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用水的問題,大家化積雪為水,暫時解決了吃水、用水的問題。

在當時,根本吃不上新鮮的蔬菜,隻能吃鹹菜。住房,也主要是挖地窩子和搭帳篷。

經過戰士們艱苦卓絕地努力,待修築了道路以後,運糧難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大家終於吃到了香噴噴的飯菜。

1958年春天,戰士們經過幾個月的艱苦拚搏,大力開墾土地,種植作物,當年就取得了糧食豐收。

自治區和兵團領導王恩茂、張仲瀚等前去視察,對戰士們的勞動成果十分讚揚。

新開墾的莫二場,實現了當年生產當年有盈利的計劃任務,受到了黨和政府的表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還為此獎給莫二場嘎斯車1輛、機床3部。

1958年的下半年,兵團司令員陶峙嶽來到了莫索灣視察。

在他的眼前,人口聚居地的建築物拔地而起,野外大地上豐禾湧動、一派金黃。

麵對豐收的場景,陶峙嶽在金風中吟詩道:

紅旗插遍莫索灣,

大地茫茫一手翻。

喚起千年沉睡夢,

永存青春在人間。

1959年,戰士們在莫索灣繼續開墾荒地,增加播種麵積,其中,小麥獲得了大豐收,單產平均達205公斤,這又是一個大豐收啊!

莫五場的小麥單產達到250公斤以上,成為兵團第一個小麥單產250公斤的農場,國務院為此給予高度地表揚。

1959底,經兵團黨委批準,將原莫二場、莫三場合並為莫二場;莫四場、莫五場合並為莫五場;莫六場與共青團農場合並為共青團農場。

1960年11月,又將莫一場並入莫二場。1960年又繼續開荒,擴大播種麵積。這一年,小麥又獲得了大豐收,為國家創造了財富。

從1958年到1960年,莫索灣開發規模基本定型,共開荒造田,播種麵積,建築房屋,營造各種林帶,種植果樹等全部喜獲成就。

莫索灣在3年的時間裏為國家實現利潤30512萬元。同時,還建起了拖拉機修配廠,職工醫院,中小學,在無邊無際的荒原上,出現了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築。

1960年9月,王震部長在陶峙嶽司令員陪同下視察莫索灣,接見連以上幹部,對莫索灣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和讚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功臣王震,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希望,他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莫索灣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就,關鍵在於戰士們按照流域規劃和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全麵規劃,分項同步建設,為其他農場的開發和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兵團大力發展工業

1958年初夏,毛澤東主席對全黨和全軍提出了響亮的口號。

這個口號是:

全黨動手、興辦工業。地方工業產值要在5年、7年趕上或超過農副業產值。

為了積極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組織召開第四屆加工副業會議。

會議決定,因地製宜,積極興辦工業。

於是,一場興辦工業的浪潮在新疆大地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1958年,根據黨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要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作出重要指示:

把新疆建設成為祖國強大的鋼鐵、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紡織、製糖等工業基地和植棉基地。在保證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前提下,工業和農業同時並舉;在保證集中領導、全麵規劃、分工協作的條件下,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同時並舉,全黨全民大辦工業。

在這次會議之後,新疆建設兵團積極籌建八一製糖廠、八一棉紡織廠、八一造紙廠等現代工業企業,並投入前期工程。

各師中小型企業也在積極籌建和發展。整個新疆彌漫著大力興辦工業的氣息。

6月,兵團頒發了《兵團加工副業第二個五年計劃草案》。

基本方針為:

全麵貫徹為農牧業服務,為大工業服務,為城鄉人民生活服務和為出口服務,以中小型為主,大中小結合,因陋就簡,勤儉辦廠。

兵團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安排、相互支援、密切協作的原則,規定了六項基本內容。

這項基本內容是:

(1)工業總產值在5年內趕上或超過農副業產值。

(2)上繳利潤3~4年與農業平衡或者可以超過。

(3)大力發展電力工業。

(4)加速建設化肥工業。

(5)建成製糖和澱粉生產基地。

(6)產品質量二三年或更快趕上或超過全國先進水平。

同時還提出了“二五”計劃期間的生產發展規劃。這個規劃的提出,激勵了各單位大辦工業的積極性,大家奮鬥的熱情更高了。

在那一年,兵團著力各類工業企業,製造工業、建材業、輕工業發展同樣極為迅速,另外,化工業始慢慢地發展起來了。

195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出現了自己的鋼鐵工業。

1959年,新疆建設兵團進行科學調整,重點興辦了巴侖台躍進鋼鐵廠,兵團機運處和工一師分別修建了煉鋼和軋鋼車間。

1959年1月份的時候,新疆建設兵團召開工業座談會,總結1958年工業生產經驗。各級代表都踴躍參加這次勝利的大會。

在這次大會上,又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在建設兵團各部隊的努力下,在1959年必須進一步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在工業生產建設上來一個更大的躍進。

會議召開之後,大家開始了熱火朝天的建設任務。

1959年,興建工業骨幹企業有:

八一毛紡廠、紅山咀水電站、鐵門關水電站、躍進鋼鐵廠、通用機械廠、合成氨廠、十三戶拖拉機製造廠、天然堿加工廠、奎屯卷煙廠等等。

1959年累積完成的投資總額,超過了兵團成立以來的總和。

這些成績的取得,都凝結著戰士們無數的辛勤汗水。

時間到了1960年,是新疆建設兵團工業投資最多的一年。

除續建工程外,兵團又新建企業,擁有基本建成投產的骨幹工業有:

石河子棉紡織廠、毛紡廠、製糖廠、造紙廠、紅山咀水電站,奎屯卷煙廠、針織廠,農六師煤礦、機械廠,烏魯木齊市通用機械廠。

這些骨幹企業的生產總值,創造了兵團曆史的最高記錄。

兵團所建設的工業,大多是采取投資少、收效快、收益大、因陋就簡、自力更生的辦法發展起來的,大大減少了財政的支出。

比如說,石河子八一製糖廠是借用軍墾戰士的轉業資金興建的,生產頗具規模。

八一製糖廠是在1958年7月動工興建的,到1959年12月建成投產,僅用1年半的時間,這在同行業、同規模的建廠速度上是創紀錄的。

在大辦工業方針的指導下,兵團還根據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方針,本著勤儉辦廠、就地生產原料、就地加工、就地消耗、為國家提供商品的原則,各墾區、各農場迅速興起場辦加工等綜合工業的熱潮。

加工副業全麵開展,修理業迅速建立健全,小煤窯、小水泥、小化肥、小水電、小化工、小糖廠、食品加工廠、綜合加工廠等陸續建立起來。

在這一年裏,場辦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改善了職工生活,為市場提供了商品,並為進一步發展農牧業生產積累了大量的資金。

兵團建立的拖拉機修配廠、綜合通用機械廠和汽車修理廠,是3家規模較大的現代化工廠,加快了新疆工業化的程度。

這些工廠能修理汽車、拖拉機,為汽車、拖拉機生產上千種精密配件,還可生產大批機床、電動機、播種機、脫穀機、榨油機……

修理廠的建成,為發展場辦工業創造了條件,有力地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需要。

1960年8月2日,為了吸收人學生到兵團參加*業建設,新疆建設兵團兩位負責人到上海交通人學從各個專業裏挑選了50位優秀的人學生,決定讓他們奔赴新疆進行工業技術教學。

經過一個星期的行程,火車抵達了新疆哈密車站。之後,兵團的汽個把人家載到烏魯木齊。同學們接到了通知,張仲瀚將軍要接見他們,人家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天,在兵團司令部一間小會議室裏,坐無虛席,但沒有一個人說話。不一會從裏間屋裏走出一位身材高大,身著黃呢將軍製服的將軍,不用說,他就是農墾部付部長兼兵團政委的張個仲瀚將軍。

張個仲瀚麵帶笑容向同學們問候,他說:

歡迎你們到兵團來,參加邊疆工業建設,我們兵團也要發展工業,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所以我到你們學校——上海交通大學去要人。

同學們表示說:“請首長放心,我們一定會為兵團的工業建設努力的!”

事實上,對於張仲瀚的親切的問候,很多人都感動地流出了眼淚。他們內心裏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一種離家的情愫油然而生。

“同誌”這個親切的稱謂,讓他們感到新疆建設兵團有種家的溫暖,燃起了報效祖國的熱情,因此,他們願意把自己青春奉獻給這塊土地。

8月20日,50名同學奔赴兵團各個單位,周域光被分到兵團第六農校農機教研組任教,教授機械製圖、電工學、工程力學和機械零件等科目。

兵團第六農校的校址設在梧桐窩子,後遷至五家渠。這所學校從無到有,白家起家,是以培養工業器材操作為目的中等專業技術學校。

第一批學員是從各場機耕隊招來的拖拉機駕駛員,通過3年的學習,駕駛員有了專業的技術水平。在當時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個錯了。

經過這批大學生的努力,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終了培養出第一屆合格的工業技術操作畢業生.為工業建設培養了專業技術人員。

接著,第二批學員也從上海來到了兵團。為了兵因的工業建設,這些大學生奉獻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也正是有了他們,兵團工業事業才有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