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孫立哲辦醫療站是經過巨大思想感情變化的。

孫立哲有一次外出買藥,跟他一起去的是個社員。那天正下大雪,跑了30多公裏山路,他是筋疲力竭。

到了鎮上,孫立哲說,先找個旅館歇歇吧。

那個社員說:“不,公事要緊,先買了藥再說。”

孫立哲說:“那就先到飯館吃頓飯吧。”

那個社員聽了,從背包裏取出從家裏帶來的饃說:“不要費錢了,飯咱都帶著呢!”

孫立哲聽了以後,很受感動。貧下中農和自己想的就是兩樣!當天,他們連夜踏雪回村。

在路上,孫立哲搶著把藥品都背在自己身上。社員發現孫立哲腳板磨出水泡,二話沒說,從自己的棉襖上抓下一把棉花墊到他的鞋裏。這讓孫立哲當時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

下鄉4年多,貧下中農對孫立哲的教育、幫助和關懷,使他思想感情逐漸發生了變化。自那時起,孫立哲就努力向貧下中農學習,並在實踐中刻苦鑽研醫療技術。為了學會針灸,孫立哲在自己身上練針。同學們也都爭著讓孫立哲在他們身上練習紮針。在大家的支持下,孫立哲比較快地學會了一些基本醫療技術,並開始為貧下中農治好了不少常見病和多發病。

在以後,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暑寒雨雪,隻要知道誰生了病,孫立哲就上門治療。

一天夜裏,鄰隊一個貧農的未滿周歲的嬰兒病危,孫立哲聞訊立即翻山趕到病兒的家中。

孩子因為患中毒性消化不良,處於昏迷狀態,必須立即輸液。但他們的醫療站沒有輸液設備,這裏離大醫院又遠,病情危急,不能久等。

孫立哲望著病兒父母焦急的神情,一股感情的熱流湧上心頭,他決心用注射器給孩子輸液。他用手托著針管,跪在病兒身邊,慢慢為病兒注射葡萄糖和生理鹽水。由於孫立哲的身子不能活動,時間長了,十分疲乏。但是,他憑著頑強的毅力堅持著。

當孫立哲看到孩子慢慢睜開了小眼晴,看到父母臉上的喜色,他感到自己和貧下中農的心貼得更緊了。

不久,外村抬來一個患急性腸梗阻的病人,必須立即開刀。但孫立哲不會手術,隻好翻山把病人轉送醫院去。由於路太遠,病人在半路上不幸死去了。孫立哲為此心裏十分難過,深感自己沒有為貧下中農盡到職責。

這件事情激發了孫立哲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做外科手術,為貧下中農服務,為建設新農村出力。

消息傳開後,有人嘲笑說:“醫學院一天也沒上過,就想在土窯洞裏開刀,太狂妄了!”大隊黨支部和貧下中農卻熱情鼓勵和支持他。

說實話,像孫立哲這樣一個初中畢業生,要學會做外科手術,的確有很多困難。但孫立哲想,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困難並不是不可克服的。他就是懷著為貧下中農解除病痛的強烈責任感,開始學習做外科手術。

白天,孫立哲給社員看病。夜晚,堅持在煤油燈下翻閱醫學書籍和資料。一有空就在自己的衣服、被子、床單上反複練習結紮縫合技術。

孫立哲還利用回北京探親的機會,在一家醫院裏見習了一個多月。

醫院裏的同誌聽說孫立哲是從延安回來的知識青年,都非常熱情地指導他。

回村後,孫立哲做了許多實驗。貧下中農給了他很大的支持。沒有手術床,大隊木工幫他們做了一個木板床;沒有高壓消毒器,貧下中農就把自家的蒸籠送來;需要學習解剖、做實驗手術,貧下中農就把家犬牽來。

總之,需要什麼,貧下中農就送來什麼,這一切給了他們以極大的鼓舞。

為了取得開刀的真知,孫立哲必須親身實踐。

有一次,孫立哲的右腳大拇趾得了嵌甲,指甲深嵌在肉裏,鮮紅的肉芽被頂了出來,必須動手術把指甲拔掉,剪去那塊肉芽。

有人建議他去縣醫院做手術。孫立哲想,這不正是一次學習開刀的好機會嗎?於是,他就在腳上打了麻藥,拿起血管鉗向鮮紅的肉芽插去。因為麻藥沒打好,血管鉗剛觸到肉上就疼得難受。

孫立哲有些猶豫,可他一想到貧下中農的殷切期望,一咬牙,猛地把血管鉗插進肉裏,一直堅持把手術做完。

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和實踐,孫立哲初步掌握了一般的外科手術技術,利用一孔土窯洞,辦起了手術室。

貧下中農看了都高興地說:這真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啊!

一位複員軍人還興奮地向孫立哲他們講起了戰爭年月,我軍醫務人員在破廟和窩棚裏搶救傷病員的動人情景。孫立哲想,這裏的條件雖然簡陋,但比白求恩大夫當年在戰場上的條件強多了!

手術室建立不久,孫立哲為那位複員軍人取出了胡宗南匪徒留在他身上的3個彈片。複員軍人拿著留在他身上20多年的彈片誇讚孫立哲。從這以後,孫立哲經常做些小手術,受到了群眾的歡迎。

1971年初,一次重大的考驗來了。

一個貧農女社員突發急病。孫立哲聞訊趕到時,隻見她麵色蒼白,蜷臥在炕上不斷呻吟。經過仔細診斷,是胃潰瘍穿孔並發急性腹膜炎,必須立即切開腹腔修補胃穿孔,否則將會導致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在這嚴重的時刻,孫立哲頭腦裏進行著激烈的鬥爭:送走吧!山高路遠,勢必加重病情,會發生意外;由自己做手術吧!這麼危急的病人,這麼簡陋的設備,行嗎?

病人媽媽看出孫立哲心思,懇切對他說:“不要怕,該怎麼治就怎麼治吧,治好治壞我們信得過你!”

病人的丈夫,大隊黨支部書記高鳳劉,想起他弟弟死在送往大醫院途中的情形,堅決要求孫立哲就地做手術。貧下中農對孫立哲他們懷著殷切的期望!

為了搶救姐妹的生命,在大隊黨支部的支持下,孫立哲他們擬定了手術方案。

村裏的貧下中農和知識青年小組的同學聞訊趕來,大家動手,做好準備。沒有麻醉師,知識青年小陳主動承擔。參加手術的3個知識青年和本村那位赤腳醫生,都被這動人的情景鼓舞著。手術開始後,孫立哲他們每個人都一絲不苟地工作,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戰鬥,終於圓滿地做好了手術。

這個姐妹的生命得救了,大家高興極了!

第一次較大手術的成功,增強了孫立哲的信心。通過實踐,使他看到,醫學和任何科學都不是高不可攀的,隻要努力鑽研,是一定能夠掌握的。

從那以後,外地找他們看病的貧下中農越來越多了。有時,從早到晚,每天要診治幾百人。孫立哲他們也常背起藥箱,巡回醫療,向貧下中農請教草藥、偏方,並上山采挖中草藥。

在實踐中,孫立哲的醫學知識由少到多,醫療技術逐步提高。4年來,他們逐漸掌握並運用腰椎麻醉、硬膜外麻醉和針刺麻醉等方法,做了胃穿孔修補、腸梗阻、子宮外孕、子宮切除、甲狀腺次全切除、關節融合術、骨結核病灶清除術等較大手術150多例,大小手術共計1000多人次。

孫立哲常這樣想:是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我們的土窯洞,使我們在偏僻山鄉和土窯洞裏為人民做了一點有益的工作。“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事實不正是這樣嗎?

在接受再教育中,孫立哲和貧下中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知識青年為他們做了一點事,他們卻把這些知識青年看得非常重。4年多來,貧下中農像父母一樣關心和照顧他們。孫立哲身體不好,常犯胃病,房東康兒媽特意去鎮上買了一塊紅布,親手做了一個陝北流行的兜肚兒,讓他戴上保暖。孫立哲有時病倒了,貧下中農就做些好飯好菜,並熱心護理他。曾讓孫立哲做過手術的一位女社員,偷偷量了他的鞋樣,做了一雙鞋送給我。這位女社員寓意深長地說:“我這雙鞋,樣子不好看,可穿它走咱陝北的山路是最好不過了!”

1972年9月,孫立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孫立哲想:我們這一代知識青年肩上的擔子是很重的,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勇往直前,不辜負老一輩革命者的殷切期望,把自己鍛煉成革命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孫立哲的“洞中手術”轟動了整個延安,不久消息就傳到了北京。

孫立哲的醫療站引起了醫學界很大的爭議:一群沒有經過醫科專業訓練的青年在實施外科手術,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973年,北京醫學院和北京第二醫學院,由院領導親自帶隊,組成一個考察團,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和高度負責的精神,到孫立哲所在的農村進行實地考察。

考察團進村後,對孫立哲和他的醫療站成員進行麵試,並一同參與醫治。

最後考察團給予孫立哲的評價是他的醫療水平達到大學畢業標準,有兩三年臨床經驗的正式醫療水平!

中國醫學界、輿論界嘩然。那一年,孫立哲僅21歲。

1974年11月19日,中共延安地委做出《關於開展向赤腳醫生孫立哲同誌學習的通知》。他的事跡經報紙、廣播宣傳後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巨大反響,成為當時全國知青的先進典型。

1975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德高望重的黃家駟教授不顧年邁體弱,親赴陝北考察孫立哲的醫療技術,並親自打手電幫助孫立哲做手術。

考察的結果使老教授感慨萬分,激動萬分,他破例邀請這個老鄉們提起來都掉眼淚的大孩子,作為他與吳階平主編的《外科學》一書的正式編委。

在當時,孫立哲也忍不住掉下了激動的眼淚。

1979年,孫立哲參加高考,報考了北京首都醫科大學研究生,並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上院長戴士銘和外科教授龔家鎮的碩士研究生。

1983年,孫立哲到美國西北大學攻讀醫學博士,成了第一批出國的北京知青。

北京知青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在延安甚至全國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周恩來主持延安知青座談會

1970年3月10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一次“延安地區插隊青年工作座談會”。

原來,在北京知青插隊到延安的第一個春節期間,在回北京探親的幾位插隊青年那裏,周恩來了解到,延安人民的生活還很落後,北京知青安置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具體問題。

當周恩來得知,曾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對全國人民有偉大貢獻、並以艱苦奮鬥著稱的延安人民,還處在貧窮落後的境地時,他心情十分沉重,寢食不安。

因此,周恩來親自主持了國務院召開的“延安地區插隊青年工作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陝西省及延安地區的主要領導和知青辦的負責人,還有北京市領導和中央部委有關單位領導。

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加強插隊知識青年工作和改變延安地區貧窮落後麵貌的問題。

周恩來在會議一開始時提到,是因為有幾個在延安插隊的北京知青,向他反映了延安的現狀和知青上山下鄉中發生的一些情況,他感到這些問題很有必要召集有關同誌來京了解更詳實全麵的情況,共同商討如何解決北京知青插隊落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保障上山下鄉運動的正常發展。

在座談會上,周恩來仔細聽取了延安各方麵的彙報後,他為延安的落後狀況、人民生活的困苦而落了淚。

周恩來說:

解放這麼多年了,延安人民卻還……生活艱難,我當總理的有責任,對延安關注的不夠,對不起延安人民。

在會上,周恩來還親自帶領大家和他一起重溫了毛主席在1949年給延安人民的《複電》。

《複電》號召延安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發揚革命戰爭時期那種艱苦奮鬥的精神,把延安建設好。

周恩來還指示北京市有關單位對口支援延安,並派出大批北京幹部到延安,直接深入北京插隊知青落戶的生產隊,協調地方具體解決知青們的各種困難,從思想上、生活上、勞動分配上給予幫助和支持。

會議還做出了決定,嚴厲打擊各種迫害知青上山下鄉的行為和犯罪活動,使北京知青們感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插隊同學們的情緒逐步趨向穩定。

在這次延安地區插隊青年工作座談會中反映出的問題具有一定代表性,引起了中央對全國知青工作的高度重視。

3月26日,延安地區插隊青年工作座談會議最後形成文件:《延安地區插隊青年工作座談會紀要》、《首都關於支援延安地區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案》。

這次會議後,遵照周恩來指示,延安地區做出了落實此次會議精神的相應決定。

同時,北京市和中央有關部門商量做出規劃,決定以首都人民的名義支援延安,盡快改變那裏的麵貌。包括:支援延安地區建設“五小”工業;支援延安地區的農田基本建設;支援延安地區發展文化建設等。

北京市每年給延安一定的建設資金,並送來了拖拉機、播種機、揚場機、鍘草機、磨麵機、背式噴霧器等農業機械3000餘台件。解放牌汽車、130工具車、吉普車20餘倆。醫藥用品、醫療器械和毛巾、枕巾、肥皂、洗衣粉等日用生活品。還有國際共運史、政治經濟學、近代史、魯迅雜文選、小說選、土壤學、氣象知識、衛生常識、農村科技知識等多種圖書36萬餘冊。

在周恩來關懷下,北京派出了1000多名北京幹部,來延安協助搞好知青的安置教育工作。當北京帶隊幹部出發之後,周恩來讓發表一個消息,登在《人民日報》頭版上,讓各地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