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當即表態,堅決執行兵團命令,指揮好前線的戰鬥。
李德生回到軍部向幾位領導傳達了王近山司令員的命令後,立即趕赴上甘嶺,聽取秦基偉介紹10天來的戰鬥情況、經驗教訓以及敵我攻防的特點。
隨後李德生又驅車繼續前進,很快即進入對方的炮火封鎖區,一時彈片橫飛,敵機投下的照明彈使黑夜猶如白晝,接著就是轟炸掃射。
前進途中,李德生發現了對方4個師的番號,這樣大規模的進攻,絕不僅僅是為了前沿兩個連的陣地,他的腦子裏不由閃現了一係列的問題:陣地已被打成一片鬆土,工事全毀,戰士反擊上去如何保護自己?僅存的幾個小坑道,缺糧、缺水、缺彈藥,對方占領表麵陣地封鎖了洞口,如何解決吃喝?如何保存體力?如何補充彈藥?從前沿到縱深幾十裏的翻山越嶺,對方的飛機大炮層層封鎖,如何保證前方的物資需要?陣地上電話線經常被炸斷,如何保持通信聯絡?反擊時,炮火如何配合,反擊上去如何守住陣地?人多了遭殺傷,人少了又怎麼守得住?
李德生想到要奪回前沿陣地並牢牢守住,需要解決的難題還很多。不過,他早有了思想準備。後方加強軍需供應
要打好上甘嶺戰役,彈藥的運輸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當時,彈藥庫離前沿陣地四五公裏遠,如果是小型防禦戰鬥,彈藥消耗不大還可以應付。
但是,當時“聯合國軍”持續猛烈進攻,前沿所需彈藥數量相當大,對方用炮火封鎖我縱深數十公裏,通向前沿陣地沒有公路,長途運輸又遠又累,有的戰士甚至累得吐血,既造成傷亡,彈藥又供應不足,有時一個營作戰要兩個營運送彈藥。
針對這一情況,大家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想出了分段運輸的辦法,即在山前直接用汽車運,再往前,從團後勤到營連,每50米為一段,分幾個人專門負責。
另外,戰士們還在沿途挖一些貓耳洞,主要用來藏放彈藥,利用對方炮火的間隙,快步前送。這樣做的結果,使得路程大大縮短,運輸戰士的體力也容易得到恢複。
這種運輸方法實行之後,大大減少了誌願軍的傷亡,並保證了前沿陣地彈藥的充足供應。
後來,運輸隊伍發展到1300多人,而且還有26輛汽車用於從德山峴到水泰裏之間。在對方封鎖最嚴密的短途地段,也到處是誌願軍運輸員在硝煙、彈片中日夜不停地往返奔馳的身影。
陣地上塵土硝煙迷漫,擋住了視線,進攻的“聯合國軍”跟隨著炮火前進。炮火一停,對方就衝到誌願軍陣地跟前。在這種情況下,步槍單發射擊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前沿陣地的戰士都是用衝鋒槍、機槍、爆破筒和手榴彈。
打到後來,陣地上全成了鬆土,手榴彈投出去即沒入土中,不能發揮有效的殺傷力。
麵對這種情況,誌願軍戰士就隻有投空炸了,所以,最起作用的是手雷和爆破筒,後方根據前線的需要,就盡量供應這些武器。
運輸情況的改善,大大增強了誌願軍部隊的殺傷力。
這種運輸方式在試行一周後,果然起到了顯著的效果。
此外,部隊的夥食供給也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在前一階段作戰,一個連隊一個夥食單位,以致在分散的陣地上體力耗盡難以作戰。
後來,大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五聖山後山腳,741高地後麵一個岩洞裏,由團裏統一組織食物供應,從各連隊抽調來的炊事員,24小時不熄火,日夜蒸饅頭包子,源源不斷出籠,組織了50多人的專門運輸隊,不分晝夜,冒著炮火,不斷地往前運送熟食,為了保溫,還用棉被包裹著。
前沿戰鬥激烈時,不便集中吃飯,就用小袋子分成5個10個一袋,一次背幾十袋。炊事員到陣地上,一袋袋扔給戰士們,因為運水不便,就送蘋果解渴充饑。
741高地供應站,還成了開“流水席”的供應點,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後方的人員,均可隨時進餐。
在戰鬥的20多天裏,在此蒸了4萬多斤麵粉的饅頭、包子,保證了前沿戰士吃飽好作戰。
十二軍上陣地後,陣地上的表麵工事已經全部炸毀,變為了一片虛土,虛土有沒膝深。表麵工事無法挖,沒工事怎麼打仗呢?
根據以往的作戰經驗,隻有用麻袋裝土構築工事。李德生立刻叫人打電話給後勤人員,命令他們立即送1000條麻袋來,當天夜裏,汽車就將麻袋送到了前方。
因地麵工事被毀,坑道工事沒有形成與戰壕相連接的戰鬥體係,屯兵坑道與山頂工事相距有好幾十米。在戰鬥進行中,增加的兵員就要在暴露的陣地上通過,這樣就常常遭到對方火力的殺傷,特別是當對方占領表麵陣地後,就可以封鎖誌願軍屯兵的坑道口,從而使得我防守分隊的處境十分被動。
在這種情況下,我十二軍一上陣地,就要解決站住腳和屯兵的問題。
運來麻袋裝上土,圍成一個圓圈,雖然暫時可以蔽身,但這樣的工事仍不能抵禦“聯合國軍”猛烈的炮火,所以誌願軍戰士一上陣地就首先要突擊挖掘坑道和搶修戰壕。
為了使一線部隊休息好,保存體力準備第二天再戰。首長決定由預備連隊上去挖坑道,並提出挖一米堅石坑道立三等功一次,鼓勵大家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人民立功。
有了這些措施,陣地狀況日益改善,屯兵作戰就有了保障,解決了在陣地上“站住腳”的問題。
在部隊“站住腳”後,保障通信暢通,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問題。
對方的炮火晝夜不停地往這兩個陣地上打,電話線經常被打斷。通訊聯絡不能保證,命令就難以下達,情況不能上報。由於戰鬥十分激烈,接線員的傷亡也很大。
麵對這種情況,誌願軍接線員提前多準備了一些電線,部隊上去打一次反擊,通信排即拉一根新線,在稍微靠後的一些地區,則把電線埋在塹壕一側專挖的小土溝裏,這樣就基本上保證了由團到前沿的通信聯絡暢通,後來步話機也配備到了連和排。
5979高地的11個陣地不是一條直線排列,而是由兩條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部隊將山上重要的無名高地個別編號,西北方向一條山梁,從後到前,分別命名為6、5、4、0號陣地。
東北方向一條山梁,從後到前是2、8、1、3號陣地,交叉到前麵正好是三角形,主峰為3號陣地,其西南還有10號陣地,正麵是9號陣地,再往東南下去是最近的7號陣地,山腳東麵是11號陣地,東北麵就是上甘嶺村,11號陣地東麵是一條山間公路,公路向東即是5377北山。
犬牙交錯的地形,部隊運動相當複雜,但山形有前有後,彎彎曲曲,卻也提供了從前後和兩側觀察戰況的好條件。
團裏由偵察股組成一個觀察網,各陣地上都設有觀察員,他們及時地將看到的情況,彙集上報。
連、營、團還在晚上不斷地派小分隊到對方陣地前沿了解情況,有的點還配備了步話機。
由於采取了一係列嚴密的通信觀察措施,使上級指揮機構,對團、營、連直至前沿班的雙方情況,均能及時掌握,對指揮作戰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步炮協同,有時誌願軍的步兵發給炮兵指示目標,使用猛烈的火力,成連成排地殺傷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