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栗子來說,現如今地球環境越來越差,人類的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街頭四處可見的環保廣告牌,社會環保活動的與日俱增,學校內環保知識的大量灌輸……然而,我們看一下這看似美好的大環境下的真實事件,我要說的就是“垃圾分類”。這個問題我相信沒人沒聽說過,也不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做,可是現實是什麼樣?不是做錯,而是不做。有人問了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差別就在於有沒有環保的意識,“大字報,喊口號”,這倆事都是扯淡,不幹實事做再多這樣的事都沒用。
首先說現象:居民不分類直接扔,回收站不分類直接運,處理部門不分類直接埋。從上到下貫徹落實“有教無類”,管你是什麼垃圾,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平等對待。這問題肯定不止咱一個國家有,但是別的國家啥德行,咱也管不著。
接下來分析原因:這個問題的形成過程肯定是先是居民不分類,而後出台了政策之後,治理的力度也不夠大,而且居民已經習慣了不分類的生活方式,所以也就不去跟隨政策了,而相關業務人員看到居民都這樣做了,那也就別節外生枝了,幹脆就這樣做吧……
垃圾不分類就是一種世道,雖然這種世道可能對於現在而言有些落後,也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這種世道可以很簡易的概括,我將其稱之為——社會的慣性。(慣性: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
通常世道的發展也是由外而至內的,首先是人做事,事做多了,然後才變為思維方式,一旦思維方式定型了,那就很難改變了,所以通常克服社會的慣性都體現在各種思想解放運動上。
那麼世道對社會的影響究竟能有多大呢?我們來看個栗子……公元1627年,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登基,崇禎是一位很有理想報複的皇帝,也很有才能,自登基以後勤勤懇懇,可惜就這樣他卻成了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其實很簡單,崇禎做了很多計劃,然而最重要的是每次命令發下去之後就像是諭旨掉水裏了一樣,沒人執行,錢呢?照發,活呢?不幹,問下去?沒人管。綜上所述一個字:貪。
我們知道曆來朝代末期都會湧現一大批貪官汙吏,而且前赴後繼,傳播速度驚人,昨個新來的剛上任,今兒個就加入貪財利益集團,錢從誰那拿?先拿政府的,然後就拿百姓的。於是要麼國力衰弱被外族碾壓,要麼官逼民反農民起義,你說世道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
世道不分好與壞,不分先進和落後,隻要是否適應這個時代,是否適應這個社會,適應就是一種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不適應就是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
不管世道是否適應這個社會,不逆著世道生存絕對是最不累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