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盧溝橋事變最後的老戰士(1 / 3)

@@1.88歲的付錫慶

發生在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68年,當年出生的人今天也應該是68歲的老人了。68年前的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麵侵華的第一槍。二十九軍奮起反擊,中國人民的全麵抗戰就此爆發。

我采訪的87歲的付錫慶老人就是盧溝橋事變的參戰者,是光榮的二十九軍的老戰士。

付先生當年21歲,是經過嚴格的考試才進入二十九軍軍訓團的。付先生清楚地記得考試題是一篇作文,題目叫《兵貴精不貴多論》。付先生上過5年學,寫得一手好字,作文自不在話下。血氣方剛的付先生於1937年2月1日入伍,被分在三十八師教導隊學兵第四中隊,當了一名學兵。三十八師師長是張自忠將軍。付先生說當時中國的青年爭相入伍,就是抱著要保家衛國的目的: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整個東北,哪個中國人不知道呢?”

付錫慶先生一米八的個子,一頭倒背的銀發一絲不亂,漂亮的胡子梳理得整整齊齊,是個美男子,初次見麵就給人以風度翩翩的印象。68年來,付先生始終是一條腿。盧溝橋事變的南苑一戰,付先生的部隊遭遇侵華日軍的伏擊。作為輕機槍手的付先生身中五彈,從此的人生一直在艱難困苦之中。但身殘誌堅的付先生始終讓采訪者感受到二十九軍軍人那英雄豪傑的氣概。

他說:“7月28日日寇侵犯南苑,戰鬥到最激烈時侵華日軍已經在飛機的掩護下打進東門,敵我雙方展開激烈的白刃戰,我們都亮出大刀和鬼子拚殺。這時,有一個鬼子由我身後用刺刀向我刺來,當時我正用左手提著機槍,右手握著大刀。忽聽見後麵有風聲,我猛回頭和鬼子打了個照麵,隻見白光一閃,他的槍刺已經紮進我的左肋一側,說時遲那時快,我掄圓大刀將鬼子斜肩帶背砍死在地上,濺了我一身血。”

付先生說,二十九軍的大片刀一人一把,連火夫都有。大片刀三尺長,七斤重,風快!

我前麵所說的“英雄豪傑”不單單在於二十九軍官兵在國難之時的行為,而在於付先生漫長的68年風雨坎坷的人生。不是英雄走不到今天,不是好漢也笑不到今天。現在,我麵前87歲的老人思維清晰,記憶過人,談吐沉穩,是個出色的長者。

接受我采訪時,付先生心跳每分鍾40下,我問他:看自己還可以活幾年?付老爺子笑道:再活三年沒問題!——不是麵對豁達開朗的人,我怎麼敢提這種問題、開這種玩笑呢?

@@2.我看見趙登禹將軍陣亡在黑色的轎車裏

位於北京西南的盧溝橋和宛平城當年是戰略要地,二十九軍在1936年春派一一0旅二一九團第三營駐守宛平城和盧溝橋。當時盧溝橋的形勢已日趨緊張,日本侵略軍已占領豐台,並不分晝夜地在盧溝橋一帶進行所謂“演習”,其用心險惡昭然若揭。盧溝橋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侵華日軍一旦占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

1937年7月7日深夜,侵華日軍向我宛平縣守軍開火,遭到我二十九軍的堅決還擊。盧溝橋反侵略的槍聲吹響了中華民族抗日的戰鬥號角。處此國難當頭之際,凡我炎黃子孫,莫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義憤填膺,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當日軍在盧溝橋遭到二十九軍堅決回擊後,感到其有限的兵力不足以取平津,於是以和談為煙幕,施緩兵之計,從東北、朝鮮和日本國內增調大批日軍進關,準備大舉進攻。在此危急關頭,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對戰與和仍然舉棋不定,當日軍大舉進犯時,他始終決心抗戰,並於7月27日發出自衛守土的通電。

7月底,平津戰事日趨緊張。26日,日軍攻占廊坊,我軍亦進攻豐台日軍兵營。同日,日軍襲擊我廣安門駐軍。27日,日軍以一個半師的兵力,並有三團炮兵、百餘輛戰車、十幾架飛機協同作戰,進犯南苑。二十九軍駐南苑部隊在佟麟閣副軍長和趙登禹師長的指揮下奮起抵抗。佟麟閣、趙登禹相繼壯烈殉國。29日,北平陷落。

二十九軍官兵在盧溝橋事變中基於愛國主義的義憤,擔負起保衛國土的神聖職責。雖然武器裝備低劣,但他們英勇地與武器精良的侵華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搏鬥,以他們的鮮血和對國家、民族的忠誠,譜寫了壯烈的詩篇。由於當時的統帥部對抗戰準備不足,指揮失當,倉促應戰,以致敗退千裏。繼平津之後,保定、滄州、石家莊、張家口、太原等名城相繼失守,大片國土淪於敵手。

正是南苑一戰讓付錫慶身負重傷。昏迷後蘇醒的付錫慶堅持讓守候在身邊的機槍副射手河南兵李序亭帶著機關槍去找部隊,而自己掙紮著爬了一晝夜。“天上下著蒙蒙細雨,我終於爬到京苑公路的溝裏。這時,我看到公路上停著一輛黑色轎車,後麵有一輛敞篷車,車上車下滿是死人和死馬,一片血肉狼藉的慘狀目不忍睹。後來在醫院裏我才聽說佟麟閣將軍中流彈犧牲,而趙登禹將軍就犧牲在我看見的黑色轎車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