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繼往開來再創輝煌1(1 / 3)

五、繼往開來再創輝煌1

●鄧小平說道:“還是一句老話‘百聞不如一見’喲,這次來確實不虛此行!”

●江澤民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提出要求:“艱苦奮鬥,屯墾戍邊,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增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

●胡錦濤總書記走下車來,步伐矯健而又穩重,臉上笑嗬嗬的,看上去特別平易近人。他站定後,向路邊兩旁的群眾親切地揮手致意。

● 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王震建議中央恢複兵團建製

1977年12月12日至1978年1月20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國營農場工作會議,會議紀要建議,將黑龍江、新疆、廣東、雲南4省區的墾區改為由國務院主管部門和省區雙重領導,以省區為主的體製。並決定,這四個墾區的基建投資和國家統配、部管物資,以及化肥、生資、油料均列入國家計劃,由國務院主管部門直接供應。

1978年3月,王震指示國家農墾總局派出工作組,對新疆國營農場體製下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就調查的情況向黨中央報告。

緊接著,王震又向黨中央鄭重建議:

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王震將軍曾經在撤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時就說:“生產建設兵團怎麼能撤銷!這是我們國家農墾生產的一支強大的力量,也是戍邊保國的一支強大的後備力量,撤銷生產建設兵團和下放國營農場的決定是錯誤的!”

1978年9月13日,自治區黨委、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明確規定,將原兵團所屬農牧團場和44個地方國營農場劃歸農墾總局統一管理,同時,調整、充實各級領導班子。

此舉使農墾經濟的開拓出現了曆史性轉機。

從1979年到1981年,墾區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開始逐漸回升。

1981年,已是73歲高齡的王震將軍,1年內帶病先後4次到新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親切慰問新疆人民。

王震在多次的慰問中,傳達了黨和中央關於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進行撥亂反正,幫助穩定新疆的局勢,繼續開拓兵團的新局麵。

王震對兵團的一些領導幹部說: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軍區的後備軍,是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重要力量!兵團應是戰鬥隊、生產隊、工作隊。

經過反複調研和實地考察,王震認為必須盡快恢複生產建設兵團,這是穩定新疆大局的需要,也是發展新疆經濟的關鍵。

為了恢複曾被撤銷的兵團建製,王震建議中央派時任吉林省省委書記的王恩茂同誌重返新疆工作。

1981年6月30日,王震親自給主持軍委工作的鄧小平寫信,再次提出恢複生產建設兵團的建議。

7月1日,接到王震的信後,鄧小平就作出了重要批示。

鄧小平的批示內容如下:

請王震同誌牽頭約請有關部門領導同誌,對恢複生產建設兵團的必要性,作一係統的報告,並為中央擬一決定,以憑決定。

鄧小平作出批示後,心裏覺得還不踏實,想到新疆實地看一看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了。鄧小平視察新疆石河子

1981年8月13日中午時分,一列車隊悄悄地駛入新疆石河子的第一招待所,也就是現在的石河子賓館。

在那裏,沿街沒有歡迎的人群和鮮花,鄧小平同誌就這樣來到了石河子。

這個時候,當年經久沙場的二野政委已經是滿臉微笑的老人了。

鄧小平一下車就發布一個“安民告示”:

我是來度假休息的,我沒任務。

原來,鄧小平在接到王震的信後,一直對新疆放心不下。1個月之後,小平同誌決定到新疆石河子墾區,並想深入農場連隊進行實地調研、考察。

這次陪同鄧小平到新疆視察的,王震、王任重等人。

8月份是新疆最美的季節,到處瓜果飄香,碩果累累,讓這位老人感受到了豐收的景象,就像中國改革開放一步步地向前邁進一樣。

新疆石河子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城市。這是一座在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中,由軍人選址,軍人設計,軍人建造的軍墾新城。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兵團二十六師及二十五師1部,在王震將軍的率領下挺進石河子,拉動了“軍墾第一犁”,開荒生產,創建了比共和國僅小1歲的石河子新城。

新疆建設兵團的戰士們,前赴後繼為邊疆的安寧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大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無私奉獻,使昔日的戈壁荒灘,終於變成綠色的家園。

軍墾人用血水和汗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上為石河子寫上了重重的一筆。使石河子成為了綠色的城市,成為了戈壁灘上最為耀眼和引人入勝的綠色明珠,成為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兵團事業發展變化的縮影。

60萬石河子各族人民,來自五湖四海。在半個世紀的曆史進程中,形成了濃鬱的集“開拓性、群眾性、開放性、多元性”於一體的軍墾文化特色。

軍墾新城石河子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已經走出大漠戈壁、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這天中午,鄧小平和新疆黨政軍負責同誌,與石河子的當地領導共進午餐。

鄧小平說:“是來休息的,往後吃飯就不要陪了。”

晚上和第二天吃飯,鄧小平都和家人在一起。

8月14日,鄧小平中午稍作休息後,乘專車遊覽了石河子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