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忽視素質教育。青少年時期是人的品德、個性和人生觀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必須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措施,促使青少年形成優良的品德和良好的個性。但是我國的學校教育還存在忽視素質教育就是片麵教育的缺陷,很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麵出現問題,嚴重的甚至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出現。
(1)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由於教育觀念存在的偏差,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放鬆、淡化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養,即使有也往往是方法簡單陳舊或流於形式,難以真正實現對未成年人人格上的有效引導和塑造。由於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導致學生思想認識水平低,道德觀念模糊,法製觀念淡薄,在青少年犯罪案例中,有許多行為人就是在極端錯誤的道德認識即反社會道德的驅使下成為罪犯的。由於學校忽視美育,使有的學生沒有受到情感、品德和精神的熏陶,他們的審美觀發生了畸變,美醜不辨,榮辱顛倒。學校忽視勞動教育,會使受教育者缺乏勞動觀念,歧視體力勞動,也不願付出腦力勞動,沒有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片麵教育往往使一個人在學校中達到了社會所要求的文化教育標準,卻偏偏沒有達到社會所要求的人格標準,這是社會化不完全的常見現象。
(2)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學校教育要以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為目標,其中心理素質教育成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在校學生正處於生理發育和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社會的多元變化和繁重的學習壓力容易使他們產生心理困惑和迷惘,由於缺少心理素質的教育和訓練,致使有些學生心理極其脆弱,不懂得如何宣泄和排解心理壓力,嚴重者導致個性發生畸變,產生偏執、自卑和多疑等不良心理,他們的興趣、愛好、個人需要、價值觀等逐步形成了一種歪曲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反社會的傾向。由於心理素質教育缺乏所造成的種種不良心態就是一種潛伏的隱患,一旦受到某種刺激或引誘就特別容易引起不良行為甚至犯罪行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青少年的個性培養,使他們在社會要求範圍內形成各自的個性特征。既引導他們遵紀守法,又要給他們一定的個性發展餘地,鼓勵他們的主動性,靈活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適應群體生活,消除心理衝突,防止偏執、自卑、多疑等心理變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衝突。
(3)忽視生理知識教育,中學生剛進入青春期,他們對有關兩性方麵的事情發生了特殊的興趣,他們渴望了解,可是,由於青少年性意識發展的閉鎖性的心理特征,他們內心的困惑又不敢向人請教,加上學校忽視對學生進行性教育,使他們對性生理知識、性道德、婚戀觀等方麵的知識比較欠缺,這對正處於發育成熟期的青少年極為不利,由於缺乏性知識、性道德的教育,人為地造成他們對性發育和性知識的神秘感,往往導致青少年性心理變態,在兩性關係上出現越軌、失足的現象。這不能不說與我們學校一度對生理知識的封閉教育有關。
2.教育方法不當。教育方法不當是造成學生社會化過程障礙的重要原因。在各種不當的教育方法中,負麵效應最為明顯的是淘汰式教育和懲罰式教育。
(1)淘汰式教育。在“升學率”的指揮棒作用下,淘汰教育在我國成為極其普遍的現象。學習成績的好壞、升學率的高低成為評價學生優劣、老師水平和學校等級的基本尺度。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會受到來自各方麵的關照和重視,即使他們有一些消極個性和不良行為也較易得到寬容和包庇,由此很容易使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自視特殊,形成與他人格格不入、自我膨脹等不良傾向。而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經常受到來自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責難,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嚴重的挫傷,對學習產生極度的畏懼、厭倦情緒,灰心喪氣。同時,部分教師也為“分數”所累,無心關愛這些因為學習成績落後失去學習興趣的學生,對其放任自流,或者采取冷漠、歧視的態度,甚至推給家長,推出學校了事。這樣就造成學生對學校和教師失去信賴感,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與逆反心理,以致滋事、逃學或過早走向社會,形成一支龐大的流失生隊伍,這些人極易在不良群體或交往夥伴的影響下步入歧途。
(2)懲罰式教育。目前在我國,懲罰式教育仍有一定的“市場”。某些學校對學習成績較差或者有違規行為的學生,缺乏耐心的教育和引導,動輒予以調班級、轉學、留級的處理,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懲罰式教育對學生人格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尤其是體罰,一些老師采取罰站、罰勞動、罰運動甚至毆打等體罰方式,體罰手段雖然有某種程度的威懾作用,但濫施體罰勢必產生諸多的負麵效應。不但不會使學生產生對老師的尊重,反而會形成強烈的對抗心理,敵視學校和老師,並容易在厭學、反叛情緒的支配下形成反社會的行為。
3.教育結構中的缺陷。社會對其成員的教育應是一個完整的體係,是由相互銜接的不同教育機構共同完成的。如果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出現某種結構的缺陷,就必然會造成某些從學校畢業的人不符合社會需求的情況,由於對社會生活既缺乏思想準備,又缺乏社會知識,更無勞動技能,容易導致心理上的苦悶與恐懼,加之生活不能自立,出現經濟緊張,在家庭、社會中遇到問題和挫折,往往會出現行為異常或與其他成員發生衝突和矛盾,引起越軌、違法犯罪等行為。從另一方麵來看,學生的品德形成過程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現實中各級學校之間的教育相互脫節,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互脫節,缺乏應有的聯係與合作,往往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家庭和社會中被否定。而這種相互脫節、割裂式的教育,則成為導致學生品德缺陷的重要原因。
(二)學校人際關係與犯罪
學校生活是個人走向社會的預備過程,而學校本身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是影響個人行為的重要微觀社會環境。校內人際關係則是這一環境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學校教育會使受教育者向既定的方向發展,而學校的人際交往也會影響受教育者朝其他方向發展。校內人際關係是整個社會關係的反映,它不可能完全符合教育者的期望,使每個受教育者都成為社會的標準成員,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離。
學校生活是青少年的主要社會生活,校內人際關係就是他們除家庭、鄰裏社區外最直接的社會關係,他們通過校內人際交往來學習社會知識,適應社會生活。校內人際關係對受教育者的社會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對受教育者的心理動機和行為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學校中重要的人際關係是學生之間的關係。一個是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影響,不好的學風,不良的品行會直接傳染給低年級學生,在一些學校中,常出現高年級學生倚仗年齡、體力等優勢,欺辱低年級學生,而一些低年級學生為尋求保護就聚集在一些高年級學生周圍,形成不同程度的小群體,這樣以來,不良品行就在小群體中流散,群體中核心人物的作為就成為其他成員模仿的對象,而且成員之間相互習染,導致越軌行為以至犯罪行為的出現。在學校人際關係中還有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是人類最美好、最聖潔的關係之一。師生關係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有的老師對學生缺乏應有的尊重,過分訓斥、體罰學生,對他們缺乏信心或幹脆驅出校門,嚴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在他們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創傷,甚至導致仇視社會,悲觀厭世的情緒,引起各種不良行為的發生。
(三)學校管理與犯罪
學校管理是保證學校教育正常進行,直接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學校管理能使學生在學校中接受組織性、紀律性教育,學會服從規章製度並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當學校出現某些不良現象時,學校就會以一定的輿論壓力和紀律措施進行引導使其回複到正常狀態。一所學校管理工作的好壞和有效與否,往往直接影響到校內違法犯罪活動的狀況。
學校管理工作出現漏洞,往往給某些犯罪分子提供可資利用的條件,學校規章製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學校成員的違法犯罪行為必然突出。
第三節 社區環境與犯罪
一、社區環境的意義
社區是以天然的地域為界限所形成的相互交往、相互聯係的基本社會群體及活動區域。它是微觀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具有人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基本要素。人們在一定的社區組織中,受社會規範的調整並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社區中的人們彼此間產生互動,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形成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具有商業、服務業、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設施和職能,具有由社區的現實條件和曆史傳統決定的特有文化。所以社區的經濟水平、文化氛圍、道德風氣及成員構成都會對社區成員產生影響。人們對自己所在社區有情感、心理、文化和習慣等方麵的認同感。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種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新的社區結構和社區人際關係的新型社區正在逐步形成。
社區是個人、群體與社會發生聯係的中介和橋梁,社區環境的質量狀況,對置身其中的人們特別是處於早期社會化過程的青少年具有重要影響,與犯罪的產生有著密切的內在聯係,社區按其類型可劃分為三種:城市社區、農村社區和介於二者之間的集鎮社區。犯罪原因的社區因素屬於犯罪地理學的範疇。主要側重於某些犯罪分布相對集中的社區單位,諸如街道、廠區、學校、居民小區、村落或集鎮等。其中,對街道、學校和村落以及集鎮社區環境的研究具有直接意義。
二、街道環境與犯罪
街道是城市社區基本的和主要的組成單位,具有城市社區的特點。街道環境的好壞,對人們的影響很大,而街道環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則往往為犯罪的發生提供了條件,具體表現在:
1.地域範圍有限,人口密集,活動集中。由於現代城市的街道環境喧鬧,飽受噪音、廢氣的侵擾,加之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和心理壓力增大,易於產生煩躁、疲倦等情緒,同時流動人口的大量增加,街道內人員組成複雜,造成相互了解、交流和適應比較困難,容易產生摩擦,引起矛盾和衝突。
2.城市社區的空間結構日益開放,社會生活的自由度加大,傳統的社會控製功能減弱,新的社會控製機製尚不完善,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3.城市商品經濟日益活躍,財物和信息高度集中又快速流動,社區內各種設施相對齊全。因此,犯罪的目標和侵害的對象也就比較集中,誘發犯罪的因素較多。
4.社區內人際關係比較疏遠,社區居住環境的變化,使得犯罪行為易於被透發、實施和隱匿。
由於人們職業與生活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城市街道的功能與管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良好的街道風氣、團結和睦的鄰裏關係容易形成互敬、互愛、互助、互諒的良好氛圍,也有助於熏陶和影響置身其中的青少年,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從而限製甚至消除其人格結構中的不良因素。反之如果鄰裏關係不良,彼此疏遠,冷漠甚至發生矛盾和對立,就容易使人形成自私、狹隘、猜疑、好鬥的個性,這種不良的社區環境和鄰裏關係就為違法犯罪埋下了隱患。
城市就業困難而失業日趨嚴重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待業、失業人員經常遊蕩於街道之中。他們不乏尋找就業、謀生機會的動機和願望,但是社會能夠提供給他們的職業往往不能盡如其意,不穩定的情緒,失落感、挫折感油然而生。城市街道眾多的犯罪目標和由於管理上的疏漏而造成的犯罪條件和犯罪機會,對這些謀生、“淘金”的人來講,無疑成為一種現實的行為選擇。社會的城市化進程加劇了就業的社會困難和失業的比率,因為大量的非城市人口湧到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聚集於城市的街道之中,城市街道不僅人口混雜,而且矛盾和競爭加劇。
城市社區街道中的各種情況及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使街道透發犯罪的因素在某種意義上為犯罪發生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三、村落環境與犯罪
村落是農村的基本組織結構和農民生活的基本社會區域。農村犯罪發生率的高低與村落的環境直接相關。一般而言,農村要比城市的犯罪率低,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農村的社會管理和治安狀況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村落的犯罪因素不斷增多,農村的犯罪率、犯罪絕對數都呈明顯的增長趨勢。
村落自身的一些特點和情況與犯罪的發生有著內在的聯係。這些特點主要是:
1.地域廣闊,人口稀疏、家庭關係較密切,村民之間的人際關係相對地寬鬆,犯罪的客觀誘因或條件較少。與城市街道社區相比犯罪率較低。
2.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村落的內部及不同村落之間的貧富差距加大,衝擊了農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觀念,打破了村民的心理平衡,一些人因此鋌而走險,違法犯罪。
3.村落內部對犯罪的“防禦功能”較強,由於交通不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聯係和往來較少,村落之間也較少了解,這一情況給不同村落間的犯罪提供了便利。
4.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社會接觸麵相對狹窄,所以應付和處理矛盾的能力缺乏,特別是幹群之間的矛盾比較普遍而尖銳,容易激化,進而導致犯罪的發生。由於對婚姻家庭糾紛、鄰裏糾紛、生產經營糾紛處理不當,進而使民事糾紛轉化為刑事犯罪的案例不斷發生。
農村社區村落的成員大都從事自耕自種的小農經濟,這種狀況使得村落成員缺乏現代社會成員應有的起碼組織、協調的觀念和能力,自由散漫的習氣濃重。加之村落成員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缺乏,法製觀念淡薄,因此比較容易發生一些隨機性較強的激情性犯罪,如搶劫、傷害、打架鬥毆等犯罪。
雖然農村的經濟相對落後,村落經濟犯罪的目標相對較少,但是由於農村社區村落間、不同村落的村民間的協作和聯係都比較少,而現在農村社區的治安保衛工作也不斷被削弱,這給某些犯罪提供了條件,比如村落發生較多的盜竊犯罪等等。
我國的農村社區村落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犯罪率的上升,這是社會由封閉、落後、傳統向開放、文明、現代轉變的伴生現象,這不僅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的社會原因,同時,也受到農村村落環境的影響。
四、市鎮環境與犯罪
市鎮是處於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之間的居民生活區域,市鎮因素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犯罪原因係統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市鎮具有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雙重特點,在地域上,市鎮往往處在城鄉結合部,因而也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死角”。
2.市鎮是城鄉人口和物資的集結、聚散地,誘發犯罪的因素較多。
3.市鎮是城鄉文化、習俗和行為方式的交融、混合地帶,各種文化、利益之間的矛盾與摩擦時常發生,城市與鄉村間的差異和矛盾為一些犯罪的實施提供了可資利用的機會和條件。
4.市鎮人口組成比較複雜,且流動性大,加大道德約束和管理規範在統一性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這給犯罪行為留下了空隙。
市鎮在許多方麵也包括犯罪的預防和治理方麵,可以說是一個“盲區”,因此市鎮犯罪發生的數量及其危害明顯增強。在農村城市化過程中,市鎮將經曆更大的變化和衝擊,及時把握市鎮環境中的犯罪因素,防患於未然,對於中國社會城市化的順利實現和社會經濟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市鎮城鄉交界的地域特點使得這種區域的文化、觀念和利益等各種矛盾相對集中,衝突明顯。由於城鄉雙方各自的利益關係不同,其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性等方麵就存在一定的差異,雙方易於發生衝突,導致犯罪。
市鎮具有城市居民和村落村民雜居混住的特點,這就使得市鎮在防禦係統中存在管理鬆懈等漏洞。市鎮中的居住者,由於人員混雜、來往頻繁且疏於管理,容易成為犯罪侵害的對象。
第四節 不良消遣與犯罪
一、不良消遣與犯罪關係的一般評價
不良消遣是指一些從事有害於身心健康的消極地、無組織的消遣活動,如三五成群,結夥鬥毆、賭博、酗酒等。這些消遣活動往往給違法犯罪提供了便利條件,某些活動也潛伏著犯罪的危機甚至本身就是危害社會的違法犯罪活動。不良消遣與犯罪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不良的、無組織消遣對於不良人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不良人格是個人在長期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個人素質,消極病態的社會環境是不良人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不良消遣作為閑暇時間裏一種消極的活動方式,最容易與社會不良因素相結合,對於個體不良人格的形成產生直接影響。人們在不良社會環境中接受影響,一些低級的、庸俗的東西就會被個人吸收、內化,使不良人格逐漸形成。不良人格一旦形成,個體會對促成他人格形成的不良消遣環境表現出積極態度,對有益的活動一味排斥,拒不接受正麵影響;而對不良消遣活動卻非常留戀,據此,不良人格會在進一步的不良消遣中不斷得到強化,直到形成反社會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不良消遣易於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首先,低級、庸俗的不良消遣是誘發犯罪動機的因素。不良消遣對個人犯罪動機形成具有以下幾種作用:
1.推動作用。不良消遣對個人不良需求和不良行為方式的讚同和支持,在動機鬥爭中,周圍的不良環境的影響,會加速犯罪動機形成。
2.教唆、暗示作用。酗酒、賭博和遊蕩等不良消遣活動對個人的引誘、示範,會使個人自覺地形成種種惡劣品質,成為產生犯罪動機的催化劑。
3.刺激作用。不良消遣中的各種因素對個人的直接刺激,如賭博中的爭吵和衝突、酗酒後的過激行為、遊蕩中間所發生的衝撞、矛盾等。賭博中利益的得失以及在消遣中看到其他人用不正當的手段滿足個人需求,都會激發個人的不良需求,刺激個人犯罪動機的形成。
其次,不良的無組織消遣提供了個人犯罪活動的外界條件。任何犯罪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場合、特定的外界條件下進行的。人們在閑暇時間從事何種消遣活動,是與各人的愛好、誌趣以及個人行為有一定聯係的。低級庸俗的不良消遣是個人犯罪活動的外界條件。許多犯罪青少年就是在這種不良消遣中染上惡習,逐漸走上犯罪道路的。可以說,某些人的犯罪活動是在無組織消遣中孕育起來並不斷強化,最後得以實施的。無組織消遣往往成為某些人、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活動產生的溫床。
由於無組織消遣行為的隨意性較強,行動自由,不受約束,因此他們的活動範圍較大,接觸社會陰暗麵較多,並且不良消遣無論在活動地域上、時間條件上還是在個人犯罪行為的人際關係上都為犯罪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比如在遊蕩中所形成的小群體,對犯罪行為的縱容和協助,就會使已經形成的犯罪動機很快變成犯罪現實,使正在進行的犯罪行為得到增強和發展。
(三)不良消遣強化犯罪人的犯罪意識,促使犯罪動型的形成
犯罪動型的形成是不良人格在不良環境中不斷強化的結果。對於解除勞教、刑滿釋放人員重新犯罪進行分析,我們發現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有些犯罪分子由於惡習很深,刑滿回到社會,仍然好逸惡勞,整日靠賭博、酗酒、遊蕩打發日子,追求及時行樂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思想基礎上,極易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重操舊業。其二是有些解除勞教、刑滿釋放人員願意改惡從善,但當他們返回社會時,往往受到人們的歧視、疏遠,就業無著落,經濟上不能自立特別容易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以無組織的消遣來發泄不滿情緒,他們在賭博中尋求心理刺激,以酗酒進行自我麻醉,求得一時的精神解脫,結果造成偶然發生的犯罪動機重複出現,或者在無組織消遣中經不住邪惡勢力的引誘而再次犯罪,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總之,解除勞教、刑滿釋放人員,不擺脫不良消遣的活動方式,不脫離劣跡群體的影響,不良人格就不會改變,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就不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