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縣柏峪公社有個村子,14名北京知青頂風冒雪苦戰一冬,硬是在冰凍如磐的亂石灘上開出了一片水田。

後來,他們又和貧下中農一道苦幹10個月,建成一座小水電站,村民們第一次嚐試到了點燈不用油的滋味。

甘泉縣大莊河生產隊的知青和貧下中農一道,在偏僻的深山溝裏辦起了廣播站、夜校、供銷站;種植了農作物和中草藥實驗田;成立了機械組,把一台報廢的柴油機改成發電機,在村裏實現了米麵加工機械化,使落後的深山溝裏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北京知青張革被招工進企業後,聽到周恩來向延安人民提出“五年糧食翻一番”的奮鬥目標後,他返回原宜川壽峰插隊的小山村,幫助鄉親們建果園、引進小麥良種、改良種牛、引水上塬。

北京知青汪桂蘭從北京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到延安農村插隊落戶,80年代初國家落實政策時,她放棄回城返京的機會,為山區教育耕耘了30多年,成為當年一起插隊的知青中紮根在黃土高原教書的知青。

有一位叫張革的知青,在1968年,在黨中央上山下鄉的號召下,16歲的張革也滿懷一腔熱血和激情,告別了親人和繁華的北京城,來到了陝西省宜川縣壽峰鄉後峪溝村安家落戶。

1968年的年底,一場大雪剛過,張革和9名稚氣未脫的同伴,身著革命裝,肩背黃挎包,靠著5條毛驢馱著行李,行走了幾十裏崎嶇的山路,住進了點著煤油燈的土窯洞,開始了他們人生的又一個曆程。

後峪溝,這個當時隻有100多口人的小山村,千百年來,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麵朝黃土背朝天,依靠少量的河灘地和窪地勉強度日。這裏不通公路、不通電,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狀態。

從這一天起,寧靜的小村莊頓時被一幫操著京腔,處處充滿好奇心的城裏人攪得躁動起來。

這幫操著京腔的年輕人反套著毛驢磨麵,誤把小麥當韭菜吃等等,鬧出了不少的笑話。但不久他們便慢慢適應了這裏的一切,完全把自己融入到群眾中去,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村人。

麵對艱苦的環境,要生存就必須付出,勞動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滿懷一腔熱血和激情張革一樣和鄉親們下田勞動,下河挑水。他不會使用農具,鋤頭常常磨破了雙手,鮮血染紅了鋤把。他幹活特別賣力,經常光著膀子,皮膚曬的黝黑,鄉親們親切的稱他“黑娃”。

每當夜幕降臨,性格活潑開朗的張革,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向大家講述北京城的故事,他說話有時帶點結巴,每每講到關鍵時就會“卡殼”,惹得大家哄然大笑。有時,他又拉起手風琴,同大家唱起革命歌曲,神態如癡如醉,感染著沒有見過大世麵的鄉親們。

就是這樣的生活,張革在後峪溝度過了3年時間。

3年的日日夜夜,歲月消磨掉了他身上最後的一點稚氣,使他從一個活潑可愛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青年農民。

3年裏,他把山外文明傳遞到了後峪溝,使這裏的人們知道了更多更多,也使年輕人耳濡目染,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憧憬和幻想,思索著改變命運的良方。

1972年,鹹陽市武功縣國防五七零二廠一紙招工通知書,使張革有機會告別這艱苦的生活環境,成為工人的一分子。

鄉親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送了一程又一程,目光中飽含著幾分眷戀,但誰都不忍心說一聲“你留下”。

3年的曆練,使張革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

進入工廠,張革勤於鑽研技術,勇於攻克難關,處處樂於助人,深受工友們的喜愛。不久張革便被選為車間黨支部副書記,成為重點培養對象……

在那個年代,當一名工人是令無數人羨慕的職業,工廠優越的生活條件,同農村形成很大的反差。作為一名有前途的青年工人,在黨支部副書記的崗位上應該大有作為。但是,越是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越容易造成人精神上的失落感。

後峪溝3年的勞動鍛煉,張革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這片土地,常常使張革魂牽夢縈。

在鹹陽市武功縣當工人的一年裏,張革經常搭車到楊淩農科城學習農業科普知識,思索著如何提高村裏糧食產量的問題。

特別是1973年,周恩來視察延安時,看到解放後20多年,老區人民戰爭的創傷沒有得到根本醫治的情況,傷心地說:“我這個總理沒有當好,對不起老區人民”。他對當時的延安地委領導人提出“要三年變麵貌,五年糧食翻一番”的指示。

周恩來的殷切期望,更激發了張革二次插隊的決心,他三番五次向組織提出申請,要求重返後峪溝,同那裏的群眾一起戰鬥,改寫貧困曆史,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麵對工友們的再三勸說,張革為之一笑。

組織也被這位固執的年輕人的真誠所打動,終於批準了他的請求。

1973年,後峪溝的鄉親們敲鑼打鼓,張燈結彩,興高采烈地迎接遠行的張革歸來。但是,如此的場景,卻使張革更加心事重重。

為後峪溝尋找一條致富的路子並付諸實施,是他二次返鄉的重大使命。

這是他的思索,也是對組織的承諾。

回鄉後,村民們信任他,也對他寄予了無限的期望。先後選舉他擔任生產隊長、大隊黨支部副書記。

又一次見過世麵、充足了電的張革信心倍增,幹勁十足。在以後的9年裏,他帶領群眾把自己描繪的藍圖一個一個變成了現實。

先解決電的問題,讓鄉村亮起來。

這在當時,農村的人們連想都不敢想。遠離大電網,路途遙遠,加上大山的阻礙,架線拉電是不可能的,怎麼辦?

張革胸有成竹,壽峰公社有的是水資源,建設小水電站是一條捷徑。他從外地請來專家勘察選址、設計,很快有了方案。電站工程概算50萬元,這麼一個天文數字,沒有錢,怎麼辦?

張革利用知青特殊的身份,靠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四處尋求社會的援助。

他帶著鄉親們的期望,拖著帶病的身體,冒著刺骨的寒風,徒步100多裏來到縣城。

為了節省1塊5毛錢的住宿費和兩毛錢一碗的餄餎麵,困了就徹夜蹲在宜川汽車站候車室打個盹,餓了就啃一口自帶的幹糧充饑。

饑餓、寒冷沒有使他退縮,兩年多時間裏,他先後幾次下西安、上北京、去四川,兩個春節都是在火車上度過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革的執著、真誠打動了無數善良的人們。

延安行署、省知青辦、陝北建委、四川萬縣、北京知青辦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們送來電機、電線、照明材料、一輛解放牌汽車和部分資金,解決了電站施工的燃眉之急。

電站進入施工後,預想不到的難題接連不斷。引水要鑿一條300米以上的隧道,沒有機械,他就組織青年基建隊,靠人工點炮開石。

一次施工中,一名青年被碎石碎片刺破了眼,鮮血直流;另外十幾條生命也險些丟掉。艱難的施工環境使兩個老人畏縮了,他們從工地叫回了自己的孩子。

張革聞訊後匆忙趕來,跪在老人們的跟前,求他們予以支持。還有一次,幾個青年實在撐不住了,要下山,正被胸膜炎、肺結核折磨著的張革聞訊後,立即拄著拐杖爬到山上,他一邊跪在地上,用鏟子鏟土,一邊對青工們說:

“不能走!後峪溝的電站就靠大夥了。”

周圍的青年見狀,含淚拽起張革,大夥又幹了起來……就是這樣,張革感動了鄉親,從而不使工程半途而廢。

3年多的時間,張革同村上的年輕人一起奮戰,過度的操勞使他患上了肺炎和腰肌勞損,一次從山崖上掉下,差一點把命搭上。

此時的張革已經是大齡青年了,鄉親們讓他早點成婚,他總是說:“電站建不成,不結婚”。

知青大規模返城,他卻無動於衷,在群眾大會上他講到:“隻要我活著,就一定要把水電站建成。”

在經曆了4年難熬的日日夜夜後,1980年8月1日,一座150千瓦的小水電站終於建成了。明亮的電燈泡給後峪溝、給桌裏村帶來了光明,使漆黑的夜晚出現了歡樂,出現了笑聲。

同時,張革又購回衛星地麵接收機和電視機,使鄉親們第一次看到電視,看到了五彩繽紛的外麵世界,這一時刻在黃河沿岸的山村裏整整提前到來了15年。

後峪溝祖祖輩輩靠吃白水河水生存,由於地處林區,水質較差,每遇山洪暴發,河水渾濁,人畜無法飲用。

為了尋找好的水源,就在建電站的同一個時期,張革扛著钁頭,鑽山下窪,最後組織村民架起了1514米的鋼管,從豹子溝把清澈甘甜的泉水引進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