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陣地編組嚴密。
它分三條線:第一線以靠近海邊的突出部為前沿支撐點;第二線為山腰各突出部,築有輔助戰壕和地堡,並以交通壕與前沿及縱深相連,組成“封鎖工事”;第三線以203、190、180、160這4四個高地為主要核心地點,利用製高點,構成上牆及永久發射點,形成堅固的環形防禦。
第五,火力配置強。
它共有四層,主要控製灘頭前沿:
以南江的小山炮、榴炮為第一層,在四千米以內距離上開始射擊。
以戰防炮、機關炮配置於前沿突出部為第二層,在兩千米以內擔任直接瞄準射擊。
以迫擊炮及配置前沿的火箭筒和機槍為第三層,在一千米以內射擊。
以衝鋒槍、卡賓槍、手榴彈為第四層,在一百五十米內射擊和投彈。
這四層火力內,平均每一百米正麵有兩門火炮和兩挺機槍,組成交叉稠密的火力網,控製可能登陸的灘頭。
此外,大陳島還有大口徑火炮的掩護,在海麵上,敵人有頻繁活動的掃雷艦和小型炮艇進行支援。
通過大家熱烈討論,持上述意見的人仍然隻占少部分,很多人不讚成大量出兵。
最後,由於張愛萍堅持這個作戰方案,大家服從命令,予以接受。
為了盡快製定一江山島的作戰方案,張愛萍命令3位作戰參謀,以登陸部隊的勝利為中心,對參戰兵力進行一係列的科學計算,最後提出一個參戰兵力的方案。
這個方案指揮部討論通過,由張愛萍報請中央軍委批準。製定參戰兵力方案
在張愛萍的要求下,三位作戰參謀,進行了一係列的科學計算,就得出了一個詳細的參戰兵力方案,該方案得到了張愛萍的肯定。
張愛萍馬上把這個參戰方案報請了中央軍委,其內容如下:
陸軍方麵:
步兵第六十師一七八、一八○團(又一個營);炮兵一二二榴彈炮兩個營,野炮一個營,山炮兩個連,一二○迫擊炮兩個連。
空軍方麵:
航空兵第二十師六十團,海軍航空兵第一師一團(共有轟炸機36架)。強擊機航空兵第十一師三十一團(依爾-10型強擊機24架),殲擊機航空兵第三師一個大隊,第八十五團一個大隊,獨立一團一個大隊,海軍航空兵第四師第十團、第十二團。
航空第二師一個大隊(米格-15比斯71架,拉-11型戰鬥機24架),參戰飛機155架。雷達三四二團的指揮連,和喬司、鎮海、象山、海門、瑞安、嵊縣、三門的八個連,十二部雷達參戰。
海軍方麵:
第六艦隊兩個大隊(護衛艦4艘),戰艦大隊(炮艦兩艘),魚雷快艇第一、第三十一兩個大隊(10艘魚雷艇),炮艇三個大隊(共24艘),火箭炮船一個大隊(6艘),登陸艇、運輸船(140餘艘),外加救護船、指揮艇、通訊交通船,以及台州地區民兵和三一四部隊沿海巡邏船等,參戰艦船共200餘艘。
參戰三軍共17個兵種,28個戰術群,與被攻擊方相比占絕對優勢,其中步兵四個加強營3600人,三倍於國民黨守軍;炮兵四個營又十二個連,火炮119門,五倍於守軍。
上述參戰兵力方案隻是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還有一個難以計算的是性能上的絕對優勢。這就是使各兵種、各戰術群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各自的優勢。
三軍聯合作戰,要聯合、利用各軍兵種的優勢,最關鍵在於協調各兵種、戰鬥群之間的關係,使他們的威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如何使陸、海、空三軍根據各自的特點發揮優勢,無論是對指揮員,還是戰鬥員來說,都是一個相當陌生的領域。
當時所麵臨的情況是,方案雖然製定下來,三軍卻從上到下誰都沒有協同作戰的經驗,普遍缺乏現代化作戰知識,對各軍兵種之間特點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相互間抱有疑慮和不信任的心理。
陸軍擔心的是:空軍在轟炸的時候是否會誤傷自己?海軍能不能把部隊準時送上灘頭?在海上遇到敵人怎麼辦?
空軍擔心的是:飛機能不能準時到達一江山島上空?會不會誤炸自己的艦船,被自己的炮火擊傷?
海軍擔心的是:空軍能否奪得戰區的製空權?航行安全有沒有保障等。
對於大家的顧慮,張愛萍又給參謀們出了一道數學題:如何把陸、海、空三個軍種,17個兵種和28個戰術群,以及各種艦艇、飛機、火炮,根據它們各自的性能,在規定時間內,準確地把炸彈、炮彈以及其他各種彈藥投擲到指定的目標上。
這是一道非常複雜的數學難題,為了解答這道數學難題,指揮部參謀方中嶽、鄭武、袁仲仁以及海軍指揮所、空軍指揮所和登陸指揮所的參謀們,有效而快速地進行著各種兵力計算。
就這樣,經過各級指揮員及參謀們的運籌計算和調研,使複雜的軍兵種、繁多的戰術群、各種武器裝備,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他們把這個計算的結果落實到《協同動作計劃表》上。這個計劃表,成為當時每個參戰部隊指戰員的行動準則。後來,這個計劃表就成為我三軍協同作戰所依據的最初腳本。
作戰方案幾經討論,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批準。同時,中央軍委任命張愛萍擔任浙東前線總指揮,全權指揮前線陸、海、空三軍。
張愛萍表示,一定會全力完成任務。張愛萍上報作戰計劃
張愛萍上報參戰兵力方案後,彭德懷又聽取了華東軍區關於“進攻一江山島的登陸作戰計劃”的彙報,並對此次作戰作了很具體、很詳細的指示。
華東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彭德懷的重要指示,在戰役發起前,對一江山島渡海登陸作戰作了戰前周密的準備和精心的部署。戰士們下決心一定要出色完成這次渡海任務。
張愛萍製定的參戰兵力方案得到中央的認可後,立即著手發動戰役的具體方案和部署。在浙東前線指揮部組成後,張愛萍要求部隊進一步摸清敵情,了解敵人的最新動態。
就這樣,解放軍參戰部隊動用各種力量從空中、海上、地麵對一江山島進行了詳細而周密的偵察,了解到敵人的大量情報。
解放軍運用多種偵察手段,實施多方向、多層次、多種方式的偵察,為發動戰役和製定作戰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情報。
到了9月份,浙東前線指揮部舉行作戰會議,張愛萍宣布作戰計劃。
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奪取戰區製空、製海權,掩護參戰部隊進行戰前訓練,同時創造孤立、圍困、封鎖大陳島國民黨軍的戰場條件;
第二階段為實施渡海登陸作戰階段,以四個步兵營,隱蔽進入進攻出發海域,爾後在海、空軍和炮兵的支援下,對南、北兩個小島同時實施登陸突擊,主要突擊方向是北江島的西部和西北部,輔助攻擊方向是北江島的東北部和南江島的西部。登陸突擊應是在白天滿潮時進行。
浙江前線指揮部對該方案進行了廣泛討論。張愛萍對這個作戰計劃分析解釋說:
第一,登陸地段隻能選在登陸條件差的島岸突出部,以避開嶴部灘頭地段敵火力封鎖,這樣既可出敵不意,又能利用地形直接迅速登上島岸各主要陣地,割裂對方防禦體係,各個殲敵。
第二,這次作戰是解放軍首次舉行聯合渡海作戰,缺乏實戰經驗,夜間登陸突擊難度會很大,而白天能夠準確掌握登陸點,減少因登陸地段狹窄而造成的混亂,這樣有利於協調三軍的行動。
至於擔心白天渡海可能遭國民黨空、海軍襲擊的困擾,由於解放軍已奪取製空製海權,也就可以放心了,不必太擔心敵人的襲擊和破壞。
就這樣,緊張的戰前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始了。隻待時機成熟,解放軍陸、海、空軍便會一舉攻上一江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