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陸海空的協同登陸

●張愛萍說:“關於登陸時機問題,就這樣定了,中午開始航渡,下午14時30分漲滿潮時登陸,黃昏前結束戰鬥。”

●在解放軍猛烈的炮擊下,一江山島上頓時彌漫著滾滾濃煙。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就這樣開始了!

●沈英成握住陸軍朱連長的手說:“陸軍老大哥看你們的了,為祖國為人民立功的時候到了,我們等候勝利的消息!”

● 陸海空的協同登陸登陸時機、地段的討論

作戰部隊在奪取製海權和製空權以後,擺在參戰部隊麵前的,就是如何攻占一江山島。

要攻占一江山島,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正確選擇登陸時機和登陸地段。

要把這兩個問題都解決好,就必須從解放軍的實際情況出發,從當時的地理、氣候情況出發,從而確定一個具有自己特色的打法。

關於登陸時機的問題,張愛萍召開作戰會議進行討論。參加會議的除兩級指揮員外,南京軍區的蘇聯首席顧問也參加了。

在這次討論會上,蘇聯顧問竭力主張利用黑夜航渡,並在清晨登陸。

他特別引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諾曼底、西西裏和衝繩登陸的戰役事例,像講故事那樣說得很精彩。

蘇聯顧問表示隻有夜間航渡、清晨登陸才能取得戰役的勝利。他的理由是:在航渡中,可以避開敵機和敵艦的襲擾。

在會上,一些參加過解放東南沿海島嶼的指揮員也支持蘇聯顧問的主張。

但是,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陶勇和華東軍區空軍副司令員聶鳳智聽後卻不約而同地站起來反對,他們則主張白天航渡傍晚登陸。

蘇聯顧問是一個很自負的人,一聽到有人反對他的意見,心裏有點不舒服,就想反駁對方。

他特別提高了嗓門冷冷地對在場人說道:“如果白天航渡,那傍晚登陸肯定會失敗!”

其實,他這句話,也未免說得太絕對了。

陶勇和聶鳳智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打過的仗都比蘇聯顧問見過的還多,所以認為蘇聯顧問不了解實際情況。

陶勇站起來,針鋒相對地說:“製海權、製空權控製在我們手裏,怕他什麼!”

聶鳳智也插話說道:“就是台灣的飛機全部都出動了,解放軍也能牢牢控製製空權。”

麵對兩個解放軍將領的反駁,蘇聯顧問很不服氣,坐在那裏不再說話,他還幾次望了望主持會議的張愛萍,希望張愛萍可以支持自己的看法。

其實,張愛萍很清楚蘇聯顧問的戰略意圖,但是他覺得,討論才剛剛開始,應該讓大家都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集思廣益,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打好這次戰役。

張愛萍並沒有特別照顧蘇聯顧問的麵子,因此沒有表態。

蘇聯顧問見張愛萍不支持自己的意見,氣得受不了,夾起皮包就匆匆走了。

蘇聯顧問走後,大家繼續熱烈地討論。

有人要陳雪江發言,談談他的看法,並說:“這個問題,你最有發言權。”

陳雪江是登陸指揮所的副參謀長,他的確有發言權,也很有戰略眼光。他曾經率領艇隊多次配合陸軍解放與襲擊過幾個島嶼,其攻打時間有的放在夜間,也有的放在白天,幾乎都取得了勝利。

陳雪江站起來,看了看大家說道:“放在白天打,還是放在夜間打,這要根據具體條件來確定。”

對於陳雪江的觀點,有人不解,催問道:“什麼具體條件,說來看看!”

陳雪江顯得胸有成竹,帶著他特有的自信目光說:“這裏的關鍵,首先要看對我們登陸部隊是否安全。現在,戰區的製海權和製空權基本掌握在我們手裏,這就是說,登陸部隊沒有後顧之憂,因此,我認為白天航渡比傍晚登陸較好。”

然後,陳雪江還根據一江山島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敵人防禦情況,闡述了白天航渡和傍晚登陸的具體理由,從各個方麵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陳雪江說完後,會場上靜了一會兒。

張愛萍見大家沒有什麼新的意見了,才談了自己的觀點。

張愛萍笑了笑說:“蘇聯顧問走了也好,還是讓咱們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問題吧!”

但剛說完,張愛萍突然變得嚴肅起來,他說:“蘇聯顧問是中國人民請來的客人,他對現代化作戰是有經驗的,對這次戰役準備也提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我們應該尊重客人。但是,蘇聯顧問並不清楚,我們的仗是在特定條件下打的,不能脫離我們現有的條件來研究現代化作戰。我們要走出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現代化作戰之路。至於說到登陸時間問題,我同意白天航渡,傍晚登陸。”

張愛萍正是根據這次戰役的實際情況,才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他的理由是:

第一,一江山島是懸崖陡壁,具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夜間不易攀登攻擊。

第二,我們渡海裝載工具是從各方麵拚湊起來的,艇船性能不一樣,夜間不便於組織協同作戰。

第三,我們已基本上掌握了戰區的海空優勢,這為登陸部隊白天發起進攻提供了勝利的保障。

張愛萍最後說:“關於登陸時機問題,就這樣定了,中午開始航渡,下午14時30分漲滿潮時登陸,黃昏前結束戰鬥。”

確定登陸時間後,在討論登陸地段時,大家也展開了激烈地討論。

一江山島山勢陡峻,山脊狹窄,山坡平滑,岸壁坡度一般都在40度以上,而且敵人還建有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很多地段都有重兵把守。

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是選在暗礁少的海灘上,以便登陸艇搶灘靠岸,加快登陸速度;持這種意見的人認為,各國登陸作戰,登陸點一般都是選在灘頭的,解放軍也不能例外。

第二種意見是選在海邊的突出部,這樣可以一舉奪取製高點。

兩種意見誰也說不過誰,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張愛萍,大家說道:“張司令員,你來結論吧!”

張愛萍卻搖搖頭,沒有表態。

他心裏其實在想,如果登陸艇搶灘靠岸,是可以加快登陸速度的。可是一江山島的灘頭又少又窄,還是敵人防禦的重點地段,敵人可以從三麵進行夾擊,這樣登陸時間會延長,部隊損失將會很大。

張愛萍否定了第一種主張,而是主張把登陸點選在海邊的突出部,這裏距離製高點比較近,登陸部隊不必涉水,可以縮短奪取製高點的時間;又由於敵人認為這裏難以登陸,所以防禦就相對薄弱,可以避免和敵人正麵交戰。

但是,突出部有漩渦,受拍岸浪的影響較大,登陸艇的操縱會很麻煩,弄不好登陸艇會被撞壞,不僅部隊上不去,登陸艇也要受損失。

最後,張愛萍說道:“我看,不要忙於做結論了,我們最好體會體會,馬上去進行試驗。”

散會之後,張愛萍帶著登陸指揮所和陳雪江等人,來到一個類似一江山島地形的大小貓山島嶼跟前,組織登陸艇與登陸部隊進行實戰演習。

部隊反複操練了很多次後,張愛萍才做出了最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