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組織海軍和空軍行動中,要嚴格掌握對美帝國主義的政策,既不主動惹事生非,又不示弱的自衛原則。

三、從小到大,從實踐中訓練和鍛煉部隊,為解放整個敵占島嶼創造條件。

此外,中央軍委還決定:為及時指導和總結解放軍首次三軍協同作戰經驗,將浙東前線指揮部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作戰方案批準後,華東軍區立即成立了浙東前線指揮部,張愛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陸海空三軍有關部隊的浙江軍區代司令員林維先、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聶鳳智、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員彭德清、華東軍區海軍參謀長馬冠三為副司令員,華東軍區副參謀長王德為參謀長。

浙東前線指揮部設在寧波天主教堂的大院裏,這裏布滿了無線電天線和有線電話線,開設了500部電台,通信人員達1300餘名。

指揮部下設華東軍區空軍浙東指揮所、華東軍區海軍前線指揮所、登陸指揮所,還有華東軍區政治工作組、後勤聯合指揮部等。民主討論攻擊突破口

浙江前線指揮機構成立後,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擇突破口,也就是說,先打哪個島對取得大陳戰役勝利最為有利。

對於這個問題,彭德懷、粟裕都有過指示,張愛萍也早有想法。但是,張愛萍仍然主持召開作戰會議進行民主討論,目的是希望通過討論更好地統一思想。這也是我黨我軍一貫堅持的作風。

華東軍區作戰處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會上,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展開了熱烈討論,大家個個踴躍發表見解。

一種意見認為,先進攻大陳島,持這種意見的人占多數,他們的理由是:

大陳島分上大陳和下大陳二島,是國民黨軍隊在浙東占領的島嶼中最大的島子。在大陳島的西北方向和南北兩側,有一江山島、漁山列島、披山島、南麂山島等島嶼。大陳島是國民黨軍隊在浙東沿海的中心點,指揮部就設在這裏。這些島嶼上約有2000人,在大陳島就有1000多人。因此,攻下大陳島,其他島嶼就好解決了。

另一種意見則是先攻一江山島,持這種意見的隻是少數。主張這種意見的人主要列舉了兩方麵的理由:

第一,國民黨很重視一江山島,把一江山島看作是大陳島的“大門”。

從大陳島傳來的許多消息都證明了這一點,把駐守在一江山島的官兵稱作是台灣“北大門的衛士”。

美國顧問團團長視察了一江山島,決定要“加強這扇北大門”,是“保衛自由世界”的“鋼鐵堡壘”。

另外,台灣的“國防部長”俞大維陪同蔣經國登島向官兵訓話,並在深更半夜把突擊第四大隊大隊長王弼時叫到跟前,極其憂慮地說道:“一江山島是大陳的門戶,大陳是台灣的屏障,一江不保,大陳難守;大陳失守,台灣垂危!”

這些跡象表明,美國和台灣當局把大陳島看作是“反攻大陸”的前進基地,而把一江山島又當作“大陳的大門”。

既然一江山島對於台灣當局如此重要,那就從一江山島這扇大門打進去。

第二,一江山島距離我東磯列島近,容易打。

對於是先攻占大陳島還是一江山島,參加會議的人一時間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大家都有各自認為合理的看法和主張。

對於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和選擇,浙江前線指揮部司令張愛萍都仔仔細細地聽了,卻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

張愛萍靜靜地坐在那裏,看著大家激烈地爭論,腦子裏也在思索著該選擇那個方案比較妥當。作為主要指揮官,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是很有好處的。

張愛萍還不時插上幾句,要求大家把自己的理由說得再具體些,要盡情發言。最後,張愛萍才胸有成竹地對大家說道:

“我同意先攻打一江山島。”

張愛萍說完自己的決定,會場上的人頓時停止了爭論,都睜大眼睛看著他。

指揮員們雖然也清楚張愛萍會有這種傾向,但當看到他要支持少數人“先攻打一江山島”的觀點後,還是感到大為震驚。

張愛萍站起來,看了看在場的每一個人,然後他概括了先攻打一江山島的種種理由後,表示:

我所以支持先攻打一江山島這個決定,在這裏,我隻強調一點:

我軍最前沿的島子是東磯列島中的頭門山島,距離大陳島約十五海裏,而距離一江山島隻有五海裏。我軍是第一次舉行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一下子要渡過十五海裏去攻打大陳島,距離遠,容易受挫;先攻打一江山島,距離近容易成功。

如果攻打一江山島成功,我軍隻要調整一下部署,以一江山島為依托,乘勝從兩麵或三麵解放大陳島,這就比較容易;如果攻不下一江山島,調整兵力部署也方便些,也不會受大的損失。

張愛萍講完自己的看法之後,停頓了一下,然後他又向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

你們想想,在攻擊目標的選擇上,是不是符合彭總所說的“殺雞用牛刀”的精神……

張愛萍認為,下一步應先攻占一江山島,這是必須選擇的方案,而攻占大陳島應該在一江山島之後,隻有這樣才可以各個擊破。

在張愛萍看來,一江山島地理位置顯得尤為重要:它位於浙江省台州灣外東海中,由南江、北江兩個小島組成,相距110米至250米,中間相隔一條江,形成南北對峙,這就是一江山島名字的由來。

一江山島北江島稍大,東西寬1900米,南北長100米至700米不等,麵積約1平方公裏;南江島東西寬約1010米,南北長約300米,麵積約07平方公裏。

這個島嶼西北距浙東陸地黃岩縣海門鎮(現為椒江市——編者注)30餘公裏,東南距大陳島166公裏,北距頭門山9公裏,為上、下大陳島的前哨陣地。

所以,張愛萍認為,隻有首先攻占了一江山島,才可以為解放大陳島做好鋪墊。確定三軍協同作戰

張愛萍說了他的看法後,華東軍區作戰處又進行了反複討論和研究,但張愛萍依舊堅持首先進攻一江山島的方案不變。

於是,論證後大家決定:首先發起一江山島戰役,三軍協同作戰,共同出擊。

張愛萍的作戰方略是:

在海、空軍的協助下,首先要攻占一江山島,同時佯攻披山島,得手後,再全力進攻大陳島。

把攻打一江山島作為解放大陳島渡海登陸戰役的突破口以後,張愛萍開始組織部署陸海空三軍兵力。

為此,張愛萍又專門召開作戰會議進行深入討論,討論投入多少陸軍兵力。

指揮員們首先分析了敵情,一江山島駐有國民黨“一江山地區司令部”及所屬“反共救國軍”突擊四大隊、二大隊四中隊和炮兵中隊共1000餘人。

許多人根據陸戰經驗認為,陸軍隻需1500到2000人就夠了,至於炮兵,最多用兩個營。在這樣的彈丸之地,登陸兵力多了就施展不開了。

很多人都堅持這種看法,他們認為不宜往一江山島派大量的兵力。

支持張愛萍看法的人卻認為,在使用兵力上,一定要占絕對優勢,這是因為解放軍第一次進行三軍渡海登陸戰役,更要重視初戰,以利鼓舞士氣、積累經驗,由此提高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的能力。

他們提出的具體依據是:

第一,敵人都係海上慣匪和逃亡地主。

第二,一江山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島上無樹木及其他遮蔽物;地形陡峻,光滑,攀登困難;周圍岩岸久經風浪衝刷,岸壁陡度一般在度以上,岸高十到四十米,稍有微風,即生岸浪,不宜靠船。

第三,工事構築堅固。在一江山島上麵,竟有各種地堡一百三十多個,而且大都為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地堡;在前沿多為永久性地堡和塹壕相聯結,工事較隱蔽,射擊死角小,地堡多設有阻止步兵抵近的鐵絲偽裝網。

在塹壕、交通壕內及前後傾斜麵的防空、防炮及掩護部,均有射擊設施,副防工事係各鐵絲網及地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