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入鄧小平眼簾的是滿眼的綠色,工廠、街道、住宅都在綠色的海洋中,城在綠雲裏,鳥兒在歡快地歌唱,蝴蝶在翩翩地起舞。
鄧小平看到高大挺拔的楊樹,像一個個英姿颯爽的戰士,還有婀娜多姿的柳樹,風情萬千的白蠟、園冠榆、還有數不清的綠化帶和叫不上名的盛開鮮花,把整個城市點綴得五彩斑斕。
在空氣中彌漫著樹木、鮮花散發出的醉人心脾的清香,天空顯得是那麼的明淨而高遠,藍藍的,如水一般。
石河子給小平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
當天下午,鄧小平來到石河子墾區的一四五團一營三連。
在前往一四五團一營三連的公路兩旁,綠樹成蔭,道路林、農田防風林交織相映,田連阡陌、渠水潺潺,初秋的好風景簡直賽過江南。
麵對這般景象,鄧小平不時地向石河子農工商聯合企業黨委書記劉丙正和副經理任友誌問這問那,看來他對這裏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鄧小平告訴大家說:“我過去看過反映你們的電影,我記得是一部《軍墾戰歌》,還有一部叫《綠色的田野》,周總理、陳毅副總理也向我講起過你們開發準噶爾、塔裏木盆地的動人情景,我就想來看一看。”
鄧小平坐在車裏慢慢地講著,一邊還注視著車窗外那美麗的景色,這景色是那樣迷人,令人心醉。
他向司機示意說道:“開慢點,請開慢點!”
他們乘坐的車子進入石河子墾區後,鄧小平很多次這樣提醒開車的司機,他希望能在路上多看一些美麗的風景。
鄧小平說道:“還是一句老話‘百聞不如一見’喲,這次來確實不虛此行!”
鄧小平的車隊在一營三連還沒有停穩,等候多時的一四五團軍墾戰士、家屬、教師和小學生一下子沸騰起來,紛紛來看望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下車後,鄧小平向歡迎的群眾頻頻招手致意,在他的臉上蕩漾著那和藹的笑容,大家目睹了這位偉人的風采。
在歡迎的人群裏,大家有的歡呼著,有的激動地流出了熱淚,還有的拚命往前擠,想再清楚一點看看小平,想和小平握握手。
一四五團一營三連連長兼政治指導員的殷延福,向鄧小平迎了過來。
劉丙正把這位精幹的連長介紹給鄧小平。
殷延福激動地說:“鄧主席好!”
鄧小平一麵點頭說:“同誌們好!”
鄧小平又一麵與殷延福緊緊握手,笑著問:“你們連隊多少人?”
“1078人!”
鄧小平聽後十分驚異,敏捷地舉著食指搖著對自治區黨委書記穀景生高聲笑道:“好,頂1個團!”
鄧小平指的是紅軍時期的1個團。人們不禁高興地笑了起來。
劉丙正解釋說:“他說的是全連人口,包括家屬。”
鄧小平這次來,其實是想考察一下當時的生產連隊與過去部隊的連隊編製有何區別。
於是,鄧小平又問:“你們軍墾戰士有多少?”
劉丙正大聲回答說:“387人!”
鄧小平聽了驚奇而又風趣地笑著說:“好,好,有1個營,1個營!”
鄧小平興致勃勃地來到棉田的防護林。
坐在麵向棉田的一把椅子上,拉著殷延福連長的右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指著旁邊的椅子,連聲說:“坐下,坐下。”
殷延福挨著鄧小平坐下之後。
穀景生向殷延福問道:“殷連長,你們連的耕地有多大的麵積?”
“8200畝。”
“糧食作物占多少?”
“4800畝。”
“棉花麵積多少?”
“500畝。”
殷延福每講一句話,鄧小平都要點點頭,他聽得十分認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當殷連長講到人工地膜植棉麵積達到400畝地,鄧小平全神貫注地瞅著他。
鄧小平問道:“地膜植棉比一般植棉的優越性,你認為在哪裏?”
殷連長回答說:“地膜植棉可增溫、保墒、滅蟲、滅草、增產、增效等優勢。”
鄧小平看著一塊條田連著一塊條田的棉田,一樣平、一個色,棉桃壓滿枝頭,在風中不停地搖擺,讓他更加意識到科學種田的重要性。
忽然,鄧小平興奮地說:“王胡子(王震),你到新疆帶了好頭,把地膜棉推開了。”
王震就笑著說:“這要總結經驗,好好推廣。”
望著眼前不是西湖勝似西湖的田園風景,不能不讓人想到,那曾經“西出陽關無故人”、“風吹黃沙鳥飛絕”的西部風情,已成為遙遠的曆史。如今,軍墾戰士使沙漠變綠洲,創造了“人進沙退”的人間奇跡。
鄧小平望著坐在左側的王震說:“王胡子,你當年率部隊來新疆的時候帶了多少兵?”
王震笑著說道:“我帶了10萬人。”
鄧小平又問:“那當時國民黨軍隊是多少?”
王震回答說:“也是10萬。”
鄧小平依舊問:“在這個地方是你帶的幾軍?”
此刻,坐在小平對麵的農墾總局局長謝高忠說:“這裏是國民黨起義部隊二十二兵團的底子,還有從解放軍二方麵軍派來一些幹部,比如一四五團的第一任政委李光,一分場政委王國柱,都是三五九旅的,但是後來新增的成分很多。”
穀景生站起來說:“鄧主席,這是我們農場栽培的瓜果,你嚐一嚐吧。”
鄧小平笑著點頭說:“好,能吃上準噶爾的瓜果,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