949年進疆之前,王震就對這片神秘而誘人的土地作過了解。
他曾多次向其他人介紹說:“塔裏木有兩個英國之大,有3個陝西之闊,比當年墾荒的南泥灣要大幾百倍……”
進疆之後,1950年初,王震即著手了解有關塔裏木的自然環境、土壤結構、植物生長、水利資源等情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同時,王震派出了工程隊,對位於塔裏木邊緣的阿克蘇地區進行了全麵勘察。
王震決心在這條已經荒置百年的“古絲綢之路”上開辦農場,建一條通往內地的綠色走廊,讓“古絲綢之路”重放光彩。
1957年,兵團參謀長陶晉初率有關部門的技術人員,對已規劃的農場進行了現場審定對國營農場正規劃建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這一年,農業部召開全國國營農場工作會議,提出國營農場的工作方針是:
鞏固、提高現有農場,有計劃發展新農場。
當時,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牧團場總數為43個,全兵團擁有拖拉機、康拜因等各型機械、農具上萬件,有大片農田需要機耕。
後來,新疆軍區八一農學院專科班學員均分配到各師、團場擔任林業技術員,大大加強了兵團的現代化建設進程。兵團支援新疆農業合作化
1955年11月19日,兵團黨委作出了《關於援助新疆地區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定》,決定如下:
兵團應把支援各族人民發展農業合作化與建設國營農場列為同等重要的任務。
每個師除幫助鞏固組建的社隊以外,還重點幫助5~7個合作社,在當地黨委的領導下,從思想領導、經營管理到技術指導,進行全麵包幹。
命令下達之後,兵團的戰士們十分踴躍,紛紛投入到實際行動中。這種全麵包下來的辦法,當時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助長了一些社隊幹部的懶惰思想,長此下去不利於農業合作化的發展。
為了調動社隊幹部的積極性,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以後的援助行動中,采取了以技術支援為主的方針,這種方法大大提高了幹部的積極性。
1957年,兵團黨委發出《關於支援農業社爭取1957年農業大豐收》的命令:
突出強調了以技術支援為主,著重幫助農民群眾掌握農業科學技本,以達到搞好生產,增加產量的目的。
在1955年到1957年的兩年中,為了幫助地方發展,建設兵團共抽大批政治、技術幹部,參加農業社的建設和技術推廣站的工作,對縣、農業社進行幫助指導。
還幫助社隊舉辦植棉、灌溉、農機、植保、財會等各種訓練班,大力培養各種技術人才,並組織技術力量到各地巡回傳授技術。
經過兵團幫助的地方社隊,農業產量都有很大提高,有的社隊還成倍增長。1956年幫助的137個農業社就有122個被評為模範社。
在軍民之間用水分配、土地調整、草場利用等方麵,基本上照顧了群眾利益,沒有因為擴大國營農場的規模而占用老百姓土地的現象。
在農場與農民的土地調整問題上,兵團貫徹執行“在群眾真正自願的條件下,以附近數量上、質量上較為優越的土地和房屋與之交換”的原則。
1956年,泉水地、車排子和安集海的兵團農場,根據以上原則,為當地群眾規劃了新的農莊。
正是兵團的大度和無私,才贏得了當地各族人民群眾的愛戴。
在這個時期,兵團還廣泛進行了民族政策的教育。每逢年節開展擁政愛民活動,檢查民族政策和群眾紀律,對違犯群眾紀律的事件都要做嚴肅的處理,從而密切了場社關係,增強了同人民群眾的團結。同時,新疆各族人民對兵團農場的建設,給予了極大地支援。
兵團曆年來水利工程及農場規劃、設計,都是在自治區水利部門和荒地勘測部門的幫助下進行的。當兵團農場在生產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自治區黨政領導機關和人民群眾都給予巨大的幫助和支援。兵團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7年1月到2月份,新疆建設兵團在烏魯木齊召開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
召開這次會議的目的是為了貫徹黨的“八大”路線,總結勝利完成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迎接第二個五年計劃,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方向。
參加會議的人們都顯得很開心,臉上都蕩漾著豐收的笑容。
在這次大會上,大家肯定了過去兩年來的工作,表揚成績,總結經驗教訓,根據勤儉建國、勤儉辦企業的方針,又製定了1957年生產發展計劃,提出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指標。
大會選舉了新的兵團黨委,通過了決議,決議強調:
新疆建設兵團的經營方針,要繼續堅持以農牧業為主,相應地發展加工副業、交通運輸、建築工程、合作社等經濟事業,多方麵積累資金,逐年擴大農田、水利建設。
這次大會提出了許多指導意見:
農牧業生產方麵,在保證兵團主副食自給的原則下,堅持以經營棉田為重心的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的方針,大力發展農場內以豬、牛為主和飼養家禽的養殖業。
農田水利建設必須貫徹投資小、見效快、收益大的方針,提高設計質量,嚴格遵守基本建設程序,進一步提高工程質量,降低工程造價,加強灌溉管理,克服重工程、輕管理的偏向。
加工副業必須堅持為農牧業生產服務的方針,發揮現有設備的利用率,生產又多、又好的產品。
建築企業和交通運輸業,必須適應兵團和自治區經濟建設的需要,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準備迎接新任務。
這次會議選出了新的兵團黨委成員。王恩茂為第一書記,張仲瀚為第二書記,程悅長為第三書記,王季龍為第四書記。
這次黨員代表大會,是在黨的“八大”精神指導下召開的,是一次充分發揚民主的大會,更團結的大會。它對加強黨的領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力爭超額完成兵團第一個五年計劃,迎接第二個五年計劃,加速國營農場建設,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黨的“八大”路線指引下,在農墾部和自治區黨委、軍區黨委的領導下,兵團全體職工艱苦奮鬥,勤儉建場,勝利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指標。
1957年,兵團工農業總產值比1954年增長154倍;
耕地麵積則比1954年擴大19倍;
播種麵積比1954年擴大149倍。
糧食總產均比1954年有較大增長。
除棉花外,都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交通運輸、建築工程、合作商業、文教衛生等事業,也有顯著發展,各行業盈虧相抵後,全部實現了綜合經營的盈利。
上述成就的取得,為兵團各項事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兵團在邊疆站住了腳跟,促進了新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為進一步增強民族團結,對穩定新疆社會安定和邊防的鞏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兵團官兵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邊疆征戰,向塔裏木大沙漠進軍。兵團開墾塔裏木荒地
1957年國慶節期間,王震召集兵團農一師的領導赴京,彙報對塔裏木的勘察規劃,並親自主持召開農墾部黨組會議,審查開發塔裏木的規劃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