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裏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麵積53萬平方公裏,位於天山與昆侖山之間,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南北寬500公裏,東西長1000多公裏。盆地北、西、南為天山、帕米爾和昆侖山、阿爾金山環繞。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東部羅布泊降到780米。盆地由於深處大陸內部,又有高山阻礙濕潤空氣進入,年降水量不足100厘米,大多在50厘米以下,極為幹旱。盆地中部是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起風時黃沙滾滾,天晴時浩瀚無邊,人稱“死亡之海”。
這次會議決定,以農墾部的名義,作出了《關於開發塔裏木,向沙漠進軍》的決定,由此拉開了聲勢浩大的開發塔裏木的序幕。
兵團在王震的領導和支持下,農一師在塔裏木河上遊,農二師在塔裏木河下遊,共組織了2萬屯墾大軍開進塔裏木,打響了開發塔裏木的戰鬥。
1957年10月下旬,兵團黨委從北疆抽調烏庫公路中線支隊,兵團建築工程隊人員,農六師工程支隊,以及農五師、農七師的部分連隊,共計2萬餘人支援農一師開發塔裏木。
經過1958年一年的苦戰,在塔裏木這片未被開墾的處女地上,新建了勝利十場、十一場、十二場、十三場、十四場、十五場、十九場和野麻農場8個國營農場,開荒造田45萬畝。
經過廣大兵團官兵的努力,在塔裏木河北岸的阿拉爾地區,蓋起了高樓,新建了拖拉機修配廠、加工廠、農業紅專大學(即塔裏木農墾大學前身)、醫院、商店、書店、郵電局、銀行、招待所等,建成了塔裏木第一個新興城市。
1958年秋,兵團司令員陶峙嶽視察塔裏木時,曾賦詩一首,描述了這裏的新變化:
塔河岸邊有高樓,
今日登臨一覽收。
麵目全非曾幾日,
無邊漠野盡田疇。
1959年,兵團戰士對上年度開墾的土地進行複平、治堿和修整場內水利工程。
同時,又完成開荒造田任務,新成立了勝利十八場、二十場、二十一場3個農場。
1960年,在黑孜洞修建了上遊水庫,解決了枯水期的用水問題,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農一師在塔裏木河上遊兩岸共修建渠道,開墾荒地、增加播種麵積,建大型農場,成功地開發了神秘的亙古荒漠的塔裏木。
農一師在奮戰的同時,屯墾於庫爾勒地區的農二師負責開發塔裏木河下遊地區。
農二師經實地踏勘,在尉犁縣東南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和庫魯克魯姆沙漠之間,發現有可墾荒地。大大增加了國營農場的麵積。
1956年,農二師開始開發塔裏木河下遊的門戶,即尉犁農場,這就是後來的塔裏木一場。1957年又創建了塔裏木二場。
在創建農場的同時,農二師組成了聯合勘測隊,對塔裏木河下遊進行全麵勘測,基本上摸透了這個地區的水土資源,為大力開發塔裏木河下遊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1958年,農二師提出“苦戰三年,改變麵貌”的口號,在塔裏木河下遊進行全麵布點,重點開發,由副師長謝高忠率領萬人大軍進入塔裏木。
農二師全線鋪開,部署了7個新場的開墾和兩個老場的擴建任務,新場即塔裏木三場、四場、五場、六場、七場、八場、九場。
新建的水利工程有大西海子水庫、愛沙米爾水庫及2條總幹渠,3條南、北、西幹渠,3條場內幹渠和普米渠首工程等。
戰士們來到這裏後,生活和勞動條件極差,住窩棚、吃粗糧、喝鹹水、抗風沙、頂酷暑、冒嚴寒,利用手工工具,常常每天要連續奮戰10幾個小時。
農二師廣大戰士不怕困難,充分發揮聰明才智,進行了許多工具改革及技術革新。廣大戰士們提出了“變擔為推,變推為飛”的口號,大搞車子化和機械化,全工區裝配架子車4000多輛,大大減輕了勞動的強度,提高了工效。
農二師一年就開荒45萬畝,除塔裏木九場隻完成規劃設計外,新建成6個農場,完成大西海子、愛沙米爾2座水庫及173公裏的引水渠道,建築物631座。1959年,又繼續開發了塔裏木九場。
1960年,兵團開展“雙千萬畝”運動,要求農二師實現“雙百萬畝”的指標。
農二師為擴大墾荒麵積,經新疆政府同意,將已建成的一個10幾萬畝耕地的正規劃農場塔裏木一場與塔幹裏克公社和群克公社卡拉大隊的草場交換,做為對當地群眾的補償和支援,在新墾區繼續開荒。
農二師在塔裏木經過數年努力,開荒造田,建成農場,修建千裏幹渠、卡拉幹渠、普米幹渠等,建成大西海子一、二庫,愛沙米爾一庫。
到1960年,農一師和農二師在亙古荒原的塔裏木盆地及沙漠邊緣,開荒造田126萬畝,在塔裏木河兩岸共建成17個大型的現代化國營農場,形成了上下遊啞鈴形的兩個墾區。
這一年3月,王震參加在阿拉爾召開的向荒漠進軍的萬人誓師大會。阿拉爾是橫渡塔裏木河的門戶,也是進軍塔裏木深處的大本營。
王震在大會上發言,他說:
農一師有來自井岡山參加過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老紅軍,有抗日戰爭時期的老八路,有打過蔣介石的解放軍……
你們在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下,參加生產建設,來到塔裏木大沙漠,修了水渠,建了學校,你們已經創造了勝利的開端。
相信你們會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幾年苦戰,將塔裏木幾千萬畝、成億畝的土地開發出來,將這裏變成我們祖國最大的機械化、電氣化的糧棉基地。
王震對林海清、劉克明兩位師長非常明確地說:“我建議你們兩個師,一個東進沙雅,一個西出輪台,在塔裏木河中遊會師,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邊緣開出一條綠色長廊,這樣就為我們後代,為人類辦了一件大好事。”
後來,塔裏木盆地成為了中國最主要的內陸產棉區。由於光照條件好,熱量豐富,能滿足中、晚熟陸地棉和長絨棉的需要。這裏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作物積累養分,又不利害蟲孳生,成為了中國優質棉種植的高產穩產區。這裏的瓜果資源也十分豐富,著名的有庫爾勒香梨、庫車白杏、阿圖什無花果、葉城石榴、和田紅葡萄等。木本油料的薄殼核桃種植也很普遍。和田的地毯編織和桑蠶也很發達。
塔裏木這塊曾經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地方,從此是生機勃勃,一派繁榮景象。兵團開墾莫索灣
早在1953年,王震司令員就提出開發莫索灣的設想。根據這個命令,新疆駐軍成立了農十師,師長林海清曾和自治區水利廳勘測設計人員對莫索灣進行過初步勘測和調查。
1956年,成立後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農八師先後派出勘測隊進行了詳細的土壤調查和地形勘測,擬定了開發莫索灣的方案。
莫索灣原名毛索灣,位於準噶爾盆地中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邊,屬瑪納斯河中遊地區。莫索灣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利、光熱資源豐富,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生長,是發展糧、棉、糖、畜牧業的理想基地。
早在清朝同治年間,瑪納斯、呼圖壁縣附近的漢族人民為反抗阿古柏和清真王妥德磷的民族仇殺而逃避至此,組織民團築城自衛,一邊戰鬥,一邊生產,建設了西營、野馬、東湖、馬橋等城鎮。
但是,由於這個地區嚴重缺水,逐漸荒廢,變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那些被泥沙淤塞的渠道和荒蕪的田埂還隱約可見。
1957年11月,新疆自治區黨委派農村工作部部長吳鑒群在瑪納斯縣委召開有關方麵負責人會議,商討軍民共同開發莫索灣的方案。
在這次研討會上,組成了開發莫索灣工作委員會,由農八師副政委劉炳正任主任,瑪納斯縣委書記張貴官等任副主任,領導班子就這樣成立了。
工作委員會全體人員經過現場踏勘,達成了一個目標明確的協議。
協議內容如下:
農八師應開墾60萬畝,瑪納斯縣應開墾50萬畝。
討論方案上交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
司令部在接到這個方案後,進行了認真地研究和論證,最後,批準了農八師的這份《開發莫索灣計劃任務書》。
這個方案經司令部下達後,農八師的戰士們躍躍欲試,希望再次創造輝煌。
農八師黨委決定馬上開始行動,以便使大家的熱情得到盡快地發揮。
1957年冬,農八師派出4500人的水利建設大軍挺進莫索灣,搶修總幹渠並於1958年3月15日勝利竣工,首先解決了70多萬畝土地的水源問題。
在這些修建的水利工程中,除總幹渠和主要的水利建築物使用鋼筋混凝土以外,其餘大部分工程建築都是就地取材,因而減少了投資,加快了進度,保證了及時供水。
在1958到1960年兩年間,農八師修建幹、支、鬥渠以及大型水庫,增加建築物,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灌溉網,方便了農田建設。
另一方麵,農場的規劃、建點,以及開荒工作也緊張有序地進行著。
此前的1957年11月,農八師黨委就派出一支建場先遣組,由肖鳳瑞率領,前往莫索灣勘察定點,進行實地調查工作。
12月,以二十四團為主抽調組成的第一支隊伍進駐莫索灣,在西營城附近創建莫索灣二場,使兵團在莫索灣的農場規模漸漸擴大。
1958年春,兵團又從二十二團、二十三團、三十團、機耕農場、種羊場、師直抽調大批幹部戰士組成幾支隊伍,又相繼進駐莫索灣,創建了一場、三場、四場、五場、六場。
1958年7月1日,由老場選送的500名黨、團員和青年,也開赴莫索灣。
這支隊伍的戰鬥力更強,生產積極性更高,大家把農場當成戰場,把困難當成敵人,創建了遠近聞名的共青團農場。
開發莫索灣最大的困難是缺水、無菜、無房、無路,運糧比較困難。當時用水都是從很遠的地方拉運的,隻能保證做飯和飲用水。
戰士們洗臉的水要用三四次,然後再用來洗腳,洗腳也要用三四次,稠得實在不能用了才倒掉,連平常愛幹淨的人也是這樣厲行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