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老撾之後,戰士看到一片片荒蕪的土地,一座座低矮簡陋的草棚和閣樓式的木屋;大街上行走著貧弱的老百姓;很少見到像樣的道路,很多都是自然形成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濘難走。

援老抗美部隊就要在這雜草叢生、荒山原野裏開山修路、挖建涵洞、架設橋梁,任務相當艱巨。

後勤保障部隊為了確保物資供應,有長年運輸的汽車2600多輛,900多匹騾馬,將大批築路所需鋼材、水泥和各種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工地。

為了能及時把援老物資運到目的地,國內鐵路和公路上的火車和汽車一直在不停地輸運,這些並沒有讓老撾掏一分錢。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也不好,而且也遇到了自然災害,可全國人民為了支持老撾抗擊美國侵略者甘願無私付出。援老戰士搶修戰略公路

部隊進入老撾以後,攝影員蘇自林到各大隊進行采訪,他看到了一幕幕令他感動的畫麵。這天他采訪了一個英雄的連隊,戰士們在艱難路段奮力施工,響亮的口號傳遍了山野。

在白天,戰士們為了減輕美機空襲建設工地,他們派出少數人員做好施工的一切準備,一到晚上,指戰員都緊張地投入施工,

戰士們的口號是:與美軍搶時間、爭速度。為此,他們不停地奮鬥在建築工地上,有的戰士抬石塊扭傷了腳,有的被石料砸破了手指,有的磨破了肩頭,還有的因為過度勞累昏倒在工地上……

盡管戰士們吃盡了苦頭,可卻沒有一個人喊過疼,說過累。他們堅忍不拔的毅力,體現了中國軍人大無畏的奉獻精神。

戰士們為了不影響施工進度和過往車輛,不管是大雨滂沱還是烈日炎炎,都要冒著美機轟炸的危險,爭分奪秒地鋪設道路。

如遇山體滑坡、路段塌方就更加艱巨,既要受到時間的限製,又要完成大批量的土方清除和重修工作。這些畫麵都被攝影員蘇自林記錄下來了。

有一天,天空滂沱大雨,閃電雷鳴,蘇自林去采訪一個正在突擊搶修塌方的連隊。戰士們正冒著傾盆大雨,腳踏泥濘的山土,埋頭苦幹!

戰士們一鍬一鍬地鏟,一車一車地推,要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大的工作量。他們頑強的意誌、超常的耐力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響和感動著老撾人民。

戰士們剛到老撾時,覺得這個國家的戰爭創傷要比越南小得多,走了很長的路也沒有看到硝煙和彈坑,隻聽見飛機在頭上嗡嗡的飛。

一個有經驗的老首長就說:“越南空中比老撾緊張,老撾地麵比越南複雜。”

但是,沒過幾天就看見美機俯衝下來,頃刻間,地麵上就火光一片,大家這才意識到老撾緊張的局勢和修築公路的艱難。

老撾人民對戰士們非常友好,他們熱情歡迎中國指戰員到他們家裏做客。中國部隊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愛護老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處處感動著老撾人民。

戰士們為了幫助老撾群眾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他們在施工道路兩旁還修建了很多造形各異的“友誼亭”。

“友誼亭”成了當地百姓長去的地方,在亭內擺放各種圖書、畫報和茶水,部隊抽調醫務人員和理發員為過往群眾無償服務。

有一天,攝影員蘇自林采訪拍攝部隊某分隊設立的友誼亭。那裏麵坐滿了老撾男女群眾,有的青年在翻看畫報,有的少年在接受我部隊文化教員傳授的文化知識,旁邊還有理發員為一中年男子理發。

蘇自林詢問一位喝水的老年群眾:“您對我們設立的服務項目有什麼意見?”

對方翹著大拇指高興地說:“你們不僅為我們修路、打擊空中強盜,還為我們生活小事著想,你們無私地服務大大地方便了我們,尤其是老人、小孩,我們從內心裏感謝你們!”

還有一次,蘇自林采訪了施工部隊某連設立的友誼亭,部隊醫護人員正在給老撾一位老年婦女看病,旁邊還有兩位陪同的老撾婦女。

蘇自林詢問兩個老撾婦女說:“您們對我們的服務是否滿意啊?”

兩人通過翻譯激動地說:“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軍隊,這樣的好人。中國軍人不貪財、不貪色,還處處提供無償服務……”她們非常感動。

小小的友誼亭,體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仁義之師、全心全意為勞苦大眾服務的宗旨援老部隊組織文藝宣傳隊

一天,部隊文工隊為部隊某團和駐地老百姓演出,隊員們還沒有吃晚飯,老撾群眾就早早地來到了演出現場。很多人是走了10多公裏的山路前來觀看演出的。

原來,援老部隊在緊張而又繁忙的施工、作戰的同時,還組織文藝宣傳隊為部隊和駐地群眾慰問演出。

蘇自林采訪了幾位打著火把前來的老鬆族的年輕人,蘇自林問他們說:“你們是怎麼到這裏的?”

兩個年輕人回答說:“為了觀看這場演出我們翻越了3座山頭,走了15公裏山路啊!”

駐地群眾來到這裏後雖然汗流浹背,卻感到無比的興奮。幾位穿得很漂亮的苗族婦女,她們像過節一樣,穿戴顏色各異的服飾,手提馬燈,站在一起看演出,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一個苗族婦女興奮地說:“我特別喜歡中國劇團的演出,雖然大都聽不懂,但看著熱鬧、親切。中國的演員了不起,男的帥氣,女的漂亮!”

當時,為群眾表演的演員都是從玉溪專區滇劇團、花燈劇團等文藝團體精心挑選出來的。那些男演員都是從部隊基層抽調的文藝骨幹,女演員還上過專門的表演學校。

文工隊的演出任務非常多,援老部隊駐地分散且戰線拉得很長,全線幾十個演出點文工隊都要跑到。老撾的交通很不便,沒路的時候,文工隊就身背樂器、道具翻山越嶺趕到演出場地。他們天黑之後就緊張地投入演出,很少有休息的時間。

那麼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看演出,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當時部隊所在地站滿了哨兵,他們不僅要防止空中飛機偷襲,又要防止地麵美特的破壞。

美國飛機來搗亂的時候,戰士們就立刻熄滅舞台燈光,有時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疏散群眾。

每次演出中都會遇到幾次防空警報,常常一台節目通常要停演兩三次,可群眾並沒有怨言,隻是更痛恨美國的飛機了。攝影員蘇自林采訪老撾百姓

攝影員蘇自林為了拍攝資料照片,在一名宣傳幹事和一名翻譯陪同下,前往當地老百姓家裏訪問。能和當地百姓交流是他最興奮的事情。

翻譯在途中對蘇自林說:“老撾人非常溫和、善良,待人真誠、禮貌,見麵和分別都要打招呼,雙手放在胸前行合十禮……”

宣傳幹事也說:“在老撾,客人進門應走前門,進屋要脫鞋,席地而坐,男的盤膝,女的並膝把腳側放一邊。”

蘇自林認真聽著,並說:“入鄉隨俗啊!”

蘇自林首先采訪的是一位姓吳的60多歲的老大爺。老大爺很熱情,他對小女兒說:“快給中國客人倒上茶水,把水果也端上來讓客人嚐嚐!”說著,又從抽屜裏找出一包香煙遞給蘇自林等人,而他自己則拿起煙袋吸著。

老人感慨地說:“活到這麼大還沒有見過這樣好的軍隊,白天黑夜為我們修公路、打強盜,還要抽出時間幫我們做農活,幹好事。你們真是大好人,我要寫信給參軍的兒子,向中國軍人學習!”

蘇自林對老大爺說:“中國和老撾曆來都相互幫助,兄弟有難,前來做一些事情是應該的!”

老大爺的胡子顫動著,許久才說:“還是中國好啊,不僅是好鄰居還是好朋友!”

聊了一會兒,蘇自林決定為老大爺一家人拍幾張照片。老人聽了很高興,馬上召集一家人到院子裏讓蘇自林拍。在照片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容。

蘇自林等人要走的時候,老大爺有些戀戀不舍,從家裏拿出土特產讓他們拿回去嚐嚐。蘇自林婉言謝絕了,並說道:“大爺,我們部隊有紀律的!”

蘇自林等人走得很遠了,老人還在自家門口的土堆上目送他們。

蘇自林又采訪了一對夫婦。男人的妻子很賢惠,家裏大大小小的活都是她一個人幹,並細心照料著傷殘的丈夫。當蘇自林到他家的閣樓上坐了幾分鍾後,男人的妻子才從後山背著一捆砍柴回來。她一邊擦著汗,一邊熱情地和客人打招呼。

男人看著妻子又看看自己的傷腿,開始歎氣,對蘇自林說:“我這條殘腿是在前線被美國鬼子的子彈打傷的,現在行走不太方便,一到陰雨天,傷口就酸疼得厲害,農活、重活基本上幹不了,全靠我的女人,真是委屈她了……”男人擦擦眼淚,繼續說:“駐地解放軍對我家特別關照,經常有戰士幫助我們做農活,修蓋房屋,還送來中國畫報。”

男人的妻子領著客人參觀貼在正廳隔板上的人民畫報。男人就在不遠處指著毛澤東的照片,伸出大拇指,用剛學會的中國話慢吞吞地說:“毛主席……毛主席!他真的很偉大啊!”

從那戶人家出來後,蘇自林接著采訪了一位中年寡婦。當時她正在家裏紡織一塊布料,見有客人來了,就連忙放下手裏的活,為客人倒茶。

婦人笑著說:“在我們這偏遠山區,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縫製的。”

老撾老族服裝與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相似,男著無領對襟上衣,下穿沙籠式褲子或長筒寬腳褲,女穿無領斜襟上衣,下穿筒裙。

翻譯在一旁對蘇自林說:“她是一位擁軍模範,丈夫早年犧牲在戰場,如今兩個兒子又上了前線,她孤獨一人,然而身體卻很硬朗。她樂觀開朗,不僅生活自理,還天天為前線的戰士紡織布料。”

婦人對蘇自林激動地說:“真的很非常感謝駐地中國軍人,你們隔三差五幫助老人做一些重活,修理農具、房舍,還時常送一些罐頭之類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老人稍有不舒服,部隊軍醫就及時前來診治,真不道該怎麼報答你們啊!”

這個時候,她家裏的老人把蘇自林當成親人,邊說邊忙著拿吃的招待客人。

說話間,有兩名駐地戰士背了兩大捆砍柴送到他們家。老人對他們像兒子一樣親,熱情地叫著他們的名字,送上茶水,拿出凳子讓他們坐。

這是多麼溫馨的畫麵啊,蘇自林馬上舉起相機抓拍了這個鏡頭。後續部隊踏上援老征程

1968年10月2日,第五大隊首批部隊挺進老撾後,第二批部隊二營及三營也出發了。出境時,部隊首長和地方幹部在邊境檢查站為他們送行。

戰士們浩浩蕩蕩地踏上了老撾的征途,大家沿著一條馬幫道行進,路上還能看見一些老撾人,有趕馬的,也有肩挑背負的。

部隊向導告訴大家:“這些人是到我國孟臘、景洪等地進貨回來的老撾商人,貨物有食鹽、布匹、藥品及日用品等。”

10月2日這天,戰士們足足走了30多公裏路。到晚上,他們就在路邊宿營,黑暗中不時傳來瘮人的狼叫聲,一些剛入伍的小戰士就緊緊握住手裏的槍。

10月3日,第二批部隊越過納莫縣城後離開馬幫道,按照首批部隊走過的線路,手腳並用地翻山越嶺,在原始森林中摸索前進。

走著走著,前麵不知道是哪個戰士拉動了一根青藤,震動了樹上一個超大的馬蜂窩。頃刻間,一群馬蜂就像戰鬥機似的飛向戰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