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明朝(2 / 3)

11 一次,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從金華來到蘭溪縣樟林村,官兵們列隊在村前,全神貫注地聽著朱元璋講述軍紀。突然,滂沱大雨從天而降,把每個人都澆得濕透。衛兵急忙請朱元璋進屋避雨,可他仍然騎在馬背上,端坐不動,以更加洪亮的聲音繼續演講。義軍官兵被朱元璋鎮靜的神態所感染,都專心致誌地聽講,竟忘了是站在大雨之中。演講畢,陣雨停。朱元璋脫下戰袍,把它曬在附近的一座小石橋上。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就把此橋取名為“獻袍橋。”

12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元璋帶了軍師劉伯溫和武將胡大海四處奔走,尋找大將。一天,他們來到縣境內的一個山村。聽樵夫說,這裏不遠處有一個高大魁梧、力大無窮的能人,是“秤柱坑”人,叫常遇春。他們攀山越嶺,來到幾間竹椽草屋前。胡大海將門一推,跳出兩隻斑斕大虎來。朱元璋喝道:“孽畜,我老朱在此,休得無理!”老虎頓時伏在地上,馴服得像綿羊一般。進屋後,見到了常母。朱元璋向常母講述天下大勢,請常母答應讓兒子出山打天下。這時,常遇春回家,也讚同改朝換代,但想到年過七旬的老母,又不忍心離家出走。常母一邊吩咐他去弄點山貨回來招待客人,一邊竟自焚而去,以解兒子後顧之憂。就這樣,常遇春一心一意地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大功。

13 朱元璋攻克定遠後,在進軍滁州的途中,留用了馮國用、馮國勝等,和他們共商大計。讓他們參與機務。浙東平定後,地方上的望族劉基(即劉伯溫)、葉琛、章溢還隱居在深山裏。朱元璋派人帶了厚禮,並叫軍中的文人寫了好多書信,再三地聘請。這三人和婺州的宋濂一起被請到應天。朱元璋稱他們為“四先生”,特地為他們蓋了一座禮賢館,恩禮備至。他還常叫宋濂等人給他講經史,一起研究儒家的經典和曆史上的成敗原因。

14 陳友諒被消滅後。江西行省把他的一張鏤金床獻給朱元璋。朱元璋指著鏤金床對侍臣說:“這和孟昶(五代時後蜀國君)的七寶尿壺有什麼差別呢?一張床就如此精巧,其餘可想而知。窮奢極侈,怎能不亡!”遂命令把床毀掉。

15 鑒於前代宦官之禍,朱元璋即位後,“置宦官不及百人”。對宦官防範甚嚴,立下條章,不準宦官讀書識字,不許兼外臣文武銜,品級不得超過四品,禁止宦官與外廷大臣交往。一次,他對左右侍臣說:“漢唐宦官之禍,雖說是宦官之罪,其實也是人主寵愛所使然。如果宦官不準其點兵預政,雖欲為亂,其可得乎?”朱元璋唯恐嚴厲的約束仍不足製止宦官幹預政事,又特命工匠鑄鐵牌一塊,豎立在宮門內,上刻:“內臣(即宦官)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但自成祖起,開始重用宦官。英宗正統七年(1442),司禮太監王振毀去朱元璋所立鐵牌,總攬朝廷軍政大權。

16 朱元璋登基後,就準備封賞功臣、親屬、親戚和朋友。可親朋多如牛毛,該如何處置。一天,劉伯溫邀皇上出去遛遛。於是,兩人換了便服,往繁華熱鬧的城隍廟走去。大廟內,圍著一群人,正在瞧著牆上的一幅畫。畫上畫的是一個人,頭上長著一束一束挺起的頭發,亂得像雞窩一樣,每束頭發上戴一頂帽子。朱元璋看來看去,不明其意。回到宮裏想了一夜,仍無結果。第二天問劉伯溫。劉伯溫笑道:“陛下,這個畫畫的人了不起啊!他用畫向陛下進諫,開國後,要防止一樁事。冠(官)多發(法)亂!”朱元璋恍然大悟,點點頭說:“這個人,他跟寡人打起坎坎來,這個坎坎打得好,我立即采納,傳旨出去,今後隻封功臣,不封親朋!”

17 明初,由於經過長期戰爭的破壞,“人煙斷絕”,“城野空虛”。朱元璋認識到:“恣意奢欲”,“使百姓困苦”,就將“至於亂亡”。所以,朱元璋反複告誡他的兒孫,要“取之有製,用之有節”,要注意休養生息。洪武二年(1369)的一天,朱元璋退朝還宮,指著宮中空曠之地對伺候在一旁的太子和諸王說,這裏的空地並不是不可以建立亭台、觀榭,或者開辟遊覽之所,隻是“不忍重傷民力耳”。從前商紂王建瓊宮瑤池,天下生怨;漢文帝欲建露台,因惜百金之貴而罷,因此國泰民安。“爾等當長存儆戒”。

18 一次,刑部主事茹太素應詔上書,諫言五件事,共寫了1.7萬字。朱元璋越看越不耐煩,下令拉出去打他一頓。第二天晚上,朱元璋又在宮中命人朗讀茹太素的上書,從中摘錄重要而又可行者四件事,才用了500多字。朱元璋以此為典型,於洪武十年(1377)專就上書諫言的格式,頒發了一道詔書,明令諫言務求簡要,不許多用虛文浮詞,並要求在上書正文之首加上一提要,概括全文內容,以收一目了然之功。

19 朱元璋大殺功臣宿將,太子朱標看了非常難受。有一次,朱標勸諫父親:“陛下殺人太濫,恐傷和氣。”朱元璋當時沒有吭聲。第二天,為了諷喻太子,表明隱衷,朱元璋故意將一根棘杖丟在地下,要朱標拿起來。朱標麵有難色。這時,朱元璋語帶雙關地說:“你怕棘不敢拿,我替你把這些刺拔掉,然後再交給你,豈不更好!”

20 朱元璋不知找了多少畫家來為他畫像,結果沒有一張是中意的。這天,朱元璋又找到畫家三兄弟替他畫像。老大把朱元璋畫成馬臉豬嘴,三十六顆紅麻子。朱元璋看了直搖頭,喊人把老大殺了。老二畫得跟老大差不多,不過更活靈活現了。朱元璋還是搖頭,也將老二殺了。老三在家正發愁,走進一個陌生人說:“你那兩個哥哥畫得太像啦!這不是找死嗎!朱皇帝平生最佩服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你今晚把這兩人的像看透,明天隻管照這兩人的像去畫,包你免去一死。”那人又說:“不過,回來之後,還要給我畫一幅朱元璋的真像。”一日,終於輪到老三去畫像了。他裝模作樣地把朱元璋看了個仔細,然後下殿提筆一揮,把畫成的像給朱元璋看。朱元璋看了,不由眉頭一鬆,嘴巴一咧,笑開了,連聲說:“畫得好!畫得像!給我重賞!”老三畫的那張畫像,現在還陳列在明孝陵裏。老三回家後,又給那位救命恩人畫了一張。這張像奇醜無比,真如從朱元璋的麻臉上活剝下來的。傳說這張真像也在明孝陵裏收藏著。

21 太子的師傅宋濂,其孫子宋慎被告發是胡惟庸同黨,宋濂連坐,朱元璋要處他死刑。退朝後,馬皇後勸朱元璋盡量保全宋濂的性命。朱元璋說:“既為逆黨,如何保全?”馬皇後說:“宋濂一向住在原籍,逆黨的事,他一定不知情。”朱元璋仍不赦宋濂的罪。中午用飯時,朱元璋見馬皇後不吃不喝,拿著筷子怔怔地在想心事,便關心地問這問那。馬皇後流著淚說:“陛下不肯赦宋濂罪,他馬上要被殺頭了,我心裏痛惜,是在為先生修福。”朱元璋聽後感動不已,他也明知宋濂罪證不足,便下令特赦宋濂,將他安置在茂州。

22 明代著名將領常遇春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十萬之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據說,這樣一個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的勇士,在家中卻是一個“妻管嚴”,隻因夫人太厲害。明朝王文祿《龍興慈記》中記載說,朱元璋同情常遇春沒有兒子,就賞給他兩個宮女,讓她們為常遇春傳香火。這兩個宮女早就聽說常遇春的夫人不好惹,所以根本不敢接近常遇春。有一天清晨,常遇春起了床,這兩宮女好不容易逮著一個機會服侍常遇春,就打了一盆洗臉水,端進房內讓他梳洗,常遇春看到端著水盆的一雙手又白又嫩,情不自禁讚了一句:“好白的手啊!”大概也想摸一摸那手,但是想到自己可怕的夫人,就歎了口氣上朝去了。但等他下朝回家,夫人叫人拿出一個紅盒子,他很納悶,今天是什麼日子,夫人親自送東西給自己啊?受寵若驚地接過來,打開一看,差點沒昏過去:早上自己讚美的那雙手,這時候正血淋淋地躺在盒子裏!從此,常遇春就受了驚嚇,上班的時候精力不集中,別人向皇上跪拜的時候,他像木頭一樣站著,別人起身的時候,他卻要下拜,如此神情恍惚,讓警惕性很高的朱元璋起了疑心:“看你神神道道的,不像以前的樣子啊,該不是想謀殺我吧!”常遇春趕忙托出實情,一五一十把夫人搞“恐怖活動”的事情向朱元璋作了彙報。朱元璋哈哈大笑:“宮女我多的是,再賞你兩個就是了,你暫且到後宮喝酒解愁吧!”喝酒的時候,侍者端來一碗湯,朱元璋說:“喝吧,這是妒婦湯,滋味很不錯的!”朱元璋說得太快,常遇春也許聽成了“杜甫湯”,反正他沒聽清楚,當然也沒明白這湯的含義,喝到嘴裏,味道果然很鮮美。在皇帝那兒喝了點小酒,常遇春心裏的愁悶確實消解了不少。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些大臣手裏都拿著一個小包裹,就問那些大臣拿的什麼東西,大臣們就說:“今天皇上分肉了,你沒分到嗎?”“分的什麼肉啊?”“包裹上都貼著紙條呢,‘悍婦之肉’。”“不明白,不明白!”喝多了的常遇春覺得這肉的名字好怪,但就是想不明白這是什麼肉。回到家裏,像往常一樣,他的第一道功課就是向夫人請安和彙報:“夫人,我回來了,今天皇上請我喝酒了呢!”說了好幾遍,卻無人答應,滿屋子找,也沒找到夫人。仆人這時候淒淒慘慘來報告:“夫人沒啦!”原來朱元璋趁常遇春去喝酒,叫武士把常夫人大卸八塊,小部分做了湯,大部分賞給了功臣。常遇春這時候才醒了酒,原來剛才在皇上那兒喝的是老婆的人肉湯啊!不由把吃的都吐了,從此嚇成了癲癇病。後來年僅39歲暴卒,興許是癲癇發作而亡。

23 徐達是朱元璋放牛時的朋友,朱元璋起兵以來,擔任三軍統帥,戰功赫赫有名,為功臣之首。朱元璋對他很不放心,想加害於他,總找不到借口。後來元璋讓徐達享享清福,不要再理朝廷之事了。徐達憂心忡忡,不久,就生了毒瘡—惡疽。一天,朱元璋問禦醫:“生背疽忌啥口?”禦醫幾天前曾告訴過徐達,害背疽要忌食清蒸鵝。朱元璋問:“吃了又何妨?”禦醫說:“吃了病情會惡化致死。”朱元璋以“關懷備至”的惡念送清蒸鵝,賜死徐達。

24 馬皇後身居高位,但不驕不躁,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和寬厚仁慈的性格。她常勸朱元璋以堯舜為法行仁厚之政,以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她認為要達到堯舜之治就要重視法治、重視教育、尊重賢才、實行仁厚之政。一年元宵節,朱元璋化裝外出,夾在眾人中觀燈,見一燈上寫著:“女子肩並肩,乘風蕩舟去,忽然少一人,卻向月邊住。”謎底是“好雙大腳”。朱元璋認為這是諷刺馬皇後的,大發雷霆,要嚴懲“刁民”,如查不出具體人來,全城百姓,一律遭殃。馬皇後聽後進諫道:“妾是大腳,自己不嫌,陛下不嫌,別人縱然是嫌,有什麼相幹呢?陛下不是曾說幸虧妾腳大,才能背著陛下逃出死地嗎?何況天子為民之父母,子女們隨便說說自己的父母,並沒有傷害父母之心,做父母的怎能大怒不止,要置子女於死地呢?”朱元璋聽後,怒火全無,遂即收回了成命。

25 明惠帝,明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第二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標病亡,旋立為皇太孫。太祖死,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建文帝為了抑製各地叔父的藩王勢力,開始削藩。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至第二年六月,不到一年的時間,先後削除了周、湘、齊、代、岷五個親王的藩王的爵位。燕王朱棣像其父朱元璋一樣為人陰鷙老辣,想取代建文帝,於是借口“清君側”起反叛。曆史上把這場內亂叫做“靖難之變”(靖難是平定內亂的意思)。這場戰亂,差不多打了三年。燕兵進城之前,建文帝下令放火燒宮。

26 朱棣發兵攻入南京,建文帝東奔西走,無法控製自己,幾次自殺都被人攔住。宮中少監王鉞跪在建文帝麵前,淚水漣漣地說:“高皇帝臨終時留下一隻鐵箱,並囑咐說:‘大難臨頭之時,可以打開此篋。’”宮人們從奉先殿中抬出一個塵封已久的鐵箱,打開後,內中別無他物:三張和尚度諜,上麵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三個名字;三套僧衣,僧帽,還有剃刀一把、文書一紙及白金十錠。上麵用朱筆寫道:“應文從鬼門出,餘人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應文指的就是建文帝。剃度為和尚,從鬼門逃出,被僧人王升接入神樂觀中。此後建文帝專心事佛,雲遊四方,出入雲南、貴州數十載,杳無蹤影。

27 正統五年(1440)春天,北京都察院裏,走進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僧,他自稱自己是建文帝,這次來隻希望將一副老骨頭埋葬在父母墳邊而已,別無他求。上報後,英宗皇帝大吃一驚,幸而老太監吳亮尚在宮中,急往禦史府察看,老僧一眼就認出吳亮。吳亮依稀記得建文帝左腳趾上有顆黑痣,察看後果然不錯,建文皇帝才被迎進皇宮。

28 靖難之役後,朱棣決心北遷,乃命宋禮、陳輝等加緊整修運河。永樂四年,詔建北京宮殿。調集工匠30萬人,民夫近百萬雲集北京。工程分內城、皇城、紫禁城(京城)三部分次第進行。皇城周長18裏,京城45裏。永樂十八年(1420),基建告竣,次年,朱棣正式遷都並改北平為北京。新建京城以皇官為中心,以前門、午門、景山、鍾樓為中軸線,官衙、民居、商鋪分布四周。通衢寬廣,街巷整齊,氣勢雄偉,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城市建築思想,是建築史上的傑作。

29《永樂大典》是明代官修的大型綜合性類書。始纂於永樂元年(1403),永樂五年完成。主編為解縉、姚廣孝等。成祖朱棣賜書名為《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以紀其事。《永樂大典》裝訂為11095冊,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裏。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彙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曆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麵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30 明成祖為了把他的影響擴大到中國以外的國家中去,派遣鄭和出使西洋。當時的“西洋”是指今日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洋與非洲東岸一帶。永樂三年(1405),鄭和奉命出使西洋,他率領官兵、翻譯、采辦、水手、工匠、醫生等27800多人,攜帶著明朝皇帝給西洋各國統治者的詔書和大量的金銀、絲綢、瓷器、鐵器和布匹等,乘坐62艘大海船,浩浩蕩蕩地從長江口的劉家港(今太倉瀏河)出海,駛往西洋各國。鄭和一行所乘海船長達44丈,寬18丈,可容千人,船上裝有羅盤針、航海圖和風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船隻。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在近30年裏,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到過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等許多地方,最遠處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的西洋航行開辟了曆史上最長的航路,抵達了南半球水域,建立了多條縱橫交錯的遠洋航線網絡。鄭和船隊的航線上有六處航行樞紐,由它們輻射出的航路達58條,表現出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成熟。鄭和率領的船隊是中古時期世界最大的遠航船隊,無論是船隻規模、船員人數以至航行地點都是當時西方船隊無法比擬的。

31 燕王朱棣舉兵靖難,攻下南京,奪得皇帝寶座,禦史大夫景清心不滿,欲為舊主報仇。一天,他懷刀入朝行刺成祖。結果刀被搜出問罪。為此,成祖進行了一次殘酷鎮壓,不僅景清心本人被殺,連景氏九族及鄉裏親朋故舊也株連被害,村裏為墟。這場殺戮輾轉牽連,如瓜蔓之蔓延,故世稱“瓜蔓抄”。

32 傳說明朝初期,燕王朱棣起兵奪了皇位。朝廷內的一些大臣、權貴心裏不服,又不敢明著反對。他們大都信奉道教,便暗暗祈禱真武大帝,懲治永樂皇帝。朱棣聽說後,便要在武當山上營建宮觀廟宇,塑造真武神像。他招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對他們說:“真武是天神,長相英俊,你們一定塑得逼真才行。”可朱棣看了工匠們的塑像,很不中意。不久,朱棣又在浴堂上召見高麗族的一個身懷絕技的姬師傅。姬師傅跪見皇上,不敢抬頭,卻注意著皇帝的一舉一動。姬師傅試探著說:“我隻有熟悉了要塑的身材、相貌才能塑像啊!”可是朱棣裝作毫不在乎的樣子,打斷他的話說:“抬起頭來!”聲音比原來溫和多了。姬師傅心裏明白了,膽子也大了,仔細地觀看剛從浴池裏出來的皇帝,隻見他圓圓的臉,高高的個子,大大的鼻子,眼睛有點鼓,披頭散發,打著赤腳。姬師傅拿定了主意,就按照永樂帝當時的樣子,鑄造了一座重達2萬斤的鎏金銅像。朱棣看後連聲誇獎塑得好,還剪下自己的一撮胡子安到神像的下巴上。從此,永樂皇帝既是人間的王,又是天上的神,很多人就不敢再反對他了。

33 朱棣繼位後,鑒於天津具有首都門戶的作用,又是漕糧北運京城的咽喉,於是先後在天津設立天津衛、天津左衛(以上在永樂三年即公元1405年)和天津右衛(設於永樂四年)等三衛,受後軍都督府管轄。從此“天津衛”便代替“直沽”、“海津”而成天津的名稱。朱棣把“直沽”、“海津”改名為天津,其中還有一段故事。原來,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向南方進軍時,曾於建文二年(1400)九月在天津渡河;他在這裏設衛並以“天津”命名,就是紀念這次渡河活動。所謂“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渡口。自朱棣在天津設衛之後,“衛”字長期成為天津的簡稱;直到現在天津附近的居民還習慣稱天津市區為“衛裏”,其起源就在這裏。

34 寧國公主為馬皇後所生,是朱棣的妹妹。永樂三年(1405)十月,寧國公主的丈夫——駙馬梅殷被朱棣手下人推到河中淹死。寧國公主得悉後,急忙趕到皇宮向朱棣要人。朱棣見公主麵色慘白,滿臉怒氣,轉身想走。公主趕上前去,牽住朱棣的衣服,高聲問:“駙馬在哪兒?駙馬在哪兒?”朱棣皮笑肉不笑地說:“我已把害死駙馬的人處死了,你不要再自尋苦惱。”事後,朱棣封公主的兒子順昌為中府都督,景福為指揮旗手衛儉事,並晉封公主為寧國長公主。

35 陽山又名乳山,古稱雁山。在江蘇江寧古泉,距南京約25公裏。明永樂三年(1405)秋,明成祖為替其父明太祖記功立傳,開鑿孝陵神功聖德碑,取材於此。碑身、碑座和碑額三方巨材已大體鑿成,僅個別支撐處和碑身頂端尚與山體相連。碑額上還留有用以雕琢蟠龍頭、爪、尾用的14個石牙。碑身高45米,寬11.5米,厚4米,計重5620噸。碑座高約7米,長約13米。民謠雲:“東流到西流,鎖石鎖墳頭;東也流西也流,就是搬不走;若要搬它走,除非山搬走。”

36 明朝前期,皇帝死時還以宮人殉葬。史書上記載:明成祖死,宮女30餘人先被款待以宴席,接著被帶到一間堂室,一時哭聲震殿閣。讓她們站在小木床上,把繩圈套進她們的脖子,在旁的宦官就撤掉小木床,於是這批宮女就活活被吊死,而美其名曰投繯公主。這種慘絕人寰的殉葬製度,直到明英宗臨死前,才在遺詔中予以廢止。

37 明成祖的文治武功在曆史上負有盛名。而他的“誅十族”、“瓜蔓抄”之類的殘暴行為卻讓人不寒而栗。他為了賢妃、貴妃兩個心愛的女人,竟於永樂末年的“怒斬三千宮女”留下了殺人如麻的罪名。宮女繁多,因得不到皇帝的寵幸,便和宦官相好,雖然宦官不能行夫妻之事,但多少可以給予一些心理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顧,這種現象宮中稱之為“對食”,與宦官對食的宮女稱為“菜戶”。對此,皇帝一般是睜一眼閉一眼,有的皇帝還親自撮合兩者結為對食。

38 仁宗在位期間,政治比較開明,他本人也能夠納諫。他曾對楊士奇說:“為君以受直言為明,為臣能以直言為忠。”一次,大理寺少卿弋謙上奏言事時情緒激昂,言詞猛烈。一些想討好仁宗的官員都指責他有失大體。這時仁宗也討厭他。楊士奇進諫說:“弋謙是應陛下的號召而陳言的,如果要加罪於他,今後還有誰敢說話呢?”仁宗聽後,馬上改變態度,把他提為副都禦史,並安慰說:“卿素來清直,好好為朕辦事,勿懷疑懼。”還下了一道詔書自責過錯。

39 永樂十八年(1420),太子朱高熾奉成祖命進京。路過鄒縣時,太子見男子百姓手持籃筐在路旁采野草果實,便下馬入民室,看到男女百姓都是鶉衣百結,家家鍋底朝天,慨歎不已。遂命太監分賜寶鈔,並召集鄉老詢問疾苦。這時,恰逢山東布政使前來迎接,朱高熾便責問說:“你身為民牧,民窮如此,你卻無動於衷!”布政使回答說:“凡是受災之處,都已經奏求停止今年秋稅。”朱高熾說:“百姓都快死了,還征什麼稅!你必須趕快發放官粟賑濟,不可延遲。”布政使準備發給每人3鬥,朱高熾說:“先發給6鬥,你別怕犯擅發倉廩的罪,我見到皇上自會奏報。”

40 有一次,朱元璋叫諸王子分別檢閱皇城衛卒,其他世子都檢閱完畢很久了,朱高熾才回來奏報檢閱結束。朱元璋問他:“你為什麼這麼遲才回來?”朱高熾回答說:“早晨天氣冷,衛卒們正在吃飯,我等他們吃完了飯才檢閱,所以回來得遲。”朱元璋聽罷誇獎道:“好!孺子懂得恤下了。”

41 朱高煦是仁宗朱高熾的同母弟,為人狡詐凶悍,善於騎射。自恃在靖難之役中立有戰功,對朱棣封朱高熾為太子,封他為漢王而心懷不滿。後來,高煦被改封在青州(今山東益都),他以願常侍在成祖左右為借口,要求繼續留在南京。成祖沒答應。高煦到青州後,暗中募兵。成祖卒,他蠢蠢欲動,苦於沒下手的機會。朱高熾死,朱瞻基從南京奔喪,高煦妄圖在河上伏擊,因事出倉促,終未得逞。宣宗朱瞻基即帝位不久,高煦終於在宣德元年(1426)八月發動叛亂。他仿效朱棣的故伎,指夏原吉等人為奸臣,聲稱自己是舉兵靖難。他還派人暗中聯絡張輔為內應。張輔告發了他的陰謀。宣宗親征高煦。高煦被迫出城向宣宗請罪。宣宗執捕高煦父子回京。

42 漢王朱高煦反叛失敗後被捕獲,押送北京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的逍遙城。一天,宣宗朱瞻基到囚室去看他,他趁宣宗不注意,伸出一腳把宣宗勾倒在地。宣宗盛怒,命令衛士用一個300斤重的大銅缸把他蓋住。可是高煦力大,竟將銅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缸上堆起許多木炭,引火燃燒。高煦就這樣被活活燒死在缸中。

43 宣宗剛即位時,有一個工部尚書向他提出,宮中禦用器物不足,必須到民間采辦。宣宗製止道:“漢文帝的衣服帷帳沒有文繡,史稱其恭儉愛民。朕也須以簡約率下。”並說:“人君恭儉,則戶口日繁,財賦自然也就充足。”宣宗還遵照仁宗的遺囑,在修建仁宗的陵墓獻陵時厲行節約。宣宗親自規劃,僅3個月就修成了獻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