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的差異問題早在春秋時期就已被提出,早期的地位差異由“聖人”提出,其觀點為人分三六九等,在其位謀其職,以“禮”來維持地位,即地位高的人禮賢下士,地位低的人要安分守己,這就是所謂的等級製。當然,以“禮”來維持肯定還是失敗了,因為“禮”的評判標準因人而異,他說這是對的,你說那是錯的,那按誰的算呢?於是鑒於應用此方案的周朝出局,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帝王製的朝代:秦,秦始皇不用“禮”來維持等級製,改而用“法”來維持,但是秦朝的曆法過於嚴苛,執行過於殘酷,最終成為了暴政,這時天下之人火氣一大,怒氣一滿,直接就是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啥也不說了,幹他!果不其然,一波團戰後秦二世的鏡頭成了黑白色,在經曆了楚漢爭霸之後,漢朝依然使用“法”來維持等級製,不過漢初之時,漢高祖對於周朝被滅的原因有些誤解,認為是諸侯國不夠強大導致了周朝被滅,這才有了漢初“郡國並行”(分封製和郡縣製同時使用)的現象,此後至今用於維持社會運轉的就是“法”,隻不過等級製的概念已經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則是更為明顯的法則:錢(生存資料),有錢即是大佬,正如上一章所言,物資已經不夠每個人的需求了。
自古以來除了錢財之外還有一個同樣有吸引力的東西:權。
為了錢而放棄權力,這個城市裏幾乎人人都犯了這個錯。金錢是薩拉索塔的巨無霸豪宅,保質期就隻有十年,權力是古老的石砌建築,能屹立數百年。
——《紙牌屋》
有了權,就是有了社會地位,那麼就可以製定別人生活的法則,當然,自己獲利也不會小,但是其目的卻並非隻是要自己獲利,因為有那種想法的人應該去經商,而不是搞政治,奪權者不是單純的為了得錢。錢,可以讓人富足一時;權,則會使人影響萬世。這個觀點在政治家和政客們的眼中尤為重要,這兩種人雖然都把這個觀點作為頭上的“正大光明”牌匾,做事的準則卻不同,政客以奪權為目標,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權傾朝野。而政治家也是要奪權,而後的目標卻是治國安邦,這就是兩種人最大的差異。
時至今日,等級差異仍然存在,但是社會已經變動更加複雜,剝削也以被世塵所隱藏,但是當初的一言堂已經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治和科學替代了禮教和神學,如今的社會自我糾正能力強,各國都能夠即時發現問題,即時更正,能夠流暢地處理內政,相信這樣能夠維持社會的正常發展吧。
當然還是希望每個人在追名逐利,實現理想抱負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信仰和道義,背其二者,終將翻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