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粉碎美方陰謀7
毛澤東提出談判新方案
1951年4月22日,李克農將談判情況向毛澤東、彭德懷和金日成作報告,請示談判中應采取的方針。
毛澤東在當日指示說:
同意在22日兩組會議上的方針,繼續采取強硬態度。隻有這樣做,才能使自己立於主動地位,和迫使敵方讓步。為了這個目的,我們還應準備在談判中和敵人拖幾個月。
4月28日,杜魯門宣布以克拉克接替李奇微繼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調任北大西洋公約總司令。5月22日,第八集團軍參謀長哈理遜接替喬埃任美方談判首席代表。
1952年夏季,戰場上仍然處於僵持狀態,關於遣返戰俘問題的原則分歧使談判陷於僵局,5月間巨濟島的中朝戰俘又發生了抗暴事件。美國政府決定繼續施加軍事壓力。
6月下旬,美空軍對北朝鮮的水豐、長津湖、赴戰等10餘座水電站進行狂轟爛炸,7月中旬,又對平壤、黃州、沙裏院地區的工業設施和補給基地進行了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轟炸。
與此同時,在國內和盟國要求停戰的呼聲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美方談判代表於7月13日提出了遣返戰俘83萬人的新建議。
對於83萬人這個數字,中朝代表團一度傾向於接受。李克農於13日和14日報告毛澤東說:
這個數字比中方估計的高,離中方90000上下的底盤不遠,繼續爭取數字已無意義,可以接受作為解決戰俘問題的基礎。
毛澤東否決這一建議,他指出:
我們的同誌太天真了。談判不在數字之爭,要爭取在政治上、軍事上有利情況下的停戰。在敵人壓力下接受對方方案,等於是結城下之盟,於我不利。
7月18日,毛澤東還致電金日成解釋他的決定。
毛澤東指出,在敵方對北朝鮮狂轟爛炸的情況下接受這一挑釁性和欺騙性的建議,必將使敵人變得更狂妄,並有損我們的威信。如果我們堅決拒絕對方建議,並表示不怕敵人破裂談判,則敵人必不敢使談判破裂,而且將作出新的讓步。
7月15日,中國領導人致電斯大林通報朝鮮停戰談判的情況,闡述中國政府的立場。
斯大林表示理解和支持。他於7月16日致電毛澤東說:
你們在和平談判中所持的立場是完全正確的。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中朝方麵在7月18日拒絕遣返戰虜83萬人的建議。
中方在談判中繼續采取強硬立場的原因之一,是中朝方麵軍事裝備的改善。
1952年春,誌願軍從蘇聯獲得較先進的武器裝備,大大提高了戰鬥力,空軍、炮兵、坦克部隊也初具規模,到1952年6月,中國空軍的飛機已達到1800多架,其中1000架為噴氣式戰鬥機。
8月初,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談到
現在我們的部隊減少了,但是裝備加強了。我們過去打了二十幾年仗,從來沒有空軍,隻有人家炸我們。現在空軍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我們在那裏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
也就是說,中國領導人認為,是美國而不是中朝方麵更急於結束戰爭。既然這樣,中方的強硬立場也就不難理解了。
9月28日,美方提出釋放和遣返戰俘的新方案,即一待停戰協定生效,所有願意遣返的戰俘將予迅速交換;以前曾表示反對遣返的戰俘,將被帶到非軍事區內由中立國加以詢問,然後前往他自由選擇的一方。
中朝方麵認為這仍然是“自願遣返”,換湯不換藥。中朝方麵於10月8日提出對案:
一俟停戰協議生效,雙方全部戰俘一律送到非軍事區雙方協議的交換地點,交給對方驗收;然後經過雙方紅十字會聯合小組的訪問,按照國籍、地區進行分類、遣返,保證全體戰俘回家過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