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春天,根據隊裏的規劃,薛喜梅又帶領全組青年和社員們一道開始了改造汝河灘的戰鬥。“汝河灘,汝河灘,砂石遍地不見邊”。他們冒著席卷砂石的寒風,掀石挖坑,硬是在沉睡千年的汝河灘上,栽起了30多畝桃樹,60多畝蘋果樹和100多畝楊樹、柳樹組成的林園。

薛喜梅從擔任知青小組長、婦女隊長,到大隊黨支部書記、公社黨委副書記,無論職務有什麼變化,她總是嚴求諸己,處處以身作則。在她的帶領下,公社不僅糧食產量穩步上升,還辦起了機械廠、麵粉廠、造紙廠等。廣開門路,多種經營。社員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薛喜梅到農村後,她學會了犁、摟、耙、鋤、揚場等一套農活,挖渠、打井、拉車、挑擔樣樣在行。這對一個城市姑娘來說,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喜梅都闖過來了,獲得了廣大群眾的讚揚。人們稱她是一個有毅力、能吃苦的強姑娘。

在薛喜梅剛下鄉的秋天,她和社員們一道拉著架子車往縣城送公糧。當經過一段下坡路時,車子突然向前猛滑,薛喜梅連忙使勁扶住車把,但是,因坡勢太陡,沒有刹住,車翻了,車把砸在薛喜梅的左腿上。

社員們趕忙抬起車子,把薛喜梅扶起來,關切地問她砸傷腿沒有,但她卻一撩頭發,一點也不在乎地笑著對社員們說:“沒事,走吧,我又不是紙糊的。”說罷,拉起架子車就走。當把公糧送到縣糧站時,薛喜梅卻一下子坐到了台階上。額頭上汗珠直往外冒,人們發現她的小腿又紅又腫。把她送到醫院一檢查,是小腿骨折了。大家無不驚訝、感動。一個年僅十六、七歲的姑娘,受這樣重的傷,竟能拉600多斤的車子,堅持走4公裏,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啊!

別看薛喜梅對工作、對困難有股強勁,可對社員胸中卻像蕩漾著的一池春水,深情滿懷。

1971年秋天,老農王栓死於胃癌,家裏隻剩下一個70多歲的媽媽。這位老人的丈夫、孩子都去世了,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生活不便,老人痛苦極了。

薛喜梅對王奶奶的身世十分了解,深感同情,為了使這個不幸的老人晚年過得幸福一些,就在為王栓辦完喪事的當天晚上,薛喜梅搬進了王奶奶的家。

從此,薛喜梅給老人燒火做飯、洗衣服、梳頭,病了給幫助看病煎藥,端屎端尿。整整4年,薛喜梅天天如此。王奶奶常常感動地說:“喜梅呀,我這一輩子沒有孫女,可我覺得你比孫女還親”。

薛喜梅在農村,用她對農民的深厚感情和忘我工作的行動,獲得了廣大群眾對她的熱烈讚揚和信任,並在廣大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中間產生很大的影響,成為知識青年的學習榜樣。北京知青蔡立堅自願落戶

1968年3月21日,北京長辛店鐵路中學學生蔡立堅毅然來到山西省榆次縣黃采公社杜家山插隊,正式成為杜家山的一名新社員。

蔡立堅原名蔡玉琴,在學校,她是老師非常喜歡的很刻苦和堅韌的好學生。蔡玉琴甘心情願為班集體掃地、打開水、生爐子,一次能輔導幾個甚至十幾個後進生,體育成績也很出色。

初中畢業時,蔡玉琴就曾經赤誠地交過上山下鄉的申請書,但學校沒有批準。升入高中後,蔡玉琴擔任班團支部書記。

1966年,蔡玉琴給自己改名為立場堅定的“立堅”。蔡立堅覺得應該學習毛澤東主席青年時代徒步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的樣子,進行徒步考察學習,於是她和同學們組成了考察隊。

1966年底,蔡玉琴考察隊的同學們在天寒地凍中吃窩頭就鹹菜,晚上就打開背包睡地鋪,走過大沙河、滹沱河、娘子關,他們一直堅定地進了太行山區,還專程參觀了山西省昔陽縣的大寨大隊。

這天,長征隊急行軍到傍晚才停住腳步,可那裏的接待站沒有下鍋的糧食,隻能再繼續前進17裏地才有村莊。

在夜裏,他們走著走著迷路了。麵對怪吼的山風,紮手的荊棘,陡峭的山路,他們一邊開路一邊大聲唱著《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歌兒壯膽……

在半夜裏,長征隊來到一個小山村山西省榆次縣最邊遠的杜家山。這個小村一共隻有5戶17人的,由於交通不便,很少與外界接觸。村裏人見到北京來的客人,個個熱情而好奇,把他們當親人一樣看待。

同學們在此小憩一夜便上路了,可蔡立堅卻總覺得應該回去。她看到那裏山地很多,大都沒有開發,可是農民過的日子卻很艱苦,她覺得這是發揮知識青年作用的好地方。因此,在路上,蔡立堅反複琢磨著自己該不該留下來在這裏插隊。

1966年12月29日,在劉胡蘭烈士墓前,蔡立堅淚如泉湧,心想:劉胡蘭當時也隻是一個隻有15歲的小姑娘,一個比自己更年輕、更稚嫩的生命啊!

蔡立堅敬仰劉胡蘭,要學習她,就要勇敢直麵升學無路、就業無門的現實。

蔡立堅於是當機立斷下了決心:返回去,建設杜家山!

這時長征隊已離開杜家山280多裏時,蔡立堅毅然告別了同學,隻身返回杜家山,向鄉親們表示,要紮根杜家山,同他們一起建設好山區。

1967年,群山環繞的杜家山糧食單產不足百斤,人們住的是小窯洞,吃糧靠人推碾子加工,常年夥食就是小米、窩窩和山藥蛋,為了買鹽打醋、打醬油要跑10多公裏山路。

蔡立堅學著婦女的樣子燒柴灶熬小米粥、蒸山藥蛋,照著男人的樣子學打柴擔柴,和男勞力一起到漫坡下破冰擔水,到草窯裏切草等。

一個月後,公社書記鄭重地告訴蔡立堅,如果想長期在杜家山就得辦理遷戶口手續。

蔡立堅給家裏寫信要戶口,家裏沒有回信。她隻得返回北京說服親人,支持她下鄉插隊。

1967年初春,蔡立堅臨回北京辦戶口的那天早晨,天下起了一尺多厚的大雪。兩位鄉親默默地走在前麵,用木鍁推雪,雪無聲地翻卷到兩邊,中間露出了黃土山路。兩位老鄉推了整整35公裏的山路,把蔡立堅從山上送到山坡下。

這情景定格在蔡立堅的心裏,是一幅永遠不會退色的畫。她怎麼能不回去呢?即使有千難萬難,也要回杜家山。

這一年,在《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社論中傳達了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號召:

要大力提倡革命師生、革命知識分子,有計劃地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實行和廣大工農群眾相結合。

1967年10月,10名北京中學生主動前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區插隊落戶的消息大大鼓舞了蔡立堅。直到1968年3月18日,北京市知青辦等有關部門批準了她的申請。接到批準通知3天後,蔡立堅啟程回杜家山了。

1968年3月21日,蔡立堅正式成為杜家山的一名新社員。

蔡立堅是1966年自願到山西插隊落戶的第一個中學生,這一年她剛滿19歲。

在山裏種穀時節,從蔡立堅的母校北京長辛店中學又來了4個知識青年。

4月10日,《新榆次報》專刊報道了蔡立堅的事跡。6月初,《紅晉中》報發表“杜家山的新社員”長篇通訊。

7月4日,《人民日報》全文轉載這篇通訊,並加了編者按語,表彰了蔡立堅的革命精神。山西省的主管部門號召全省下鄉上山知識青年和工作幹部學習蔡立堅的高貴品質。

1968年7月4日,大夥兒在鋤草歇息時,打開了半導體收音機,忽然聽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播發《人民日報》發表通訊《杜家山上的新社員——記北京知識青年蔡立堅到農村落戶》的消息。

此後,杜家山不僅飛來無數熱情洋溢的信件,也吸引了不少身體力行的年輕人。他們首先恢複了共青團組織建設,像農村青年一樣組織了民兵連。

早晨,知青們主動為各農戶擔水,白天下地勞動,晚上學習農業科技書籍。他們的業餘文化生活也很紅火,不僅能自編自演節目,還能自製幻燈片,翻山越嶺為周邊的鄉親們演出。

蔡立堅在杜家山一幹就是12年。

蔡立堅曾先後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公社黨委副書記、中共榆次縣委常委、團地委副書記、團省委常委、晉中行署知青辦副主任、省委黨校班主任等職。當選全國四屆人大代表、共青團十一大代表。

北京中學生自願下鄉活動,掀起了一個城鎮知識青年與工農相結合的浪潮。天津知青周作龍改造鹽堿地

1968年12月2日。隆冬季節,皚皚白雪,覆蓋了冀南原野。一輛牛車在風雪平原上緩緩移動,車上坐的是來自天津市的下鄉知識青年周作龍還有他的6名青年戰友。

這天晚上,河北省南和縣郤村大隊辦公室內燈火通明,歡迎的人們濟濟一堂,掌聲、歡笑聲響成一片。黨支部書記耿同林給青年們講述了村裏的人民群眾跟著共產黨翻身鬧革命、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戰鬥曆程。

當晚,周作龍躺在床上,心潮澎湃,輾轉反側,思緒萬千。他暗暗下了決心:

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二天東方剛剛透出魚肚白,群星還在雲縫中眨眼,周作龍就背起糞筐出村了,在大有作為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在勞動中,周作龍把行李搬進了飼養棚,同腳上有牛屎的飼養員頭挨頭、身靠身地睡在一個炕上,經常深更半夜起來,幫助飼養員喂牲口。周作龍暗暗激勵自己:爭取利用一切機會,同農民接近,學習勞動人民的高尚品質,轉變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年春節,周作龍沒有回天津,在農村和社員一起歡度了新春佳節。從這以後,他6個春節都是在郤村過的。

這年春節前夕,周作龍收到父母的來信,說:“你已是5個春節不回家了,今年春節盼你同家人團聚。”

周作龍揮筆疾書,給父母寫了回信:“臘月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我們科研小組第一次試種良種小麥。除夕下午,我要幫李奶奶搞大掃除,和李奶奶一塊包餃子,一塊吃餃子。春節期間擬不回去,請父母原諒。”

就這樣,周作龍和社員群眾一起在農村歡度了第6個春節。

擔任大隊農業技術員的周作龍從外地參觀回來,懷著“改變那村麵貌”的雄心壯誌,和大隊幹部、老農代表一起進行土壤調查,他們走遍了全村3200畝鹽堿地,開了40多次座談會,繪製出“奮戰三年改造鹽堿地”的藍圖。

1974年10月21日,平地治堿的戰鬥打響了。青年們組成了突擊隊,周作龍擔任第四排突擊排長,帶領50多名下鄉青年和全村青年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

北風呼嘯,大雪紛飛,青年們奮力座戰。鋼釺打斷了一根又一相,手上血泡磨起了一個又一個。周作龍邊幹、邊指揮、邊鼓動,成了工地上最忙的人。

人們看到,自動工以來,周作龍總提前趕到工地,早拉一車;中間休息了,他還要拉一趟;晚上收工後,他後走一會,再拉一趟。他就是這樣,搶時間多做工作。

周作龍在治理鹽堿地的4個冬春,回家吃飯經常先喝湯,走在路上吃幹糧。白天幹完一天活,夜晚他又提馬燈趕到工地鋪土墊路,為第二天的工作創造條件。數九寒天,他穿著單薄的衣裳,幹得汗流滿麵,人們都稱他是鐵漢子。

一次打井,打到了流沙層,需要立即接鑽杆,周作龍主動承擔這個危險的任務。突然機器滑擋,靠在鑽杆上的長把鐵鍬猛地向他左腿飛打過去,人被打倒了,殷紅的鮮血從一寸多長的口子裏流出來。人們要他回去休息,他堅持不休息,人們隻好硬是把他攙回去。可是過不一會兒,他又一拐一拐地出現在打井工地上。

這天晚上,周作龍在日記中寫道:

艱苦,能磨煉人的意誌,勤奮,能使人有雙倍的生命。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們的事業卻無限長久。隻要我們像雷鋒那樣,把自己的勞動同偉大事業聯係在一起,就永遠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周作龍同幹部社員一起,經過幾個冬春的艱苦奮戰,改造鹽堿地3200畝,搬走了16個大堿崗,填平了5條廢溝和大小600百多個土坑,修築了長達20裏的水渠和70裏的田間道路,共動土96萬多立方米。此外,還打機井44眼,植樹26萬株,從而使部村大隊的生產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就在平地治堿戰鬥打響的時候,周作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75年春天,周作龍看到報紙上刊登農村大辦沼氣的報道,興奮極了。在黨支部的支持下,在他的建議下,村裏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為摸清沼氣池產氣的規律,盡快推廣,周作龍不怕糞便沾身,不顧個人安危,多次跳入用糞尿灌注的沼氣池中。

周作龍在日記中寫道:

每次跳入水池,還要在深水中檢漏、刷漿,有時凍得渾身打哆嗦,可一想到這是搞肥料、燃料的革命,什麼髒、臭、冷,都不在話下了。

這年的7月9日,天空烏雲密布,雨下個不停。天還沒亮,周作龍就推開屋門,挑起水桶,一步一滑地為五保戶的水缸擔滿了水。接著,他又找一個新來的知識青年談心,勉勵戰友說:

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千百倍,在農村才能大有作為。

英雄在生命最後一瞬間往往發出這樣的誓言:

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