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美方仍稱,“強迫遣返所有朝中戰俘,是不尊重戰俘的個人人權”,宣告無限期休會。板門店談判又告中斷。

1952年9月,朝鮮地麵戰場上為時10個月之久的低烈度的“保持接觸”的膠著狀態終於結束。為了取得軍事上的有利地位,雙方又展開了激烈的攻防作戰。

9月18日至10月31日,中朝軍隊在180公裏長的地段上向敵60個目標進行了77次進攻。根據攻占目標後能守即守,不易堅守則放棄的方針,經反複爭奪,占領敵連排支撐點17處,估計殺傷敵27萬人。

美軍為了奪回地麵作戰的主動權,於10月中旬發起金化攻勢,美軍選擇地勢較為險峻的上甘嶺作為主攻目標。從10月4日到11月25日,雙方在上甘嶺地區不足4平方公裏的高地上,展開了長達43晝夜的攻防爭奪戰。誌願軍以坑道為骨幹、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縱深防禦體係為依托,最後挫敗了敵奪取上甘嶺的計劃。

1952年11月,艾森豪威爾當選為美國第三十四任總統。他的當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迎合了美國人民渴望結束戰爭的願望。他向美國人民許諾說:

新的領導班子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盡早地、體麵地結束朝鮮戰爭,這是我對美國人民的保證。為了完成這項任務,必須有一個全新的領導班子,其理由非常簡單,你不能指望那個舊班子來糾正它未能阻止戰爭爆發的錯誤。

盡快結束朝鮮戰爭,成了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外交方麵麵臨的首要任務。

11月30日,已經回到北京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司令致電代司令鄧華,要求“立即進行反登陸的準備工作,以預防來春敵人從我翼側登陸”。

毛澤東進而指示:

美軍肯定會登陸,肯定從西海岸登陸,肯定在清川江到漢川間登陸。

1952年冬,中朝方麵集中進行反登陸戰準備,搜集資料,研究戰例,重新學習,準備方案,部署兵力,構築工事,進行海上防禦實兵演習,並調整和充實了東西兩岸的指揮機構,做到了嚴陣以待,有備無患。

中朝方麵還進行了大小戰鬥760餘次,殲敵5萬餘人。隨著戰爭的拖延,美國的死亡名單越來越長。

美國政府的換屆及戰場的形勢顯然給中國帶來了某種打破和談僵局的希望,周恩來指示喬冠華等研究談判形勢。

1953年2月初,毛澤東、周恩來根據朝鮮半島戰局的發展變化,分析美國有可能再次回到板門店談判桌上來,於是電告李克農、喬冠華,要他們就“是否可以再給他(指美國)一個台階下,是否由我方主動提出複會”的問題,要喬冠華研究並提出建議。

2月19日,喬冠華複電毛澤東、周恩來,陳述自己的看法:

根據最近情況,大體可以肯定,美國在戰場上耍不出什麼花樣來。解除台灣中立化,隻是自欺欺人的拙劣把戲;封鎖搞不起來;兩棲登陸困難更大。艾森豪威爾欲借以嚇人,殊不知人未嚇倒反嚇倒自己……如果我正式在板門店通知對方無條件複會,美國態度將是拒絕的居多……如果我以金、彭致函形式,對方可能認為我性急,有些示弱,反易引起對方幻想。

結論是一動不如一靜,讓現狀拖下去,拖到美國願意妥協並由他來采取行動為止。

毛澤東、周恩來同意了喬冠華的看法。

果然,3天後的2月22日,聯合國軍新任總司令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麵,建議在板門店先就交換戰俘問題進行談判。

4月26日,中斷了6個月零18天的停戰談判,又在板門店重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