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清朝(2 / 3)

二十六

體香芬芳貌天仙,香飄醉倒男子漢。

乾隆聞名跟蹤找,婷婷香妃侍身邊34。

二十七

切瓜斟酒賀詩味,乾隆三難考紀昀。

學識淵博不畏難,四刀四兩四句神35。

清仁宗愛新覺羅琰(1760-1820年61歲卒葬昌陵)

貪贓枉法靠乾隆,和珅如意送嘉慶。

抓捕入獄再賜死,億萬家財全充公36。

嘉慶帝幸圓明園,忽遇刺客衝身邊。

內務府中小廚役,緣何蕭牆起禍端37。

傀儡皇帝惺惺態,守成之君溫謙懷。

竹籃打水先示空,日後由吾巧安排。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69歲卒葬慕陵)

嘉慶避暑熱河宮,林清強攻紫禁城。

旻寧火器壓義軍,因功受嗣登帝廷38。

大廈將傾國衰弱,割港賠款訂條約。

內外交困多積弊,心力交瘁唱挽歌。

道光考核皇子功,四子受計身無動。

六子才高得偏愛,考德丟卻儲君名39。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31歲卒葬定陵)

萬園之園文宗逃,英法聯軍縱火燒。

不便帶走撕砸毀,精美絕倫殘留焦。

國將不堪尚選秀,女同罪犯做囚奴。

奇女怒斥不畏上,絕勝宮中做馬牛40。

君臣狎妓選靚媚,蓮芬作秀三人陪。

吃醋大臣奏政務,鹹豐批奏潑涼水41。

英法聯軍狗跳牆,鹹豐出逃入山莊。

容顏憔悴淚洗麵,惶恐憂愁死異鄉。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5年20歲卒葬惠陵)

六歲同治不知情,兩宮垂簾來聽政。

慈禧毒死東太後,大權獨攬任西宮。

少年入所伏案閱,以筆塗抹劃句節。

相告舉人國藩客,同治微服訪事業。

賓天異聞同治崩,隻為慈禧歹毒生。

虎毒亦不食其子,權力營造惡念功。

“顧命”百天忽突變,辛酉政變行“垂簾”。

一山豈能有兩虎,慈禧害東獨霸天42。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38歲卒葬崇陵)

戊戌變法欲圖強,公車上書說主張。

明定國是光緒詔,宣布變法立規章。

戊戌政變遭禍害,遏製光緒囚瀛台。

慈禧陰謀先廢帝,含恨湉死舉國哀。

八國聯軍攻京城,禧扮農婦逃西行。

用帝名義罪己詔,返京沿途建行宮。

梳頭房中李蓮英,周覽數日梳技成。

權傾朝右當總管,贓私之積計萬盈。

擅權納賄太監牛,親近慈禧靠權走。

言官附書劾腐賄,光緒軟弱低頭溜。

傀儡皇帝遭霜打,敬稱慈禧親爸爸。

生父專送湯臥果,後被親媽暗生殺43。

撒手人寰光緒帝,一命嗚呼來慈禧。

唯恐天子欲圖強,想方設法施毒計。

清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62歲卒)

年僅三歲登帝位,載灃攝政借龍威。

北京政變辭宮闈,時代更替重做人。

溥儀遜位情安在,張勳複辟大鋪排。

禦詔九道複帝製,二次退位堪可哀。

【注釋】

1 保養人參的方法是太祖研製成功的。萬曆三十五年(1607),明廷禁市,不許明人收買,兩年內,努爾哈赤部人參腐爛10餘萬斤。過去以水浸潤,不易擱置保存,久而腐爛。太祖發明蒸熟曬幹法,從而延長了人參保存期,徐徐而售,不再仰之於明。

2 萬曆四十一年(1613)正月,太祖基本統一女真各部,此時他已有14個兒子出生,決定立長子褚英繼承汗位,將國中財產分予諸子。長子心胸狹,想爭奪財產,太祖多次教誨,褚英反生仇意,在太祖率兵出征時,他對天焚香,希望父親早死在戰場上,太祖將其廢掉並賜死。以後在汗位繼承上一直未能恰善處理。

3 努爾哈赤的元妃佟佳氏是非常受寵的一個妃子。她為人賢惠,品行端莊,姿才俱佳。努爾哈赤耽於美色,自繼汗位以後,要求凡是被他征服的部落都要選送美女進宮。其中有個叫富察氏的美女幸被努爾哈赤選中並立為繼妃。富察氏被納妃後,整天與努爾哈赤形影不離,狂歡作樂。元妃被冷落在後宮,備受打擊和迫害,最後被迫身亡。

4 皇太極改金為清稱帝。他在三征察哈爾部中,獲傳國玉璽。據說傳國玉璽自漢傳至元,一直藏於深宮,元順帝北走沙漠攜帶在身,後失落,曆200年為牧羊人獲之,後輾轉至察哈爾部首林丹汗之手。

5 1625年,年僅十三歲的博爾濟吉特氏嫁給皇太極,與姑母同為皇太極之妻。她天生麗質,為清代的絕代佳人。1636年皇太極稱帝後,她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1643年,皇太極逝世,福臨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莊皇後為太後。順治帝六歲年幼,皇叔多爾袞攝政,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莊太後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經孝莊太後調停,多爾袞沒有取而代之。

6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福臨帝死,依國喪故事,各省舉行哭臨大典。當時,清在江南的統治尚在飄搖之中,喪典之日,吳中士子金聖歎、倪用賓等18人入靈帳,進揭帖,繼至者達千餘人,哭斥吳縣令任維初濫施刑法,貪賄浮征。主事者大怒,密奏後入獄。18人被淩遲處死。金聖歎臨死前口賦一絕,曰:“天公喪母地丁憂,萬裏江山盡白頭。明日太陽來作吊,家家簷下淚珠流。”

7 達賴五世向福臨進貢馬匹、財物等。福臨令戶部撥發布施白銀9萬兩。達賴進京前,特建黃寺,以供其居住。達賴以水土不宜為由,欲返西藏,福臨在太和殿賜宴,賞黃金550兩,白銀11000兩,綢緞1000匹及其他珍貴用品多件。

8 順治出家為清宮三大疑案之一。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貴妃董鄂氏卒,皇帝哀悼殊甚,為之輟朝五日。董妃卒後他鬱悶無常,意欲出家,曾剃發巡幸五台山,不返。康熙曾四次入山省父,前三次,順治尚在,康熙必屏退侍從,獨登高峰叩謁。第四次順治已死。據說,順治死於天花,並未出家。

9 順治死後,遺詔八歲的皇三子玄燁繼位,又遺命內大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輔政。其間,國權落入飛揚跋扈的鰲拜之手,他廣植黨羽,排除異己,倚權橫行。康熙不甘大權旁落,再做傀儡,乃假以和敬辭色,密選一批少年侍衛,在宮中練習布庫(即摔跤)遊戲。鰲拜上朝,亦不回避,玄燁曾幸其府邸,探視其疾,禦前侍衛揭席發現刀刃,玄燁笑而解說,刀不離身,乃滿族故俗,不足驚異。返後又召入廷內對弈。鰲拜誤以帝弱而好糊弄,心益坦然,不以為意。不久,鰲拜一日上朝入內,玄燁命布庫少年,出人意料,蜂擁而上擒獲。又令羽林心腹將其黨羽一網打盡,宣布鰲拜13條罪狀,將他永遠拘禁,處死黨羽。

10 朱三太子為明亡國之帝朱由檢太子,漢人多眷戀明室,清廷入主中原後,冒充朱三太子的贗事層出不窮,借以組織反清活動。清廷屢抓屢有,真偽難辨。後在浙江大嵐山起兵抗清的張念一和尚,他供出與朱三太子有聯係。相傳念一和尚聚眾太湖,乘玄燁南巡,謀劫乘輿,發炮不鳴,事發遭獲。其供稱朱三太子藏匿山東,清廷又捉獲一朱三太子,此人已76歲高齡,遊行教書,寄食人家。玄燁令解往北京,淩遲處死,滿門抄斬。朱三太子案自此告終。

11 康熙的後妃較多,見於史書記載的就有20多個,她們共生了35個兒子。這35個皇子中,胤礽是較優秀的一個,他的滿、漢文學都很好,騎馬射箭武藝頗強,康熙對他信任並親自培養。可是他卻出手打人,與康熙的寬厚仁慈作風相違背,此其一;搶奪蒙古王公進貢的駝馬,損害了蒙古王公對清廷的感情,違背康熙對蒙古各部的政策,此其二;第三件是放縱他奶娘的丈夫、內務府總管淩普,向屬下人隨意敲詐勒索。之後,康熙仍對他指教,但胤礽不思悔改,生活淫亂,結黨營私,暗中盤算著讓康熙皇帝早死,以便早日當皇上,終被廢。

12 尊號是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稱號,為臣下所上,可上數次,多阿諛奉承之詞。始於武則天。以後曆代帝王多有尊號。康熙帝務實不尚虛名,朝臣藩屬奏請上尊號,康熙先後七次拒絕。

13 康熙廢胤礽後,由誰繼承成了難題。幾十個兒子各有打算,但唯有雍正技高一籌。康熙冬獵染病住進暢春園後,雍正隻在康熙病榻前日夜守護,寸步不離。康熙病重時國舅隆科多將遺詔“傳位十四王子”中的“十”字改為“於”字。改後的遺詔成為“傳位於四王子”了。就這樣,四王子胤禛成了法定的王位繼承人。

14 年羹堯為雍正府邸舊人,其妹為雍正妃子。隆科多為雍正舅父。是康熙帝病中唯一的顧命大臣。二人功高,曾受雍正嘉獎,但因知情太多,須鏟除。

15 清代君臣之間的“言路係統”主要是“題本”和“奏本”,後來才添上了“密折”。凡是彈劾、錢糧、兵馬、捕盜、刑名之事,均用題本,要蓋公印,才算有效;凡是到任、升轉、代屬官謝恩,講述本身私事的,都用奏本,上麵不用蓋印。密折就不同,它不用裱褙、提要、副本這些東西,而且可以直接“上達天庭”,不用通過通政司、內閣,而由皇帝親自來拆閱,保密度很高。

16 曾靜,湖南人,秀才。他認為雍正是失德的暴君。指斥他有“謀父”、“逼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十大罪狀。後被抓捕審訊中,他又供出呂留良,雍正麵對反清複明的文人士子,案發者斬盡殺絕,是清代文字獄大案之一。

17 官話,舊時指漢語中通行較廣的北方話,特別是北京話,即當時之普通話。皇帝推廣官話明確規定,閩粵的生童舉監要在八年內學會官話,否則不得參加科舉,待改變鄉音,方能應試。

18 胤禎為皇子時,在杭州湧金門見一書生賣字,頗精八字。雍正即命書其一聯,中有“秋”字,書生易火於左,雍正問:“這沒有錯嗎?”書生乃旁征博引條舉名貼為辨。雍正說:“以你如此博衿,何不效舉子生活,卻來賣字?”書生答道:“曾經舉過孝廉,而家貧不能養妻子,賣字以求生計,哪裏敢望富貴?”雍正乃出囊中馬蹄金數錠,對書生說:“我經商有贏利,不如資助你去求功名,以後富貴得誌之後,望勿相忘。”書生拜謝而受之。後得舉子上公車,並連捷翰林。時雍正已登龍床寶殿,一日,閱進士名單,見其名,憶起乃賣字書生,即宣詔入,書一“和”字,易口於左,詢書生,書生言為體,雍正笑而不答。第二天,使其奉詔詣浙江,巡撫受詔揭開乃是:命此書生仍向湧金門賣字三年,再供職。此時書生始悟皇上乃當年賜金之人,惴然而奉命。

19 雍正在即位第二年後首行“藉田禮”後,每年都堅持在春耕伊始,親自在藉田開犁,以示農事的重要。同時,他還命令地方官員備置藉田,使他們也體會一下稼穡之艱難,從而使他們更加關心農民疾苦,並以每歲豐歉作為考核地方官政績優劣的重要標準。優異者升之,玩忽職守、欺上瞞下、苛索農民者降罷革斥,毫不留情。為了備荒年,雍正大力提倡民間儲備糧食,視捐多少予以獎勵,多至三四百石者可賞“八品頂戴”。

20 雍正為百官樹起“公忠誠勤,實心任事”的楷模。他所賞識的幾位重臣,如田文鏡、鄂爾泰、李衛等,都是以直言不諱、據實辦事而得到特殊信任和格外擢用的。田文鏡本是一個官位不高的內閣侍讀學士,他在皇帝麵前把山西全省鬧災荒,財政欠缺的情形一一如實奏報而得到雍正特別的賞識。雍正認為,該官員“直言無隱”,“若非忠國愛民之人,何能如此?”雍正認為,官場上流行的八麵玲瓏、圓滑世故的習氣最為可惡,指出這種劣習實為“國家之大蠹,妨政敗俗莫此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