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胡是給我印象極深的一個人物。她潑辣而且堅強,在死了丈夫之後,她為自己做的計劃是:一年裏重新找個男人結婚,兩年裏還清一半的債務,結果她找到朱宗結婚,起早貪晚地勞作真的還清了一半的欠債。她又定計劃:一年還清所有的債,翻修房屋。兩年後果然翻修了房屋還清了所有的債。然後她再計劃如何供養孩子上大學,在舊院子蓋樓,二十年後在縣城辦公司等。她說:“你永遠不要認為你不行了,沒用了,你還有許多許多事需要去做!”她的熱情、達觀和坦白,可能比無盡的苦難更能夠表達底層人真實的生存或精神景況。
值得注意的是,賈平凹在對高興的愛情處理上采用了“才子佳人”模式。他們的相識、相處以及劉高興為了解救孟夷純所做的一切,亦真亦幻又感人至深。賈平凹為這個奇異的組合賦予了他們情感以浪漫的特征,不僅為讀者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也為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許多可能。甚至可以說,劉高興與孟夷純的故事,是最具可讀性的文字。正因為是“才子佳人”模式,他們之間才沒有淪為“嫖客與妓女”的故事。賈平凹繼承了中國古代白話小說和戲曲的敘事模式:危難中的浪漫情愛是最為動人的敘事方法之一。
衡量一本好書的標準是作者描寫細節的能力。《高興》幾乎通篇都是白描,從容練達,在淡定中顯出文字的真功夫;而在情節上,細節構成了小說的全部。有人說《高興》中內容太過龐雜,近似於大雜燴,但我想說,賈平凹在傳統文學中尋找和挖掘資源,在與時俱進的現實中找尋突破,這才會產生文學創作的進步,也許不盡成熟但是精神可嘉。拾破爛行業中的五等分級,拾荒者像守衛領地般在先前占據的一片垃圾上扒找,冒著被流氓敲詐和警察逮捕的危險到“鬼市”中收購贓物,為多賺點錢收購醫療垃圾將其賣到小村莊的地下加工點,夜晚到“大圓盤”搶著幫忙卸貨以圖20元每車工費,夜晚於夜市運送煤球……點點滴滴的細節飽含著作者“心懷天下不平事,意念人間疾苦情”的情懷和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呐喊。《高興》在細節描寫這點上所取得的成就,應該說在近年的長篇小說中是最為突出的。
在《高興》的兩個後記中,賈平凹寫到了小說創作和“體驗生活”的過程。當體驗生活四個字似乎早已從曆史舞台上銷聲匿跡時,賈平凹忽然以一種莫大的誠懇將其複活並賦予其新的時代使命。身居高位卻願意深入底層,並不以同情、悲憫看人,而以朋友身份與底層人民同吃同住,這樣的選擇本身就已經足夠令人充滿敬意。能夠“體驗生活”雖然可貴,但如何讓自己的感情更緊密地與之貼近,也是“體驗”所不得不考慮的,這不隻是《高興》的問題,而涉及了“現實主義”的一般理論與創作實踐問題。
讀完《高興》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了。看似滿紙荒唐言,實則一把辛酸淚。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我要寫劉高興和劉高興一樣的鄉下進城群體,他們是如何走進城市的,他們如何在城市裏安身生活,他們又是如何感受認知城市,他們有他們的命運,這個時代又賦予他們如何的命運感,能寫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我便覺得我就滿足了。作者在後記裏也說,“這個年代的寫作普遍缺乏大精神和大技巧,文學作品不可能經典”,他隻想“把自己的作品寫成一份社會記錄留給曆史”。留下記錄給曆史,其實這也是一個不低的要求。
作者做到了,讀者看到了一個堅守的賈平凹,看到了盛世繁華下的另一種生活,其實隻要我們靜下心來,便可感知發現生活在城市邊緣的農民工們,他們確實需要我們的關注。