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聊了一會兒,穀景生站起來,請鄧小平前去參觀棉田。
王震也興致勃勃地對著大家說道:“走,我們到地裏看看。”
鄧小平走在前麵,展現在他眼前的,是那綠油油的棉田,一望無際,恰似平靜的綠色海洋。
放眼望去,樹木和棉田的棉花連成一片,道路林、農田防護林、林林相連、樹樹相接。
誰能想到,這裏曾是以荒涼幹旱聞名的準噶爾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緣,而如今卻是另一番樣子。
進入棉田,鄧小平的心情極好,他全神貫注地觀察棉花,累累的棉鈴壓滿了枝頭。
他高興地問殷連長:“你這個棉花是幾時種的?”
“4月24日。”
“你這塊地的麵積有多大?”
“400畝。”
“你這裏麵積比農科所大的多嘛!你的單產預計多少?”
“皮棉180斤。”
鄧小平聽了說:“哎呀,比那邊的(指農科所小畦豐產試驗田,預產皮棉1畝300斤)要低得多。”
這時,石河子農工商聯合企業副經理任友誌插話說:“咱們這裏的緯度是北緯45度,是植棉禁區。為了解決部隊的穿衣問題,王司令員與當時來我國工作的蘇聯植棉專家迪托夫教授和陶峙嶽將軍簽訂石河子棉花豐產協議,還創辦了部隊第一所高等學府八一農學院。1951年畝產皮棉二、三十斤。迪托夫及時總結經驗,采取科學措施,1953年在準噶爾南緣的瑪納斯河流域,3萬多畝棉花平均畝產皮棉達到100多斤,還上了《人民日報》頭條新聞。”
小平同誌聽了任友誌的介紹很滿意,向他點頭,並與他握手。
然後回過頭來對殷延福連長說:“那好,那好,這麼說,你們的棉花已經翻了好幾番,也就很可觀了,值得大家學習。”
8月15日,鄧小平同誌看了農場的連隊和生產情況後,又興高采烈地來到石河子的養殖場,看了新培育出的軍墾細毛羊。
當鄧小平看到像小牛犢大的軍墾細毛羊種公羊時,非常高興,拉著紫泥泉種羊場團長丁宜生的手連聲說:“好,就是不一般!”
鄧小平心情顯得特別好,他依舊風趣地對陪同的領導說:“還是那句老話‘百聞不如一見’喲,這次來確實不虛此行。”
鄧小平繼續對身邊的人說:“石河子這個地方很涼快,明年動員葉帥來”
這次鄧小平來到石河子,反複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是來休息的,我沒帶任務。”
鄧小平對實際要來調研的事情,卻隻字未提。到農場看幹部群眾,看農場作物,看培育出的軍墾細毛羊,就事說事,心態很自然,很灑脫。
這天晚上,小平同家人一塊用晚餐,沒有山珍海味,餐桌上全是當地土產品,洋芋、玉米棒子、毛豆、苦瓜、虎皮辣子、手抓羊肉等。
鄧小平笑嗬嗬的,看到蒸出的洋芋皮裂開了花,很誘人,他吃了一個,還想吃第二個。
保健醫生不讓他吃。
他卻說:“這個好吃!”結果他硬是吃了兩個。
鄧小平來到石河子的消息傳開後,下班的幹部、工人、市民湧到招待所門口,人頭攢動,都想親眼目睹一下偉人的風采。
對於群眾的熱情,負責保衛工作的楊德忠把這個情況向鄧小平作了彙報。
鄧小平沒有換鞋,穿著拖鞋慢慢走到門外,麵帶笑容向群眾揮手致意。
看到鄧小平出來了,大家興奮地鼓掌。
群眾目送鄧小平回到招待所後,才漸漸離去。
晚上,鄧小平在石河子過夜,他風趣地說:“石河子這個地方好,很涼快,晚上睡覺還要蓋被子,感覺很好。”
石河子墾區是兵團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發展變化的縮影。鄧小平親臨石河子視察,是對石河子廣大幹部群眾最大的關懷、最大的鼓舞。
鄧小平視察石河子墾區返回烏魯木齊後,接見了團以上幹部和老紅軍,勞動模範代表,對他們的奉獻精神表示了充分地肯定。中央決定恢複兵團建製
鄧小平就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問題,認真地聽取了新疆黨政主要負責同誌、包括王震的意見。
目光遠大的鄧小平指出: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是現在的農墾部隊,是穩定新疆的核心,生產建設兵團恢複起來確有必要。
鄧小平從新疆返回北京3個月後,1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以中發45號文件,發出《關於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
文件內容如下:
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發展農墾事業,對於發展自治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建設,防禦霸權主義侵略,保衛祖國邊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月14日,國務院派出以農墾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組成的工作組,由農墾部副部長趙凡率領到達新疆,商談恢複生產建設兵團的有關事宜。
30日,農墾總局黨委上報《關於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幾個問題的意見》。“意見”內容如下:
恢複兵團,應以農墾係統現有建製為基礎,基本不動,適當做些調整。
12月22日至25日,農墾總局召開各地、州、市農墾局及直屬單位主要領導幹部會議,傳達學習中央文件,重點研究兵團和師機關的編製、單位劃分和接交方案。趙凡、穀景生到會講話。
1981年底,即將恢複建製後的新疆建設兵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