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群眾為了表達對張革的感激,他們編了信天遊式的民歌歌唱張革:
喝一口那清涼涼的山泉水,我不由得憶呀憶呀憶張革……
1973年10月,張革動員鄉親們平整土地,修建梯田,從關中戶縣購回蘋果樹苗,組織5個自然村的村民,白天頂著烈日挖坑,夜晚挑著馬燈栽樹,在宜川率先發展種植業,建起了20多公頃的果園,掛果後每年收入20多萬元。
張革還從外地引進良種玉米、小麥,推廣科學種田,使單產由原來15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短短3年時間,大隊的糧食產量就翻了一番。
張革從誌丹縣雙河鄉買回2500隻山羊,從陝南買回400頭母牛,在各個自然村建起了養豬場。
1979年,張革帶領村幹部到山西考察,購回1萬多株薄皮核桃苗,栽植在山山窪窪,並購買了幾台三聯泵,把水引到山上,澆灌核桃、花椒。
張革為後峪溝村描繪的藍圖,伴隨著辛勤的勞動,一步步得以實現。
到1979年底,後峪溝5個自然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率先在壽峰公社達到410元,達到了群眾有糧吃、有錢花的目標。
張革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並當選為全國青聯委員。
在當時,北京的知青們對延安的經濟文化建設,及其未來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類似這種感人至深的生動事例不勝枚舉。
自1968年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隊以來,北京知青在各級黨組織和延安人民的領導幫助下,在各項革命活動中經受了鍛煉,發揮了生力軍作用。孫立哲在延安開創窯洞醫院
孫立哲的父母都是北京清華大學的教授。60年代末,孫立哲正在清華附中上學,那時,他的理想是當數學家。
1969年1月,孫立哲和全國千萬下鄉的中學生一樣,到農村接受再教育,到陝西省延安地區延川縣官莊公社官莊大隊下鄉插隊。
當時和孫立哲一起到延川關家莊插隊的,還有後來成為知名作家的史鐵生。
孫立哲跟史鐵生,一開始都被鄉親們認為是赤腳醫生。
他們到村裏的第二天就有人來找孫立哲看病。第一個病人是個老太太,她發燒、發冷,滿臉起紅斑。孫立哲翻完了那本《農村醫療手冊》說一聲:“丹毒”。
於是大夥把從北京帶來的抗生素都拿出來,把紅糖和肉鬆也拿出來。
老太太以為那都是藥,慌慌地問:“多少價?”
大夥回答:“不要錢。”
老太太驚詫之間已經發了一身透汗,第一輪藥服後病已好去大半,單是那滿臉的紅斑經久不消。
孫立哲再去看書,又懷疑是否紅斑狼瘡,這才想起問問病史,老太太摸摸臉:“你是問這?生下來就有。”
後來,他們發現有很多病人。那個地方又缺醫少藥,知青們就把自己的藥品,包括紅糖、白糖都聚集起來了。
不久,村裏爆發了一場斑疹傷寒,村裏的主要勞動力大概有一半在床上躺著發高燒,知識青年有兩個也是發高燒。
他們為了解決當時的這個問題,就不斷地商討、學習《農村醫療手冊》,用自帶的藥品,控製住了這場流行病。
從此,孫立哲靠一本《赤腳醫生手冊》開始自學,他跟史鐵生學會了針灸,用北京帶來的普通藥開始給老百姓看病,當村裏的赤腳醫生。
有一次,鄰村的一位村民因為打架,想不開上吊了。孫立哲去的時候已經是放在床板上,準備辦理後事了。一大群人黑壓壓的。幾個老漢抽著煙商量著。
孫立哲第一次見死人,也慌得不得了。開始紮什麼針都沒用,最後在病人腳上湧泉穴紮了一針,紮左腳時候,他的腳抽搐了一下,右腳又紮了一針,喉嚨突然“喔”一聲。這時,孫立哲趕緊聽心髒,發現心髒是跳的。其實,這個人並沒有死,是老鄉們認為已經死了。
孫立哲把“死人”紮活了。從此,當地的人一傳十、十傳百,孫立哲“神醫”的名聲傳遍周圍的地區。
還有一次,孫立哲治療一個會說話的癱瘓病人,當時就紮好了,不癱了。
當時,由於陝北農村極度的缺醫少藥,村裏的急性病人往往死在送往縣醫院的路上。
作為赤腳醫生的孫立哲感到很自責,這也激發了他力圖改變現狀的熱情。
孫立哲產生了想在村裏實施外科手術的想法,而且決心付諸行動。
在回北京探親時,孫立哲找到了在北京一家醫院工作的姐姐。他在醫院裏見習了一個多月,學習了外科手術的基礎知識。
返鄉後,孫立哲他們先在小動物和自己身上做實驗。
1970年,孫立哲在村裏的支持下,在村頭上的窯洞裏建立了一個手術室,辦起了醫療站。他們自製蒸餾水,自製中草藥……
孫立哲第一例手術,是給大隊書記高風劉愛人做腹膜炎手術。在村裏,大隊書記高風劉一直都支持知青辦醫療站。可是這一次他愛人突發腹膜炎,是往醫院送,還是冒險讓孫立哲做手術,高風劉心裏也沒底。
這是一個人命關天的大手術。在那個時候,那個環境裏,一是設備不行,土窯洞裏連電燈都沒有,得拿著手電照著動手術。而且,剛來的知青年齡又小,又不是專門或者醫學院學習的醫生,沒有手術經驗。
當時的阻力很大,家裏的老人都不同意,因為她是個獨生女,有個萬一失怎麼辦。
高風劉的兩個哥哥都是死在送往醫院的途中,為了保住妻子,高風劉決定讓孫立哲試一試。
對這個手術,老鄉們既懷疑又希望這件事情能夠成功,當時窯洞門外人山人海。
孫立哲做了這個手術,而且這個手術做得很成功,修補了胃的穿孔,把胃裏的髒東西洗出來了,然後經過一個多星期就完全康複了。
從此,孫立哲的醫療站名揚陝北,絡繹不絕的人群擠滿了延川縣關家莊村。
孫立哲白天要出工勞動,陝北老鄉就半夜排隊等待他看病,還追到他鋤地的田邊。那時,幾乎每個村民家,都住著七八個來看病的農民。
關家莊村也成了延安出名的醫療村。
在手術過程中,他還多次為病人輸血,為病人輸血後,再做完手術,門外還是被老百姓堵住等待著他看病。
孫立哲在插隊的窯洞裏給鄉親們治病,幾年中竟做了手術1000多例!
當時,人們編成歌唱孫立哲:
孫立哲插隊在關家莊村,
當年是關家莊赤腳醫生,
土窯洞裏麵治大病,
救死還扶傷為人民,
孫立哲沒私心,
毛主席的話兒記在心。
一唱孫立哲,哎嗨呦,赤腳好醫生,
天天巡診在山村,土窯裏治大病,
天天巡診在山村,土窯裏治大病。
1973年12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下鄉知識青年孫立哲給知識青年們的信》。
文章開頭說:
孫立哲同誌和他的同學們,到延安地區插隊以後,虛心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努力為貧下中農服務,深受貧下中農的歡迎。
我們向讀者推薦孫立哲同誌這封信,希望大家讀一讀。
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同誌們想一想從這封信裏受到什麼樣的啟發。其他戰線的同誌們看一看上山下鄉的廣大知識青年,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是如何學習、鍛煉、成長的。
孫立哲在信中這樣寫道:
……
我是1969年1月,跟20名同學一起,來到延安地區的一個偏僻小山村,延川縣關家莊大隊插隊落戶的。
延安是革命聖地。我無法用文字向你們表達我看到延河、寶塔山時的心情。
我們瞻仰了革命舊址棗園、楊家嶺、王家坪、鳳凰山,學習毛主席在延安10多年的偉大革命實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對照毛主席關於“脫下學生裝,穿起粗布衣,不惜從任何小事情做起”的教導,我們決心從小事做起,努力為貧下中農服務,同他們一起把革命聖地延安建設得更加美好。
我們這裏是山區,交通不便,醫療衛生條件較差,貧下中農生了病,往往要跑10多公裏路去診治。有的人因為得不到及時治療,小病拖成了大病。
看到這種情況,我們知識青年商量,把自己從北京帶來的常用藥品集中在一起,誰家有了病人,我們就送藥上門。這樣,使不少生病的貧下中農恢複了健康。
這以後,在貧下中農和同學們的鼓勵下,我當上了赤腳醫生。不久,我們就辦起了大隊合作醫療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