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織成員劣跡較深,具有強烈的反社會性
從我國當前黑社會性質組織來看,不僅組織化程度高,組織成員穩定而且多以受過打擊處理的慣犯為核心,同時帶有明顯的地緣、血緣特點。一些“勞改、勞教釋放”人員在獄內損失獄外補的心理驅使下,糾合獄內牢友,網羅社會上的渣滓進行有組織犯罪,由於這些人員在監獄服刑期間就臭味相投、相互交流,回歸社會後又在升學、就業、婚姻問題上遇到困難,加之主觀上的好逸惡勞思想未得到根除,看到別人大把花錢,自己卻為生計而奔波,因此懷著意報複社會撈回損失的心理,大肆進行犯罪活動,由於這類犯罪分子具有犯罪經曆,主觀惡性大,又與政法公安機關打過交道,行動上則更有隱蔽性、狡猾性。從有組織犯罪成員來看,具有地域性或行業上的特征,他們大多是地區相近、年齡相仿、職業相同或興趣愛好相似的街鄰、同鄉、親威。維係他們共同犯罪的精神支柱就是封建的守法思想和行幫意識,就是有組織犯罪通常建立在某種地緣、血緣和業緣的基礎上,並以此為基礎逐漸擴大。這種與社會相違背的地下組織所具有的凝聚力,也使其成員逐漸形成對這一組織的認同感與歸宿感,並在此基礎上為形成他們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文化價值觀念下基礎。
(二)在犯罪手段的實施上,滲透黨政司法機關,竭力尋求靠山,精心編製保護網
黑社會性質組織作惡多端,為了逃避法律的製裁,保存實力,他們千方百計在政府中尋找代言人,在司法機關培植親信,收買保護人。為達此目的,首先,采取物質誘惑,金錢收買。“錢權交易”對於那些收入微薄,意誌力薄弱的行政司法官員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性。其次,美色勾引,以揭露隱私要挾。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善於利用某些人的弱點,他們以色相勾引或以揭露陷入相威脅,將其控製在手,為他們效力。再次,暴力恐嚇,對於那些不為財、色所動心而掌握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內幕或具體辦案人員,采取暴力警告、人身傷害、威脅親屬等方法,以阻止反黑打黑的社會行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境外黑社會分子為了達到境內滲透、輻射的目的,從黨政機關、民航、海關、邊防檢查,甚至公安機關,打開缺口,建立縱橫交錯的關係網保護網,他們肆無忌憚,無惡不作,卻依靠其保護網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三)在組織活動的方式上,隱蔽性較強
黑社會性質組織為了“安全”作案,往往以公開合法的職業作掩護,其組織和成員多以合法的名義、身份為掩護而存在,活動詭秘,此外這類組織的骨幹成員大多受過刑事打擊,他們犯罪經驗豐富,具有隱蔽作案、自我保護能力強的特點,他們住所不固定,四處遊蕩。往往甲地立戶經營,乙地居住,丙地作案,丁地銷贓,尤其是境外黑勢力采取各種手段在境內發展的黑社會性質組織,其活動的詭秘性更強,加大了偵破的難度。
(四)積累一定實力,不斷擴大勢力範圍
在我國現階段,帶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犯罪在經濟實力方麵總體上還處於“初級積累”階段,不少犯罪組織還停留在實施一般犯罪活動階段。但也有一些發展較早,發展程度較高的犯罪組織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他們將非法得來的資金轉為資本進行投資,以擴大再生產的方式謀求更大利益,通過洗錢使犯罪資本“合法化”,這是其慣用的伎倆。洗錢就是一種隱瞞非法現金來曆,並轉換成合法投資的犯罪行為,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成功的洗錢,不僅使他們逃避了法律製裁,而且為其繼續犯罪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他們將非法收益重新投資於新的領域,將“黑錢”投入合法、正當業務經營中,使之難以識別。“黑錢”洗淨,有了合法的投資和地位,其經濟實力得到保存,以利於組織實力的擴大與發展。
(五)嚴重的社會危害
近幾年來,有組織犯罪的性質、組織形式、人員結構和作案動機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其反社會性越來越強烈,有的已開始向職業犯罪和黑社會組織犯罪發展,形成了對社會和基層政權建設的嚴重威脅。黑社會性質組織比犯罪集團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它具有更大的規模、更高的犯罪效率、更廣泛的影響力和更強的抗打擊能力。可以說,我國目前黑社會性質組織已遍布全國各省市,有的地區遍及城鄉,他們活動猖獗,動輒燒殺搶掠,給社會帶來極大危害。在農村鄉鎮地區稱霸一方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依仗人多勢眾,橫行鄉裏,無惡不作,肆無忌憚地欺壓、淩辱百姓,傷害無辜,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秩序,帶黑社會性質的犯罪組織由於其經濟實力所決定,犯罪活動趨向職業化、智能化,破壞能量明顯增大。此類犯罪組織往往采取金錢收買、女色勾引等手段,在政府和國家公職人員中尋找靠山,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威脅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
四、黑社會犯罪
所謂黑社會犯罪,是指黑社會組織及其成員以獲取非法的經濟、政治利益為目的,與國家政治、經濟勢力相聯係,有穩定的資產和公開身分,以嚴密穩定的組織結構為主要組織形式,在一定範圍內能影響社會生活秩序的,從事職業化的大規模犯罪活動。
黑社會組織是有組織犯罪的最高形態,形成了完備的有組織犯罪體係,不但具備穩定而龐大的經濟實力,而且有的成員滲入政權內部成為政府官員、議員或在政界尋找代理人,實現權力與犯罪的結合。由於黑社會組織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因此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以其政治力量、經濟力量、軍事力量與現存政權抗衡。此外,黑社會組織的犯罪規模、犯罪手段、犯罪工具的全麵現代化,使它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跨國跨地區的有組織犯罪。
綜上可以看出,犯罪組織發展演變決定了黑社會組織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某些特征有交叉和重疊,黑社會是集權力、經濟、犯罪於一體的組織,它與正常社會相對立,與黑社會性質犯罪相比較,其犯罪組織“適應”與抗衡社會的能力更強。通常黑社會組織,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甚至武裝等方麵對社會進行全麵滲透,進而具有較強的“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抗打擊、反偵控能力和進行大規模的犯罪能力。而黑社會性質組織雖已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黑社會組織的某些特征,對社會的破壞性也很大,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對抗社會製裁的能力卻較弱。
綜上所述,犯罪團夥、犯罪集團和黑社會性質組織和黑社會組織四種有組織犯罪形態之間呈現一種遞進的發展過程,各種形態既有自己的獨具特征,又有其共同的內容並在有些方麵互相交叉,低級的組織形態若沒有受到及時遏製,就會向中、高級形態轉化。因為黑社會性質組織及其集團犯罪組織並不是一開始就具有那種完整而穩定的組織形式,它也是經曆著一個逐步發展,不斷升級的演變過程。在由二人的共同犯罪向一般團夥犯罪,由團夥犯罪向集團犯罪,由集團犯罪向黑社會性質犯罪和黑社會犯罪的轉變過程中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一般的團夥犯罪、集團犯罪與黑社會性質犯罪和黑社會犯罪的主要區別在於其組織化程度、組織規模以及犯罪的能量不同,但這一區別也是相對的,是從量的積累逐漸向質的方麵轉化的過程。初級形態的有組織犯罪一般以實施犯罪、危害社會治安為主要特征,而有組織犯罪的高級形態――黑社會組織犯罪則借助於經濟實力和政治勢力向社會滲透,以期形成與主體社會相對抗的“小社會”,犯罪的規模、犯罪的隱蔽性和危害性都超過了一般團夥犯罪和集團犯罪。
有組織犯罪是當前國際社會麵臨的嚴峻挑戰,也是危害我國社會治安的日趨嚴重的問題。我國新刑法在總則和分則中對有組織犯罪均作了規定。這將把我國打擊有組織犯罪的鬥爭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世界經濟一體化以及國際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跨國有組織犯罪將成為有組織犯罪發展的世界趨勢,他們將不斷參與國際法所禁止的交易與活動,包括販賣非法商品、提供非法服務,竭力攫取巨額利潤。我國的有組織犯罪目前雖未形成完整的、成熟的黑社會組織犯罪,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已經形成並有進一步發展的態勢,由於我國市場經濟發育不全,競爭不規範,這就易於形成某些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利用恐嚇、暴力手段和賄賂滲透等手段強行占領、操縱市場的局麵,以至於出現某地方、鄉鎮政府也陷入其中的現象。應當說,從目前的國際、國內形勢看,要完全避免和杜絕有組織犯罪在我國的發生是不客觀,也是不現實的,但是認識有組織犯罪的特點和形成規律,降低它們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堅持長期鬥爭的策略,把有組織犯罪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和水平,這是我們完全能夠做到的。
第三節 有組織犯罪的原因
犯罪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曆史及其個體心理、意識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組織犯罪作為犯罪現象中的一種特定類型,也是在其主觀原因和諸多客觀原因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原因係統中產生並發展的,因此,在研究有組織犯罪產生原因時,不僅要分析犯罪人自身的主觀原因,也要看到外部環境因素對有組織犯罪的影響。
一、有組織犯罪的主觀原因
(一)有組織犯罪能夠滿足組織成員日益膨脹的各種犯罪需求與其他刑事犯罪相比,有組織犯罪是一種能產生較大“犯罪效益”的犯罪形式。因為:第一,有組織犯罪實施的大多是一些走私,販毒、賭博、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活動,這些犯罪本身就蘊涵著巨大的非法暴利,以滿足組織成員日益膨脹的物質需求。第二,犯罪組織成員之間通過模仿、暗示、學習組織內部權威人物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或者通過交流犯罪技能和逃避偵查打擊的經驗,逐步提高自己的犯罪能力,滿足其扭曲的交往、成就感的心理需求。第三,有組織犯罪通過周密的預謀和策劃,根據其參與者的技能特長、經驗等進行人員分工和任務安排,使犯罪行為成為一個各環節和各部分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從而發揮出組織行為具有的規模效應,滿足了組織成員自我顯示的成功需要,使有組織犯罪更具破壞性,能夠獲取更大的非法利益。第四,由於有組織犯罪成員認識結構的變化,其內在的抑製係統表現出兩極性的特點:一是對犯罪意誌、動機的抑製力減弱,同時,對犯罪衝動的抑製有所增強。二是抵製誘惑的能力降低,但心理緩衝的能力和自我調節等能力增強。他們大多數能夠在比較冷靜的狀態下實施犯罪。對犯罪客體的鑒別、犯罪手段的選擇以及犯罪成功率的判斷等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加大了偵破、打擊的難度,滿足了有組織犯罪成員自我確認的需求。
(二)有組織犯罪能夠滿足組織成員的合群心理、歸屬感和成就感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是一種群集動物,人類具有合群生活的習慣和需要,並且人們總是與一些在價值觀、興趣愛好等方麵與自己有共同點和相似性的人相互吸引,結成親密關係,形成小群體,如由於年齡、職業、居住地區、生活背景、價值觀念、受教育程度等相同或相似而聚集在一起,有組織犯罪行為人首先由於共同的反社會心理結合在一起,通過群體的力量實現其個人無法達到的犯罪目標;然後在這樣的小群體裏,他們相互交流情感、尋求精神寄托,滿足作為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並通過這樣的情感交流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成員之間默契,以致強化了犯罪能量。
(三)有組織犯罪能夠減輕組織成員的罪責感
罪責感是個體抵製犯罪衝動、抗拒犯罪誘惑的情感過程。是對犯罪行為或犯罪意識的一種自我評價和認識。許多犯罪人在犯罪動機形成時甚至實施犯罪後,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一定程度的罪責感,並且罪責感是阻止犯罪衝動及犯罪動力定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促使犯罪心理良性轉化的一個積極因素。有組織犯罪,由於是多人糾集在一起,共同實施犯罪,使參與者感覺到自己的行為隻是整個犯罪行為中的一部分,從而增加了犯罪行為人的犯罪勇氣和安全感,或者以自己是被騙、被迫等理由為自己開脫;由於多人一起實施犯罪,各犯罪行為人之間分工負責,各行其事,因而認為即使受罰也是眾人分擔,從心理上削弱自己應承擔的責任,逃避法律的製裁,這種罪責分擔和擴散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有組織犯罪人的罪責感。
二、有組織犯罪的客觀原因
(一)有組織犯罪的經濟原因
現代意義的有組織犯罪基本上以謀取巨大和超額經濟利益作為作案及生存目的。美國黑手黨能在近現代迅速發展,主要是由於美國禁酒令時期和二戰後,造酒與販毒具有極大的經濟利益。中國有組織犯罪的形成與初始發展同樣與經濟因素密不可分。首先,經濟體製轉軌過程的漏洞與空隙,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製結構與利益多元化的經濟格局,從根本上為有組織犯罪的存在和壯大創造了有利條件。市場經濟體製改變了過去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和集中經營的生產經營模式,政府對經濟活動幹預範圍大大縮小,幹預程度大大降低,這樣以來為具有獨立地位的經濟主體自主經營、分散經營創造了廣闊的活動空間。所以非法需求和地下經濟的客觀存在為有組織犯罪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此外,由於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尤其是農村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失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劇增,這些“問題人口”,為有組織犯罪提供了充足的後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